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001章 告急

摄政大明 第1001章 告急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18:44:00 来源:小说旗

……

……

事实证明,沈常茂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在他的暗中运作之下,不过是短短两个时辰之间,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达成结盟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京城朝野。

这项消息太过惊人,就好似平地惊雷一般,顿时就引发了朝野各方的一片哗然!

任谁也没想到,一向是势不两立的朱和堉与赵俊臣二人,就是这般轻易的冰释前嫌、携手合作了!

尤其是庙堂里的众位清流,纷纷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一时间就好似信仰崩塌一般。

确实,经过了陕甘战事与文祸风波之后,赵俊臣的朝野声誉已是扭转了许多,但这种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而清流们对于赵俊臣的敌意却早已是根深蒂固,心中成见依然是无法根除!

尤其是不久之前,赵俊臣还使用卑鄙手段迫害了清流领袖之一的少傅郭汤,清流们那段时间也皆是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对于心眼如豆的清流们而言,这般旧恨又岂是轻易就能化解的?

所以,在大多数清流们的眼中,赵俊臣依然还是敌人!而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的突然结盟,也无异就是一种背叛了!

另一方面,眼看着德庆皇帝另立太子的想法愈发露骨,清流们也确实是立场摇摆不定,并没有态度坚定的继续支持朱和堉,反倒是渐渐倾向于朱和坚了,固然是主动背叛了朱和堉,但清流们的背叛乃是情有可原,孟子不是也说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吗?可是你太子朱和堉又岂能背叛我等清流?

所以,这一天的晚上,太子东宫的外面可谓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清流们纷纷寻到太子朱和堉的面前,想要亲自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假,这般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晚上亥时也不见停缓。

在太子东宫之中,朱和堉对于这般情况也是早有觉悟,当他面对清流们的纷纷质问之际,却是毫无遮掩之意,很坦然的承认了自己与赵俊臣结为同盟的事情。

清流们得到了肯定答案之后,一个个皆是激烈反对、痛心疾首,但朱和堉依然是坚持己见,完全不打算改变想法。

从某方面而言,太子朱和堉依然还保留着当初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性格。

最终,太子朱和堉与清流们也就闹得很不愉快,冷脸挥袖而去的清流不知凡几。

也就是从这一天晚上开始,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彻底走向了决裂。

*

“太子殿下啊!您务必要再慎重考虑一下!赵俊臣是什么人?他的那些朋党又是什么人?都是被世人所不齿的贪官奸臣,注定要遗臭万年之辈!您贵为储君太子、一向是持身为正、清誉满朝,又岂能与那样的人合作?”

翰林院侍讲学士王博的讲话之际,可谓是慷慨激昂、捶胸顿足!

“是啊,就因为陕甘战事略有寸功的缘故,赵俊臣的风评确实是稍有好转,但他的根底太差了,他的门人爪牙一个个也都是贪得无厌的蠢虫,绝无改邪归正的可能!而太子您迟早都要继承大统、成为九五之尊,又岂能与他们同流合污?若是重用了这些贪官奸臣,我大明江山岂不是就要国不将国了!?”

另一边,国子监司业李正淳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大声劝阻道。

见到这两人的直言相劝,太子朱和堉的脸上满是无奈与疲惫。

这一个多时辰以来,类似的场景在太子东宫之中已经反复上演许多次了。

朱和堉心中也很清楚这般场景的后续发展,但他还是耐心解释道:“我自然是明白各位贤达的顾虑,但我的当务之急还是稳固自己的储君位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父皇已是愈发厌恶于我,我再想要不做不错、稳妥继位已是绝无可能了,必须要做出一些成绩、改变父皇的心意才行!遍目朝野,唯有赵俊臣才能助我成事!这也是我眼下的唯一选择了!

赵俊臣固然是贪官出身,但他近段时间的作风也确实是改变了许多,甚至还曾有多次亲手处置了自己门下的贪污官员,可见他确实是想要改邪归正的!我与他达成合作之后,也会密切督促于他,绝不会耽误国事、坏了朝纲!”

