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同志,你的成分太复杂了 > 第二十八章 「空降作战专家」?「装甲奇才」?

当赵刚向副总指挥一行人介绍陆战一团的各类装备时,坐在观众席中部的旅长用自己的手肘怼了怼黄河的胳膊。

“话说,坦克的养护问题怎么解决。”

“别到时候弄成有人开,坏了趴窝了没人修理。咱们八路军刚过上富裕日子,但还没奢侈到装备坏了就扔掉的地步。”

旅长没开过坦克,也没有指挥装甲部队作战的经验。但作为一名见多识广的指挥员,他十分敏锐地指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越是现代化的装备对后勤人员的要求越高,像坦克这种集合了机动性、防护性和火力于一体的装备,普通的战士和维修工根本玩不转。

好在唤醒勇虎系统随车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手册与技术手册,陆战一团的同志们又是来自各级部队的精锐,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强的惊人。

再加上边区摩托学校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上述问题自然早已迎刃而解。

“维修的问题不用担心,陆战一团的机动战斗连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培训,他们现在可以独立进行基本的维修与保养。”

“你再看看咱们左前方的房子,那里是他们团专门建立的维修车间,里面包含了吊装等维修坦克的设备。”

“这里算是一个试点,等培训彻底结束后教官们的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到时候就可以在全军推广。”

听到黄河的回答后,旅长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前蝉式的数量不足,只能优先满足陆战一团的训练需要。

可日后早晚有一天三大主力都会装备各型号的坦克,他询问后勤的事情也算是未雨绸缪。

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等边区把鬼子彻底推下海后,部队里有可能会冒出多个「装甲专家」。甚至某位在四爷那边的指挥员,极有可能会升级为「装甲奇才」。

李云龙的成长经历也会发生改变,作为八路军首任空降部队的指挥员,他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成为「空降作战专家」。

至于肩膀上扛几颗星星,能不能成为等同斯图登特一样的大师级别,那就得看陆战一团最终能扩建成什么规模的部队。

就在旅长和黄河聊天的期间,赵刚腰间的便携式通讯器有了动静。他先是停止讲解并且示意老总们稍作等待,紧接着将通讯器的声音调到最大。

很快,老李粗犷的声音回荡在观众席的上空。

“报告首长!八路军陆战一团已经做好了演习的一切准备工作!请指示!”

闻言,副总指挥接过通讯器,他面色严肃的下令道:

“好!演习正式开始!”

“李云龙,今天三大主力大部分旅级以上的指挥员都在现场。好好表现,让大伙看看你们团真正的实力!”

“是!保证完成任务!”

······

对话结束,李大团长示意身前的战士们开始登机。

为了保证演习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所有人穿戴了全套装备并且提前进行了检查工作。收到自家团长的命令,同志们迅速按照平日训练时的分组登机。

地勤小组同样提前完成了故障排查,机舱内很快便响起了常校长的声音。

“各机组注意!各机组注意!演习正式开始!所有人按预定顺序依次起飞!”

一分钟后,李云龙所在的空中霸主开始缓慢前进,从停机坪向着跑道驶去。

到达起始点,整架运输机稍微停顿便开始加力,两侧发动机的四个螺旋桨也越转越快,就连远方的观众席也可以听到巨大的噪音。

由于运输机加滑翔机的重量很大,所以需要特质的跑道用来加速才能顺利起飞。整个飞行的过程充满了暴力美学,颇有几分力大砖飞的既视感。

当六架运输机在武宿机场的上空组成编队后,便带着战士们朝南方飞去。

眼瞅着飞机消失在视野中,赵刚先是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紧接着对身后的大佬们解释道:

“为了模拟真实的空降作战,运输机会带着部队飞行一段时间。”

“差不多十分钟,参加演习的战士们就会在基地训练场的上空开始伞降或者机降。”

听到赵刚的讲解,副总指挥点头表示理解。

随后他扭头看了看身后,对着那些还未从震惊状态恢复过来的指挥员们问道:

“各位,第一次看陆战一团演习的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大开眼界?”

