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天唐锦绣 > 第两千七二章 平衡文武

天唐锦绣 第两千七二章 平衡文武

作者:公子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18:02: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承乾怀里抱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一边轻轻晃悠着,一边询问一旁的王德:“皇后不回来?”

王德躬身侍立,偷偷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道:“皇后说春日以来,太子殿下多次患病,最近又有些气喘咳嗽,要留在东宫照顾太子,待到太子痊愈,再回宫里。”

“呵呵,朕倒是没发现,皇后居然是个倔性子?”

王德低头,不敢接话。

对于女子来说,“倔性子”可不是句好话……

一旁雍容华贵、妩媚秀美的沈婕妤面带笑容,声音柔柔弱弱:“母子连心,皇后担忧太子殿下实乃情理之中,就好似臣妾如今一颗心都放在皇儿身上,哪怕咳嗽一下、吐一次奶,都担心焦虑。皇后所为乃一个母亲应该做的,绝非不识大体,还请陛下勿怪。”

王德头垂得愈发低了。

李承乾冷冷看了沈婕妤一眼,将怀中皇儿交给一旁的奶嬷嬷,站起身,居高临下淡然道:“自大唐立国之日起,这宫里的规矩千条百种,但其实最基本的只有一条:莫逾矩!”

顿了顿,对王德道:“皇后乃是皇儿嫡母,过两日将皇儿送去皇后那里,由皇后抚育。”

心性狭隘、狡诈多计,焉能抚育皇子?

“喏。”

王德应诺,然后跟随李承乾走出寝殿,去往御书房。

身后,沈婕妤一张俏脸惨白,娇躯微微颤抖,眼眸之中满是惊慌恐惧,甚至顾不得儿子被从身边夺走……

逾矩?!

死罪也!

……

回到御书房,李承乾跪坐在靠窗的地席之上,瞅着外头秀丽景致,心头郁结、闷闷不乐。

夫妻之间不和谐,导致所有生活都一团糟……

王德悄悄站在门后,不敢言语。

半晌,李承乾开口道:“宣召中书令、侍中、兵部尚书前来,让他们汇报一下西域战事之情况……将英公一起叫上。”

“喏。”

王德退走,李承乾又坐了一会儿,喝了两杯茶,这才起身回到御案之后,拿起朱笔批阅奏疏。

小半个时辰之后,李勣、刘洎、马周、崔敦礼四人鱼贯而入,躬身见礼。

“诸位爱卿平身!”

批阅一会儿公文,心情已经平息下来,李承乾笑吟吟摆手示意,而后起身从御案之后出来,招呼几人一并坐在窗前地席之上,让内侍奉上糕点、茶水。

待诸人都捧着茶杯喝茶,看向崔敦礼问道:“西域可有最新战报?”

崔敦礼道:“尚未有最新战报,最近一次是六日之前。”

长安距离西域五千余里,碎叶更在七河流域,将近万里之遥,即便沿途设置八百里加急,战报从碎叶城出发抵达长安,至少也需要一个月时间,若途中遭遇雨雪或驿卒战马出现意外,则需要耽搁更久。

所以当下长安所了解的碎叶城最新情况,也已是两个月之前,路途太远,时效性太差……

李承乾命人将舆图悬挂在墙壁上:“当下西域局势如何?”

崔敦礼心中有数、如数家珍:“自三月以来,河中各国、各部族的军队受大食国哈里发号令,陆续向可散城集结,至四月初,已经有超过三万人集结完毕,加上叶齐德统率的十万精锐,总兵力达到十三万有余。四月二十,薛仁贵统御两万安西军精锐自碎叶城出发,沿着阿拉套山北麓向西运动,过俱兰、恒罗斯、直扑可散城,主动突袭,打断敌人的集结。”

李承乾侧过身,随着崔敦礼的言语,目光在舆图之上搜索着各处地名。

“阿史那贺鲁那边如何?”

“并无突发情况,越国公已经遣人给拓折城另外一位守将阿罗撼送去信笺,承诺战后若其愿意入唐,则授予正四品上的官职,若不愿入唐,则永镇拓折城、为大唐之藩属。阿罗撼已经答应,只待大战开启,便会联合阿史那贺鲁在拓折城起兵,攻伐可散城后阵。”

刘洎忽然开口:“据此说来,无论此战是胜是负,大概也就在数月之间结束?”

崔敦礼蹙眉,淡然道:“吾等坐镇后方,距离战场万里之遥,焉知局势变化?前线将士浴血厮杀,统率运筹帷幄,吾等只需保障后勤补给即可,不能给予掣肘。”

刘洎不以为然:“可如今运往西域的粮秣辎重已经足够安西军连续打上两年,击败大食人、保障西域稳定固然重要,可也不能一味的讨要粮秣辎重,将国家财政拖垮吧?”