朱和堉的这般苦口婆心,显然是无法说服王博与李正淳二人。

王博依旧是不甘心,又问道:“太子殿下,你难道已经忘了少傅郭汤惨遭赵俊臣的陷害、最终家破人亡的事情了?这些年来,我等清流屡屡遭到赵俊臣羞辱的事情,太子殿下难道就毫不在意不成?”

朱和堉叹息一声,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们终究要往前看!而且,赵俊臣也向我承诺过了,今后不会再去刁难郭汤的家人了。”

见到朱和堉的这般反应,王博不由是大失所望,李正淳则是表情冰冷,起身拱手道:“既然是太子殿下不听良言相劝,我等也就无话可说了!告辞!”

话声刚落,李正淳也不等朱和堉的挽留,就直接转身离开了。

另一边,见到李正淳的毅然离开,王博表情稍有犹豫,也同样是起身拱手道:“太子你……你就好自为之吧!”

说完,王博也随着李正淳而去了。

眼看着李正淳与王博二人的陆续离开,朱和堉的表情也愈发的疲惫与无奈。

从某方面而言,朱和堉从前太过于放纵这些清流了,清流们早就习惯了朱和堉的从善如流、知错就改,也就越发是见不得朱和堉的“倒行逆施”了。

这般场景,朱和堉今天已经见到好几次了,清流们纷纷是挥袖而去,也代表着朱和堉渐渐失去了清流们的支持。

再次叹息一声之后,朱和堉转头看向了东宫正堂之中的最后两位客人。

这两位客人,也是太子朱和堉内心之中最为重视的两位支持者——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以及礼部侍郎鲍文杰!

看着吕纯孝与鲍文杰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一旁,完全没有主动开口的意思,朱和堉的表情满是苦涩,轻声问道:“两位大人可是同样不认同和堉的选择,也打算要抛弃和堉而去不成?”

吕纯孝与太子朱和堉皆是前任太子太师肖温阮的亲传弟子,一向是最为关系紧密,他自然是不忍心就这样抛弃朱和堉。

但吕纯孝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而都察院一向都是清流们的大本营,若是吕纯孝立场坚定的明确表态支持朱和堉,他也就坐不稳自己的官位了。

所以,吕纯孝也是面带苦笑,答道:“我其实也同意太子殿下的许多观点,但我今后还要执掌都察院,都察院的过半官员都是清流出身,我若是明确表态的话,只怕是御史们就要造反,所以我也就暂时无法明确表态了,这样的话还能帮着太子殿下化解一下清流们的过激举动。”

朱和堉倒也理解吕纯孝的难处,满是无奈的点头之后,又转头看向了礼部侍郎鲍文杰。

见到朱和堉隐隐带着恳求的目光,鲍文杰的表情间充满了矛盾。

事实上,自从鲍文杰随同赵俊臣去了一趟陕甘三边之后,他的某些观念就已是渐渐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过往的某些坚持究竟是否正确与必要——他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考虑这件事情,也就无暇顾及别的事情,表现颇为低调。

得知了太子朱和堉与赵俊臣合作的事情之后,鲍文杰的心中想法也是极为矛盾,他一方面认为太子朱和堉的这般做法是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更是对于黑暗现状的妥协之举,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朱和堉最好的未来出路。

这般矛盾的思绪之下,鲍文杰犹豫良久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暂时观望。

“太子殿下见谅!今天傍晚的时候,我刚刚收到了陛下的圣旨,今后一段时间要离开京城再次前往陕甘三边一趟,陛下认为我较为了解陕甘近况,让我配合厂卫们进一步调查陕甘各方这段时间以来的功过赏罚……所以,我暂时还无法给予太子殿下一个准确答复,今后一段时间也无法表态支持太子殿下,一切只能等到我完成圣命之后返回京城再说了。”

对于鲍文杰的暂不表态,朱和堉固然是有些失望,但也没有意外,只是听到鲍文杰的解释之后,不由是好奇问道:“这已经是你近半年以来第三次前往陕甘了吧?河套战事目前正值最为激烈的时候,陕甘各方的功过赏罚也还没有尘埃落定,父皇他为何要这般急切的调查与确认?陕甘那边有梁阁老主持大局还不够吗?”