“哈哈,我今年五月的状态比你们好不了多少,生怕李云龙那个小子带着我的精锐部队从高空上掉下来。”

“老徐、小刘,你们俩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运输机还有十分钟才能回来,咱们在这干发呆也没什么意思。”

突然被副总指挥点到名,103赶紧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如果按照年龄给所有观看演习的指挥员排名,他的名次绝对在倒数的行列中。放眼全场,在场比他小的只有冀中一分区的杨司令。

年轻,就意味着会相对感性一些。

看到八路军有如此先进的兵种和高科技产物,他发自内心地为部队感到高兴。

作为一名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指挥员,他还想起了那些倒在转移路上的战友,为同志们没能亲眼见证今天而感到惋惜。

如果当时红军有现在的实力,也许根本不需要走那两万五千里。

“我认为在空降兵这一领域,咱们已经走到了各大军事强国的面前。我在北边学习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从未听说坦克还能空降的可能性。”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陆战一团执行任务,能跟这支部队并肩作战我感到十分光荣。”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参与到空降部队的作战中,亲身体验一次作为一名伞兵的感受。”

此话一出,大佬们纷纷露出笑容。

很明显,想试试从天而降的人可不是少数。但奈何身体素质和部队的原因,他们脑海里的想法大概率没有机会实现。

似乎是看出了自家部下的悲伤,林中猛虎居然难得破例打趣道:

“就你还想体验做伞兵的感觉?我记得你不是一上飞机就头晕吗?那个状态跳下去跟自杀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陆战一团可是技术兵种,你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的都是步兵的战术,单从专业上来说就不对口。”

“你去干什么?教李云龙怎么擦皮鞋吗?”

一段连珠炮般的吐槽,让103暂时忘记了忧伤。他挠了挠自己的后脑勺,露出了略显不好意思的笑容。

刚刚光顾着向往天空,却忘记了自己晕机的事实。

陆战一团不仅是总部的直属特种部队,也是空军的下属单位。自己一个上飞机就头晕的人,估计这辈子都不会跟空军扯上关系。

103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在场众人纷纷看向步兵专家。

大家基本上都是跟着部队一起改组成八路军的老同志,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对方跟李云龙的师生关系。

“虽然我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陆战一团起飞,但我平时给李云龙开小灶的时候可没少讨论各种战术的可能性。”

“包括接下来空降坦克的用法,也有一部分我的心血在里面。”

“要问我对于咱们八路军唯一一支空降部队的看法,我只能说除了骄傲和自豪以外没什么别的想法。”

上述的回答并没有超出众人的预期,人家师徒两个私下有交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是对大家的反应不满意,步兵专家决定再加一点猛料。

“同志们,你们可千万别因为陆战一团接触坦克的时间不久而有轻视的心理。”

“如果把现在的李云龙放到当年的昆仑关,他的表现绝对不会输给果脯的装甲指挥官。那小子现在就像一块海绵,学习能力远超你们的想象。”

“大家一定要仔细观摩,接下来的演习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经过步兵专家的爆料,大佬们再次提高了对演习的期待度。

就连黄河也有些兴奋,毕竟把蝉式交付给李云龙后,他一直在忙通讯网络和装甲列车的相关工作。

空降坦克能在对方手里玩出什么花来,他在心里也要打个问号。

······

经过十分钟的飞行,六架空中霸主拉着哈米尔卡滑翔机回到了武宿机场的上空。

逐渐逼近目标区域后,运输编队开始缓慢且有序地下降高度,准备执行伞降和机降作业。

机舱里,陆战一团的战士们也开始最后的检查工作。飞行员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待常校长的命令便开始分离滑翔机。

“各机组注意!接下来按照编号顺序依次释放滑翔机!一号,开始释放!”

