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武侠 > 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 第二百七十三章 泛尽却山行

诡秘武林:侠客挥犀录 第二百七十三章 泛尽却山行

作者:入潼关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3:2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松溪县因横穿全境的松溪水而得名,据《建安志》记载。「闽之山水,闻于天下,建郡之松溪又甲于闽中」,沿途风光自然是令人赞叹。

江闻一行人逆流而上,只见沿河两岸生乔松,百里松荫碧长溪,而目之所及每到一处山头,似乎都能见到有寺庙宫观、庵堂精舍起建于风景秀美之处,散落在松溪山水间,突兀起飞檐翘角熠熠生辉。

「江掌门,这地方荒山野岭的,你打算到哪里过夜呀?」

袁紫衣从马车里探出头来,她眼看着江闻赶着车拐进一条荒僻小径,路上行人愈发稀少,怎么看都不像通往县城的模样,刚才明明有一处颇为规整的「湛卢书院」,可江闻却熟视无睹地忽略了。

江闻赶着马车,正专心致志地辨别着方位,敷衍道,「这条是去往湛卢山的捷径,咱们这次时间紧迫,只能住在山上了。」

所谓的出行,如今变成了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这在本对出行抱有相当期待的袁紫衣眼中,实属是明珠暗投,况且一路上她都是在车船上昏昏欲睡,也根本不像是有用武之地的样子,这就让她不禁腹诽了起来。

「江掌门必然有他的用意,不要打扰他了。」

严咏春弱弱地为江闻辩解,却只换来了袁紫衣的一个白眼,而骆霜儿则颇为好奇地打量四周景色,毕竟对经历过了鸡足山阴原始雨林的她来说,这种程度的荒山已经不在话下了。

不久之后,马车终于抵达了终点,那是一座鱼鳞压顶,四角飞檐的古庙,庙门东侧墙上则嵌有明崇祯元年碑刻。

如果只看山门,这里俨然一座深山丛林,不论投宿还是礼佛,都为上佳之选,然而历经风霜嵬然不动的墙瓦之上,却深深地布满了烟熏火燎的痕迹,所有木质构件已化为飞灰,显然早就毁坏于某场兵燹灾劫之中了。

「这座湛卢禅院就是此行驻地了,大家就在此地稍作休息不要跑远,等到天黑指不定会有老虎出没,要是被不小心叼走可就麻烦了。」

江闻对着傻眼的袁紫衣说道,「怎么了紫衣姑娘,咱们都是江湖人士,风餐露宿该习惯了吧?还是你对住在庙里,心里有什么芥蒂?」

袁紫衣果断地留给他一个后脑勺,决定今晚在马车上睡觉,而她的反应全然影响不到江闻的心情。

江闻此番出行,正是为了追寻剑迹而来,脑海中率先拼合的事物,便是他手上持有的几个线索——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挥犀客,江闻自然不再像新手那般拘泥于形式,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接近真相。

多年之前,江闻与林震南押镖走商,夜间行船正途径延平津,就曾与江上的渔民商船,一同目睹过数丈龙蛇交盘于水下,光彩彻发曜日映川的奇景。

据当地人解释,此景经常可见,乃是由两晋之间的古剑入水之后,幻化所成的蛟龙之影,千余年来屡显灵异,每至阔旷无人辄有所见,但下水探揽却又一无所获,正是当地「双剑化龙」的妙景。

【……及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

这段源流乃根据《晋书·张华列传》所载,显然是指豫章人雷焕见天际有剑气冲霄,遂寻得得雌雄双剑之事,其中雄剑被赠予西晋司空张华,雌剑留在雷焕身边。

但在此之后的记载,就变得莫名模糊了起来。

根据史书记载,雌剑最后传于雷焕之子雷华的手中,遗落在了眼前这片风平浪静的延平津中,自此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

可如今的江闻经历幔亭峰之事,,已经从虚蜃之螺处知晓了更多当初的秘辛,当年西晋司空张华除了派雷焕到江西寻剑,更托他找来了一位无名侠客,意图湮灭王莽

头中不该存在于世上的东西,此后白虹贯日壮烈激昂,千载之后犹然鼓舞。

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这里。

无名侠客最后所持的古剑,乃是汉高祖斩蛇赤霄白玉剑,如今正在江闻的手里。

白玉剑原本的出处,应该是与王莽头颅一样珍放在在西晋皇家武库,为此司空张华不得不自导自演了一场「积油满万石,则自然生火」的大戏。

为了掩饰细节,张华在《博物志》里都故意提起,晋武帝泰始年间武库也失过一次火,原因也是储油太多自燃的,令人莫衷一是,最后就连张华防备的是谁,也是众说纷纭。

然而纵使这把剑历经千年锋利如初,却并不见得无可替代,至少江闻手上的湛卢剑、陈近南手中的巨阙剑便堪堪可敌。

为此江闻一直心中存疑,当初雷焕已然寻得神锐无比的雌雄宝剑,为何张华还要费尽千辛万苦地偷出高祖剑?

而那把雄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张华持之以恒地佩戴在身边,直至西晋灭亡流落到了不知何处。无独有偶,雷焕作为丰城令掘狱屋基得宝剑,应为公元291年左右,再等到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害,已经是公元300年,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

参照来看不仅仅是张华将雄剑秘不示人,就连雷焕也是牢牢把雌剑带在身边,直至年老身死才传给长子——

这样的行为该称之为悭吝还是痴迷,江闻都觉得犹在两可,而像这世间早已有「守财奴」的称呼,那么这两人又是不是该被称为「守剑奴」呢?