鲍文杰摇了摇头,道:“圣心难测,我也无法猜到陛下的具体想法,我所收到的圣旨颇是含糊其辞,只是让我配合厂卫们办事,但具体要如何办事就不清楚了。不过,眼下已是立冬许久,北疆气候也是愈发寒冷,我估摸着自己抵达陕甘三边之后,河套战事也就应该已经结束了吧。”

朱和堉隐约觉得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但一时间无法考虑清楚,也就没有细究,只是点头道:“既然是鲍大人还没有考虑清楚,我也不会逼迫你……但只要鲍大人你今后依旧是愿意辅佐于我,我就依然会把鲍大人视为股肱!”

*

接下来,朱和堉与吕纯孝、鲍文杰二人又说了几句心里话,眼见到这二人并不愿意多谈,也就没有强行挽留,只是亲自把他们送出了太子东宫。

再等到朱和堉返回东宫正堂之际,却发现七皇子朱和坚已是满脸担忧的站在那里迎接自己了。

原来,早在清流们纷纷造访东宫质问朱和堉之前,朱和坚就已是率先抵达了东宫,想要打探一下朱和堉的态度变化。

然而,还不等他们兄弟交谈几句,清流们就已是陆续踏访,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朱和坚为了避免尴尬,就躲到了旁边的侧堂之内。

因为清流们来了又走、陆续不断的缘故,朱和坚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出来。

见到朱和坚的满脸担忧,好似是极为忧心自己的处境,朱和堉的心中思绪满是复杂,但还是强笑道:“让七弟久等了,听说你最近身体情况不佳,等了这般长时间,可有感到不适?”

朱和坚摇头道:“我的身体情况很好,并没有觉得不适,只是我躲在侧堂听着清流们纷纷与三哥争执不下,心里有些担忧三哥的今后处境。”

顿了顿后,朱和坚试探着问道:“三哥你可是下定决心要与赵俊臣合作了?我倒不是反对三哥你的决定,只是我认为赵俊臣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也绝不可以信任,我担心他迟早都会背叛三哥,会让你吃个大亏。”

另一边,经过了今天与赵俊臣的谈话之后,朱和堉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了,这也就意味着朱和坚迟早都会成为朱和堉的最大政敌,也会遭到朱和堉的极力打压与刻意针对。

如今,见到朱和坚是这般担忧自己的处境,朱和堉只觉得自己无法直面这份“兄弟情深”,也就避开了朱和坚的“担忧目光”,摇头道:“放心吧,我也留有后手,绝不会让赵俊臣任意妄为的……这些事情,皆是涉及到了庙堂党争,最是肮脏至极,七弟你是一位纯良君子,就不要再管了,还是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就好。”

这一番话的最后几句,似乎是含有某种暗示的意味。

闻言,朱和坚的表情间满是惊慌与委屈,连声道:“三哥你、你可是还在怪我这段时间太出风头、威胁了你的储位?……三哥,我的心思你是知道的,我从来都没想过与你相争,全是因为父皇的圣命难违,我也与父皇反复争论过,怎奈父皇他……”

“我明白!我当然明白!”朱和堉摆手道:“我至始至终都是相信你的!只是……就怕你我二人今后将会是身不由己……”

说到这里,朱和堉突然抬头看着朱和坚,语气认真的承诺道:“七弟你放心好了,无论如何,你我二人都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三哥今后不论做了什么,都不会让你委屈的!”

