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 第574章 “最艰难”的1941年

1941年的上半年,世界局势和中国抗战局势都在快速的演变,让人目不暇接,看不明白。

先是在鬼子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大部分将领和高层都绝望的认为没有赢得抗战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干涉,同时仍然研究着如何限制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并试图消灭一部,以消灭未来可能的威胁。

虽然南方事变在张云的提醒以及老家的武力威慑下得以避免 ,但是两党合作已经明显破裂,军队之间互相提防成为了军事常态。

然后,是鬼子敏锐的发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转向,于是不断向着英美等国施压,试探美英等国的底线。

2月份,鬼子不顾英美的反对,强行大亚湾登陆,侵占淡水,切断了香港通往韶州的运输线,随后日军大本营下达封锁中国沿海的命令,强行拦截英美等国的货船,割断了中国海运对外联系。

加上此前鬼子强行占据法属印度支那,逼迫法国关停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与中国的公路,使得目前中国唯一对西方的物资通道就是中缅公路(还有借道苏联的道路)。

面对鬼子的试探,美国不愿意在希特勒横扫欧洲,自身军力又不足的情况下同日本发生冲突,因此选择了妥协,并开始了与鬼子的谈判。双方逐步开始起草一份集中解决美日分歧的草案,也就是后面闹得沸沸扬扬的《日美谅解方案》。

草案明确:日本强调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只是在其中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战国家的主动攻击时才会生效,鬼子不会主动发起对英法等国的战争;美国则同意继续为日本提供战争贷款,帮助日本取得战略资源等,日美两国要在太平洋地区保持和平发展。

不过,关于对中国战场方面,日美双方分歧较大。草案提到“中国独立、从中国本土撤军、重新开始门户开放政策、蒋汪合并等问题”,但哪些算中国本土,中国政府将由美日双方哪一国主导,并未明确。美国则承诺,一旦得到中国的同意,美国将调停中日关系。

整体而言,美国对此方案是不满意的,但是有些观点也符合美国利益,目前美国不愿意与鬼子发起冲突,于是决定在该草案基础上继续谈判。

而为了制约日本政府的南下夺取东南亚殖民地的企图,美国直接加速了对中国的援助工作,3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将获得我们的援助”,同时中国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合作,并在4月获得5000万美元法币稳定基金。

4月13日,苏联为了防止被德日两头夹击,瞒着中国政府在莫斯科与鬼子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承诺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对日本作战,随后苏联援助物资开始逐步减少。

(《苏日中立条约》只要求苏联中立,仍然允许苏联援助中国,所以条约签订后仍然有苏联援助进入中国,但苏联为了备战与德国的战争,确实是减少了援助,并将派往中国的300余名空军飞行员等陆续召回。苏援真正断绝时间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支援中国。

不过,《苏日中立条约》最被人诟病的,是以承认满洲国换取鬼子不再进攻外蒙古,但当时国民政府虽然失去了对这两块领土的控制,但至少坚持其为自身领土的,这等于苏联拿中国领土与鬼子做利益交换。)

苏联,是抗战前期唯一官方支持中国抗战并大规模支援中**事物资的大国,他们突然对日妥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抗战信心,使得国统区国民对苏联一片骂声,但是国民政府考虑到继续争取苏联援助,严格限制新闻界批评苏联。

而随后,4月16日,美国新闻界爆出了日、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秘密会谈商定《日美谅解方案》的消息,并曝光了其中部分方案内容对中国极为不利。

太平洋彼岸的消息传来,中国各界一片哗然,报社纷纷认为如今外援断绝,国际局势不利,中国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国民抗战信心一时间受到了重创。

不过,这个“最艰难”的局面仅仅持续了一天。

4月17日,考虑到消息泄密引起了中**民的紧张,为了防止中国国民政府突然投降,使得日本政府获得中国充足人力资源并释放出大量兵力,随后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向南发展,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国会在一天之内走完所有程序,直接批准了价值四千五百万美元的第一批援华军用器材。

考虑到苏联已经中立,无法借道苏联运输,而中国的海港全部丧失,中越公路关闭,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获取美援的唯一通道。5月1日,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滇缅公路管理委员会,负责公路的扩宽和美援运输协调工作。

自此,之前一直依靠苏联的国民政府逐步向美国靠拢。

而为了降低日本政府的战争潜力,压制鬼子发展,4月份开始,美国连续发布命令扩大对日物资禁运的种类与范围,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也开始缩减对日大米供应,英国更是禁止从马来西亚向日本及日元集团出口橡胶等,鬼子的战略物资供给越发受限。

于是,鬼子更加坚定了南进战略,但仍然寄希望于继续和美国谈判,期望美国可以容忍他们对东南亚殖民地的占领,但也在密集筹备对英美的战争。

这就是1941年前几个月的国际国内局势。

根据美国后期解密的档案,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在向副国务卿格鲁解释了美国的想法:美国应避免“卷入对日作战”,以免“妨碍美国在欧洲援助英国,以致影响英国的胜败”,但是,在日本将战争推进到东印度群岛和马来半岛时,将会严重影响依赖外部供给的英国在欧洲的抵抗,那时美国将改变想法。

这就是1941年美国对日本政府的纠结以及摇摆的现状。

在德国闪击波兰并迅速击溃法国后,美国已经意识到,美德两国之间必然爆发战争,只是美国尚未做好准备。而在“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在1941年整体上是极力避免与日本的战争的,但为了制约日本,却又转而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只能说,哪有什么救世主,各国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