崔敦礼半步不让:“当下集结于碎叶城的军队可不仅仅是安西军,还有突骑施、回纥、突厥等部,总不能让人家前来助阵还得自带干粮吧?大食人劳师远征,咱们其实也是出兵万里,若无充足之粮秣辎重,这仗怎么打?”

“那能用得着储备两年之消耗吗?”

“战争之事,需慎之又慎,未虑胜先虑败,自当未雨绸缪。”

“说起来容易,你可知为了筹备这些粮秣辎重费了多大的劲?”

“倒是难为中书令了,要不您退位让贤回家歇息一段时间,换一个不怕累不怕苦的上来,等到此战之后、太平年月,您再回来执掌中枢、总摄百揆?”

刘洎硬生生给气笑了:“竖子无礼!”

崔敦礼认错态度良好:“下官鲁莽、口不择言,中书令勿怪。”

“行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是筹措粮秣之事?无论二郎那边有何要求,朝廷上下都要全力以赴、确保供应。战场之上将士们奋勇厮杀、保家卫国,咱们君臣身在后方若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有何颜面去面对那些阵亡的将士?”

李承乾一锤定音,终止争论。

“陛下圣明!”

刘洎憋着气,无可奈何。

李承乾看向李勣:“英公以为,安西军之战略是否合理?”

李勣从隐身状态恢复,捋着胡须沉吟道:“正如先前所言,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唯有身临一线才能做出最精准的应对,吾等身在后方对着战报诸般推演,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至于战略是否合理,还是应当尊重前线将领之应对。”

李承乾无语。

这位终于说话了,且好像也没说……

刘洎也问:“以英公之见,越国公调集数量如此巨大的粮秣辎重,是否还有别的战略部署?”

李勣瞅他一眼,没好气道:“我身在后方,如何知晓前线之事?既然不知具体详情,当然无法做出合理推演,难道要单凭猜测去肯定或否定前方将士做出的决断?战争之胜负牵连甚广,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成败,没人能提前预知,吾等所应该做的其实也不难,各司其职而已。”

刘洎脸色不变,看上去镇静如常,实则羞恼交加。

军方这些大大小小的统帅、将领,就因为他这个中书令从未上过战场、更未带兵打仗,便极为蔑视。

对于臣下相争,李承乾却不以为意,甚至乐见其成。

当下朝堂,文有政事堂、武有军机处,双方利益相悖、互有竞争,关键时刻尚需他这个皇帝从中转圜、一锤定音。若是双方当真放下成见、大公无私,进而彼此协同、配合默契,那他这个皇帝就得被束之高阁、摆上牌位,彻底架空。

“平衡”之要旨便是“锄强扶弱”,现在文官式微、军方强硬,他就得站出来拉偏架……

“虽然英公之言不差,咱们不能在后方对前线将士指手划脚,但中书令之担忧也有道理,总不能在后方辛辛苦苦尽力谋划,却连前方的战略都一无所知吧?这样,崔爱卿以兵部之名义往碎叶城发去一道文函,询问二郎是否还有后续之计划,以便于朝中能够组织筹措、全力支持。”

“喏。”

崔敦礼应下。

李承乾又道:“论钦陵率领家眷入唐,表明依附之意,欲久居大唐……实则入唐为质。为了安抚其心、彰显大唐宽宏国策,朕打算授予其官职,使其食大唐之俸禄、为大唐效力,应当不下于正四品官职,诸位爱卿觉得哪处衙门有空缺,可以妥善安置?”

就如同突厥各部入唐一样,授予官职以安其心乃是理所应当,虽然当下已经有了“不经科举、不予官职”的国策,但这一条对于外族内附之人并不适用。

阿史那贺鲁的儿子都可授予鸿胪寺少卿之职,论钦陵也该享受同等待遇。

刘洎问道:“陛下之意,是给予一个闲散职位将其高高挂起,还是授予实职?”

李承乾想了想,道:“其人能够主动内附,堪称典范,不应投闲置散、毫无权力,还是应该授予一个实职。”

刘洎蹙眉沉思。

若是闲散职位好办,可若是实职就不好安置了,一些衙门涉及到国家政策制定、甚至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让外族人参与其中。

崔敦礼建议道:“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如何?”

大唐折冲府有内府、外府之别。

外府指轮流到京师宿卫的折冲府,内府则指三府三卫,三卫即亲卫、勋卫、翊卫,三府称亲府、勋府、翊府。其兵源主要由皇族、勋贵、官员子弟以及战功升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