听到朱和堉的这般表态,朱和坚的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了然与放松。

朱和坚能够感觉到,朱和堉面对自己的时候有一种逃避心理,但并没有太多的敌视与厌恶。

这意味着——赵俊臣并没有说出真相,朱和堉依然不知道朱和坚的真正面目,朱和堉目前还只是下定决心要与朱和坚争夺正朔、打算要不折手段的稳固储位而已。

这也就代表着,赵俊臣与朱和堉达成合作的时候,依然是暗藏私心,并不会竭尽全力的辅佐。

这样一来,朱和坚也就安心了。

但表面上,朱和坚也是满脸的诚挚与感动,用力点头道:“那就好!你永远都是我的三哥,我对你的看法,也永远都不会改变!”

然后,貌合神离的两兄弟握紧了对方的双手,场面颇是感人。

*

无需多谈这一晚发生在东宫之中的种种风波。

却说,第二天的卯时一刻,随着德庆皇帝驾临太和殿,这一天的朝议也就正式开始了。

这场朝会,将会有两件万众瞩目的事情发生。

第一件事情,乃是太子朱和堉被德庆皇帝正式任命成为全权钦差,调查各地藩王的乱政违纪之事。

这件事情的影响之深远、牵连之广大,丝毫不逊于前线的河套战事,自然是遭到了百官之纷纷瞩目。

太子朱和堉已经提前收拾好了行装,得到了正式任命之后,朝议结束就会立即离开京城,前往各地藩王的封地——他的首要目标乃是洛阳,也就是近年来风头最劲、同时也是问题最大、隐隐已是众位藩王之首的福王!

然而,太子朱和堉过往几次被德庆皇帝委以重任的时候,总会有大批清流站出来歌功颂德、摇旗助威,但朱和堉这一次得到了德庆皇帝的钦差任命之后,整个太和殿内却是冷冷清清,一时间竟是无人说话,清流们大都是面无表情,各派系的官员们也皆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若是寻常时候,也许还会有官员站出来说几句场面话,但这件事情太过敏感了,各派系皆是不愿意卷入太深,又正赶上清流们与太子朱和堉的关系破裂,自然也就冷场了。

在众官员的冷漠对待之下,朱和堉也是面无表情,只是沉声领了圣旨,表态自己一定会彻查各地藩王的乱政乱纪之事,然后就退回了原位,再也不吭一声。

眼见到这般状况,德庆皇帝看向太子朱和堉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怜惜。

在德庆皇帝的心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对朱和堉委以重任了,他知道朱和堉极有可能会办砸这件事情——以朱和堉的性格,查案到了最后必然是牵连太广,引来各地藩王的纷纷反弹——所以他才会把这件事情交给朱和堉全权处理,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废黜朱和堉了,顺便还能敲打一下各地藩王。

但转瞬间,德庆皇帝已是收敛了心中的怜惜之意,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就好似他完全不认为这个时候的冷场有任何不妥。

这场朝会的第二件大事,则是河套战事的军粮筹备。

国库早就没有存粮了,想要支援前线战事也是有心无力,最终还是赵俊臣前几天临时坐镇户部的时候,提出了争议极大的“筹粮三策”,分别是“陕甘境内的秋税征粮直接交给花马池营”、“进一步扩大国子监的粮捐名额”、以及“百官与众藩王的俸米折银”!

这三项征粮策略固然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粮食,但也损害了朝野各方的利益,户部官员皆是不敢答应,然后就有了“赵俊臣惊怒之后昏倒于户部衙门”的戏码。

最终,德庆皇帝眼看到别无他策之后,也就强行逼迫户部衙门采用了赵俊臣的“筹粮三策”。

到了今天,筹粮三策就应该是初见成效了,第一批粮食也应该运往前线了。

德庆皇帝把太子朱和堉任命为全权钦差之后,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把目光转向了两位户部侍郎——洪正朔与马森。

“洪爱卿、马爱卿……户部的筹粮事宜进行得如何了?能征到多少粮食运往前线?”德庆皇帝询问之际的语气很是客气,但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味道。