而晋书最后的记载,就更令人存疑了,明明是一柄千载难逢的宝剑,等到房玄龄等人着书的时候却搜查探访得知,雌剑在雷焕身死之后不久,就被遗落到水中消失不见,甚至还化为龙蛇游走了?这是什么魔法晋书目录?

更奇怪的是,当初藏剑的石函上题刻的名字,明明是「龙泉」、「太阿」二剑,但等到张华以土拭剑,详观剑文,又说此剑乃「干将」,另一把乃是「莫邪」,显然就连这两把宝剑的名字,都有意要含糊其辞,不愿清楚示人。

这些东西若是放在以前,江闻大概也会自嘲是疑心生暗鬼,或许张华和雷焕根本不像他想的那样——可能他们爱剑成痴,每天都佩剑大摇大摆地四处游荡;又或者他们贵人多忘事,早就将这两把剑丢到了犄角旮旯里。

可直到昨夜的所见所闻,江闻以摩尼宝珠寻找到了「双剑化龙」真正留存下来的痕迹!

摩尼宝珠对于希夷之物有着天生的反应,外人所见或许只如管中窥豹、影影重重,而摩尼宝珠照澈情景必定是纤毫毕现、无所遁形。

么「双剑化龙」?

这分明是「气冲牛斗」!

在江闻看到了古剑遗留剑气,竟能如井喷一般飞上重霄之后,终于明白了张华口中所说「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根本不是天上星宿之间横亘着的星河流彩,而是另一种「星彩」。

而张华与雷焕之间「登楼仰观,共寻天文」,所看的「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分明就是两位魏晋挥犀客目睹过天际异象后,独属于他们之间不可言说的默契,并且开始做着外人猜不透也看不穿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靠着元化子的提醒,江闻猛然察觉到另外有人盯上了这些事物,什么莫干山龙湫仙篆、东冶山浚池遗刻、豫章丰城狱基古函、冶父山剑亭龙池,根本都是古剑曾经铸造或留存着的地方!

再联想下去,当初雷焕之子雷华,想必也不是出现了什么意外事件,而是故意将佩剑打落到了延平津中,布置下了一处疑阵,只为告诉世间觊觎多时之人,宝剑已经化龙飞行,不要再来企图染指了。

而为什么这场

戏要选在延平津,江闻大胆猜想,对方的目的可能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故布疑阵虚晃一枪!

延平津的下游是闽江,那些如狼似虎的魏晋挥犀客闻风赶来,必定会在延平当地或闽江上游掘地三尺,不断查探,可雷华此举根本就是在故布疑兵,他很可能与现在的自已一样,早就携剑溯回至了建瓯江口,从而进入了松溪境内!

魏晋挥犀客们纵使博闻广记,也只知道古剑源自春秋吴越,却想不到偏偏这近在眼前的闽越之地崇山峻岭中,会藏着欧冶铸剑与神兵出世的真正所在——

一切只因为吴越历史早已飘渺烟消,而在魏晋之际,松溪县和湛卢山皆尚未得名。

东汉《越绝书》认为欧冶子铸剑之地应当在会稽,一直要等到东晋的《拾遗记》问世,才会含混不清地记载着,世间还有一座被称之为「昆吾山」的铸剑秘地!

《拾遗记》中的昆吾山传说,自古就模棱两可的有多个位置,元化子的师兄元楼道人,如今已然是将莫干山、东冶山、冶父山等等最有可能的吴越故地踏遍,才把视线锁定到了这座当时声明不显、几无人迹的湛卢山中。

但依照江闻源自未来的眼光来看,闽越之地在先秦可并非蛮荒偏僻,甚至在当地铁矿丰富的资源支持下,已经拥有极为发达的冶铁产业,比如考古发现东越王余善在大山中的武夷山汉城遗留了大批铁农具、铁兵器,而《考古》2001年3期也曾发布福州新店冶城遗址中,发现了一座中国最早的战国时期炼铁炉!

江闻觉得自己恐怕已非常地接近答案了,不愧是两晋之间以博物绝人的张华张茂先,他竟然在悄然之中还留下了这样的手笔!

如今世间上除了江闻自己,恐怕再无人看透这门「望气」之术的真实面貌,但在数百年前的宋元,江闻很确定,至少神秘莫测的「值符九星」,一定也懂得望气寻剑的法门,才会如此笃定地搜寻着天下名剑的下落。

可最最让江闻好奇的也在这里。

为何当初寻得雌雄双剑的张华、雷焕,要拼命掩藏宝剑出世的痕迹,而「值符九星」费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诸多名剑,也要再把这些剑藏到深山墓穴之中?

一阵飒风穿林作响,江闻看着手中深湛如水的湛卢古剑,只觉得除了剑身之上的花纹古旧玄奥,并未看出传说中精光贯天、日月斗耀的神锋模样,这就更让他将好奇心,转移到了铸造地与铸造者的身上。

就在这一刻,青史未曾书写的隐秘记忆,已化为长河在江闻的身边流淌,仿佛一伸手就能撷取到迷雾背后的真相。

若希夷线索不在古剑的本身,那么延平津底时隔千余年仍旧能「气冲牛斗」的剑精,便一定与湛卢山,与欧冶子,更与那个星斗避怒、鬼神悲号的铸造之夜有某种联系……

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