此话一出,第一架运输机机尾的钢索脱钩。装载着蝉式坦克和战士们的哈米尔卡开始滑翔,朝着目的地逐渐下降高度。

顺利完成分离工作后,运输机的舱门随着指示灯开启。

照常听完自家团长的叮嘱后,队列最前段的魏大勇轻车熟路地跳出舱门。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作战任务,和尚永远是全团第一个跳伞的人。

短短几分钟,武宿机场的上空便漫天都是巨大的白色伞盖,整个过程丝滑无比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顺利完成任务后,运输机在空中开始调整角度,只要平安落地飞行员们就可以结束今天的全部演习。

在大佬们的注视中,第一架哈米尔卡滑翔机成功落地。

也许是因为载重量太大的原因,滑轮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居然带着机体向上弹起了一定的高度。

好在它拥有足足三十四米的机翼和结实的机身,虽然过程看起来惊险无比,但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着陆。

落地以后,最先出来的并不是坦克,而是十几名从侧面舱门冲出来的战士。他们手持着武器冲向适合防守的位置,在第一时间进入高度警戒的状态。

于此同时,滑翔机的机头从内部被人打开,一个供坦克出入的通道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根据战士们熟练的操作流程,远方观看演习的大佬们可以断定,陆战一团平日里的训练强度绝对不低。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能做到如此程度,一定是天赋和努力共同的结果。

片刻后,伞降部队处理好了各自的降落伞,开始陆续地向机降部队的位置靠拢。

“张大彪!统计非战斗减员!”

“邢志国!我带战士们跟1~3号坦克走!你带人跟随4~6号坦克!”

“五分钟以后立刻出发,部队要赶紧动起来向预定的进攻区域前进,时间就是生命!”

看着上百位战士在自家团长的指挥下迅速行动,身处观众席的赵刚清了清嗓子便开始烂熟于心的讲解。

“任何一次伞降行动都讲究突然性,我们团每次都会争取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位置,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本次演习将地点设置为驻蒙军的腹地,考虑到对方的机动性和大量的伪军眼线,部队的行动速度需要比往日更快一些。”

话音刚落,副总指挥就看到少部分战士跳上了坦克。

其中李云龙坐在编号一号的坦克右侧,而邢志国则是坐在编号四号的右侧,没有位置的战士只能跟在后方跑步前进。

大约推进了一公里后,队伍停了下来,所有乘坐坦克的士兵统一从左侧下车。

不等任何一位首长提出疑问,负责讲解战术的赵刚主动开口解释道:

“坦克仅在预计不会交火的移动中搭载士兵,李云龙和邢志国身为正副团长,按照作战条例应该分别搭成两个坦克排长的头车。”

“之所以坐在右侧,是为了靠近坦克车长舱盖的位置,便于随时跟对方沟通。二人的对侧是负责指挥同乘步兵的火力组组长,他的任务是引导一挺轻机枪和两挺步枪射击。“

“所有人从左侧下车,是为了让驾驶员看到每一位步兵离开坦克,以防误伤友军的情况发生。如果战事紧急,战士们会从两侧下车,并且由指挥员向车长汇报。”

观众席上的大佬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己方的坦克,听到仅仅是搭车和下车就有如此多的门道后皆是啧啧称奇。

毕竟以前研究的都是怎么干掉鬼子的坦克,根本没想过其中的细节。

在众人的视野中,步兵们再次集合到了坦克的后方。不过有些奇怪的是,战士们并没有散开而是聚集得很密集。

疑惑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们便发现陆战一团的同志们一边前进一边调整队形,最终跟随坦克一起发起了冲锋。

“我们团把进攻的过程按照地区划分成了四个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是进攻出发地区、冲击出发地区、队形展开地区和交火地区。”

“进攻出发地区一般是距离敌人一线阵地较远的位置,那里并不适合让步兵开始冲锋,毕竟血肉之躯不能一直保持冲锋的状态。”

“所以进攻出发地区与敌人的阵地之间,还需要一个专门给步兵们完成冲锋前准备的区域,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冲击出发地区。”

“负责跟坦克一起进攻的步兵,并不是从进攻开始的那一刻就摆好固定的战斗队形。他们需要根据敌人的火力分配实时做出改变,这个过程中可以稍微贴近一些,以便保持联络和救援。”

“等调整结束后,坦克的部队就来到了交火区,接下来就是正式进攻的时间。”

赵刚细致入微的分段式讲解,让大佬们十分轻松地理解了陆战一团的战术细节。其实上述的所有步骤,说白了就是最基本的步坦协同作战。

该战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两个兵种的优势,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最终达到1 1>2的效果。