洪正朔连忙是出列答道:“启禀陛下,户部经过这两天的连夜统算之后,认为陕甘三边的今年秋税征粮原本应该有一百一十万石左右,但因为天灾与战事的缘故,各地皆有欠收与损失,陛下也赦免许多地方的钱粮,实收只有不足四十万石,户部已是下达了公文,让陕甘各地官府征到秋粮之后就直接送往花马池营,不必进入国库!只不过,陕甘三边距离遥远,公文传达也需要时间,等到各地秋粮送到花马池营就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只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庆皇帝点头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时候,但朝廷收复河套之后,还会有建城、屯田、驻兵等等事宜,这批粮草送过去也能应急。”

“陛下圣明!”连忙恭维了一句之后,洪正朔又说道:“此外,户部与国子监也一同发了公文,表示国子监今年将会扩招监生,有两百个‘捐监’名额,各地商绅只需要捐粮五百石就可以安排一名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京城以外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回应,但京城之中已经有十一位商绅表态愿意捐粮,总共征到了五千五百石粮食,今后两天时间之内就能收入国库、送往前线。”

听到这一番话,德庆皇帝眉头一皱,只觉得这批捐粮数目太少。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已经连续好几年向民间开放“捐监”名额了,只不过今年的“捐监”名额特别多罢了。

所以,民间有能力、有需求“捐监”的商绅,已是少之又少了,京城境内尤其是被透支了潜力,能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收到这般多的捐粮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剩余的“捐监”名额也只能期待京城以外的各地商绅了。

见德庆皇帝有些不高兴,洪正朔连忙又说道:“不过,户部经过统算之后,把藩王与百官的今后三个月俸米尽数折成俸银的话,国库就多出了六十五万石的余粮,这批粮食存在各地粮库,很快就可以运往前线……”

听到洪正朔的这一番话,太和殿内所有官员皆是表情不快。

这些年来,民间粮价越来越高,把俸米折成俸银之后,百官们拿到手里的俸银往往是只能买到一半数量的粮食,这种筹粮手段让百官们皆是损了利益,自然是没人高兴,但因为“大义”二字,也无人敢大声反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听到粮食数量之后,既是高兴也是心疼。

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自然是可以解决前线战事的燃眉之急,但百官利益受损之后,也需要德庆皇帝想出办法安抚一二。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的俸米折银之后,户部就必须要拿出相同价值的银子作为俸银发放给藩王与百官,按市价折算的话就是一百九十五万两银子!

但各地的今年秋税征入国库之前,户部也同样缺银子,这笔银子就需要从德庆皇帝的私帑这边暂时借挪了,德庆皇帝自然是有些担心与心疼,害怕国库会拖欠自己的借银。

“公是公、私是私,朝廷的国库与朕的私帑一向是泾渭分明,朕这次拿私帑的银子借给户部,利息也必须要算一下……恩,这件事情不适合在这个场合提出来,等到早朝结束之后倒是需要与户部官员商议一下……”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的表情间满是肃穆,点头道:“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倒是足够前线将士们的用度了,户部衙门一定要抓紧时间,尽快运到往线,绝不能影响到朝廷收复河套的战事!”

“臣遵旨!还请陛下放心,今天午时之前,第一批粮食就可以运往前线!”

在百官们的冰冷目光之下,洪正朔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连忙领命道。

等到这两件重要事情皆是告一段落,太和殿内的氛围也终于是稍稍轻松了一些。

但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户部侍郎马森却是突然出列,大声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两件大事皆已经尘埃落定,德庆皇帝的心情也是稍稍放松了一些,轻轻点头道:“哦?马爱卿难得有事要奏,说吧。”

“陛下,漕运不畅,户部的存粮存银皆是告急!若是把所有库存皆是运往前线,国库内的剩余钱粮也就丝毫不剩,必然是坚持不到下个月了!”

马森的禀报就好似晴天霹雳,百官闻言之后皆是大为震惊,太和殿内顿时就迎来了一阵嗡嗡议论声,德庆皇帝的表情大变,更是觉得自己头皮要炸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