就比如坦克火力强大,装甲也足已抵挡住大部分鬼子步兵的射击,还有强于肉眼的观瞄设备。

步兵的火力虽然比较弱,但是胜在体积小运动灵活,并且老兵的视野绝对比坦克里要好的多。

各取所长的话,坦克可以发扬火力的优势,轻易地摧毁日军的工事和掩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对鬼子们进行压制。

如此以来,步兵就可以无伤或者轻伤接近敌人,与敌人进行近距离的战斗。

步兵则是负责观察和指示,并为坦克提供近身以及视野盲区的警戒。

毕竟永远不能让装甲车辆独立行动,不然敌人可能会利用死角靠近坦克。万一陆战一团的空降坦克让鬼子提前开发出了刺雷,岂不是会挨上一发太君快乐棒。

除了提供警戒,步兵还可以进入建筑物、树林等坦克不便进入的位置清理敌人,尽可能排除有老阴比偷袭的可能性。

其实步坦协同在陆军战术里不算特别高端的存在,但前提是部队拥有先进的通讯装置。

就拿德三的三号、四号坦克来举例,它们在战争前期的性能并不算太出众。正是由于每台坦克都有无线电的原因,才能让两兄弟在战争中所向披靡。

一支协同作战的部队里,坦克与坦克之间、坦克与步兵之间如果拥有足够的通讯工具,那么即使队伍的规模很庞大,组织的难度也不会太高。

而陆战一团刚好就有上述的条件。

作为八路军最精锐的部队,战士们甚至可以做到便携式通讯器下放到班一级,主打的就是资源豪华。

······

在赵刚讲解的期间,陆战一团的六台坦克已经分成两个排变阵成了后三角队形,每个排由两台坦克打头阵。

由于坦克的观察和武器有死角,而作战环境有可能是复杂且狭窄的地形,该队形的优点就是每辆坦克之间具有一定的方位视察界。

此时步兵跟随的距离可以很近,但不能超过二百米的距离。

在对方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时候,这种进攻方式可以发挥两个兵种最大的优势。

坦克会先点名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帮助步兵减少进攻时的损失。等到接近鬼子们的阵地时,步兵再冲上去收割敌人。

以上的战术,我们有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专业名词:混金盾。

这段演习赵刚并没有开口做多余的解释,副总指挥一行人都是征战多年的指挥员,一眼就能看出如此战斗的优点。

片刻后,陆战一团再次变阵,队形变成了步兵在前坦克在后。

“刚刚的战术适用于鬼子没有反坦克武器,现阶段的假设为敌人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此时就需要步兵们主动出击,争取干掉在视野中的一切反坦克手段。”

“该队形的难度比较高,因为同志们在坦克的前方,需要实时沟通不要被坦克压到,还得防止被坦克上的武器误伤。”

“以后野战部队拥有更大口径的坦克,还要考虑主炮开火时是否会震伤随行的步兵。”

话音刚落,陆战一团的坦克进行了最后一次变阵。

其中一排的三辆坦克呈三角队形,二排的坦克稍微调整角度并排紧随其后。二者之间还夹杂着步兵,整支部队一瞬间就变成了一往无前的箭矢。

如果真的在战场上,敌人的伤亡数字一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当前后排坦克的队形叫做横队队形,适用于视野较好或者进攻通道很开阔的地形。坦克们还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变阵成左右梯次队形,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发挥坦克的火力优势,也可以减少被一次性团灭的风险。”

“搭配上步兵,就是步坦混合冲锋,据说是北边最喜欢的战术之一。”

“最前排的坦克以稳定的三角队形压制敌人的火力点,坦克后方跟步兵,步兵后面再跟坦克,使得己方进攻部队可以做到无缝衔接。”

“队首的坦克附近吸引火力抗线,配合着身后的步兵为第二排的坦克争取更多的输出时间。”

整场演习结束后,陆战一团在李云龙的带领下开始向观众席靠拢。

此时此刻,眼尖的副总指挥发现参加行动的战士们体力似乎还算是充沛。刚刚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高强度的作战,现在居然还有余力跑步前进。

“我们团除了正常的体能训练外,每日还会专门练习四百米障碍跑。”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步兵在缺乏摩托化装备的前提下,依旧能够跟随坦克一起推进。”

6K的章节,就算是两章的内容吧,约定完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