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 第381章 后知后觉

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第381章 后知后觉

作者:石头会长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8 07:00:37 来源:小说旗

一年的收成都在田里,韩家村的村民都快疯了,雨势稍微小了一点,他们就冲进田地里去抢收。

收上来的稻谷湿漉漉的,还沾染着泥巴。

这会儿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打谷场上脱粒,因为现在的打谷场全部是泥巴,都没有下脚的地儿。

没办法,韩家村的村民,也只能每家每户领一些湿稻谷,用棒槌捶打稻草,使稻谷脱粒下来。

一个壮劳力累死累活一天,也脱粒不了多少稻谷,速度慢的惊人。

这被脱粒的粮食,上面沾满了泥巴,还有碎稻草,为了使碎稻草和谷粒分开,有聪明人就用水泡着洗一下。

沉下去的是颗粒饱满的稻谷,飘上来的是碎稻草,想法是好的,可吸足水分的稻谷,马上就有发芽的迹象。

这可是全村人的粮食,韩家村的人都急疯了。

要是这一年的粮食不抢收回来,到时候都没粮食吃,会饿死人的。

从现在到来年的秋收,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粮食,那树皮都要被人啃干净了,一想想解放前闹饥荒的情景,所有人都吓坏了。

而此时赵家村却传来了消息,他们因为提前就开始秋收,所以下雨的那天,也就淋湿了几千斤的粮食。

全村的粮食,几乎全部抢收回来了,虽然提前抢收的粮食,会让产量有所降低。

但是比起稻谷受潮发芽等,这点损失不值一提,剩下几千斤受潮的稻谷,也非常的好解决。

直接上烟炕,加点火,不到一天的功夫,那几千斤的稻谷就差不多给炕干了。

赵家村所有的粮食都进了仓库里,黄三也乐的合不拢嘴巴,满眼血丝的他终于也能睡个好觉了。

因为阴雨连绵,县里也非常的担心,连同公社的干部,都往村里跑,一来帮忙抗灾,二来看一下每个村的秋收工作。

等到他们去韩家村的时候,看到韩家村的老少爷们们,一个个通红的眼睛,疲惫不堪的身体。

都在想办法抢救那些受潮,和眼看要发芽的稻谷,韩家村此次秋收不利,看着也让人很揪心。

但是到了赵家村就不一样了,赵家村的村长黄三,居然在家睡觉,其他的村干部也都在家休息。

这一幕看的县里和公社的干部脸都黑了,等他们跑到村边的田地里,看到收割的干干净净的稻田,一下子惊呆了。

走过那么多的村落,几乎所有村落的秋收都没有完成,许多村里的稻谷都倒在了田里,这是第一个看到稻谷抢收成功的村落。

除了这些,公社和县里的干部,都发现了赵家村的烟炕,这不起眼的东西在此时就是宝贝啊。

只要把潮湿的稻谷放进烟炕里,多则一天,少则半天,这被打湿的稻谷都能炕干。

有了这东西,就不怕稻谷发芽了,一下子黄三就忙碌起来了。

下河村和何家村的村长都找过来商量,甚至何家村的村长,还把何平和何凡都带来了,主要是想让他们劝说一下张建国。

让赵家村借烟炕给他们用用。

“借烟炕可以,回头你们多少留一点点粮食,或者别的东西都行,因为砌烟炕的时候也都记了不少工分……”

张建国倒也爽快,烟炕肯定是要借的,适当的收一点粮食或者红薯啥的,主要是赵家村也不宽裕。

多一些口粮,大家也能多吃两口饭,毕竟下河村和何家村,条件都比赵家村强。

“这都是小事,借用你们村东西,自然是要给钱给东西的……”

两个村的村长此时都慌了,能找到这么好的东西,解决他们粮食受潮的大问题。

适当的给点东西补偿,这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人家也没狮子大开口,所以,何家村和下河村很快就送来了一车车受潮的粮食。

赵家村这边也没闲着,前阵子村里储存了不少的木柴,这会儿这些木柴也拿了出来,算是借给隔壁村的。

然后用这些木柴烧炕,也幸好赵家村的烟炕多,一车车的粮食进去,也不敢等着粮食全部炕干。

只要水分稍微小一点,不至于发芽就行,这两个村虽然折腾了一大圈,可粮食损耗也不少。

但是好歹保住了一大半,产量有去年的四分之三,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至少国家的粮食交了以后,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韩家村全村老少爷们,都忙的脚不沾地,但是最后的产量却不足去年的一半。

要是所有的村子都是这样,韩家村也不会那么显眼,可隔壁的赵家村,只比去年总产量少了十分之一。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村的产量一对比,那差距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最让人搞笑的地方,是有几户上一辈是赵家村人,分家后搬到韩家村的村民。

原本想着韩家村,靠公社那边近一点,各方面条件好一点,谁知道现在收粮食,跟赵家村没办法比。

要是长此以往,他们还不如搬回赵家村。

没看到赵家村去年打猎,今年大丰收,村里还开了窑厂。

这都是让人羡慕眼红的事呀。

隔壁村的人也在偷偷的算账,去年打猎,今年开窑厂还有大丰收,没看到赵家村今年的新房子都变多了。

照这样下去,赵家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还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赶紧搬回来。

类似这样的事儿还不少,一时间黄三都有些为难,村里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可问题是资源有限,搬回来的人多了,他们多分点资源,别人就要少分点。

村里人可就不乐意了。

而连绵不绝的阴雨,一年下了二十天才停下来,这个雨覆盖的面积非常广。

随城隔壁几个县市,几乎都遭了灾,因为这个雨一直让秋收处于停歇状态。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田,能收上来的稻谷却寥寥无几,许多县城跟张建国前世一样。

都遭灾了,原本的稻谷产量不足去年的二分之一。

而随城在徐国忠的带领下,虽然也遭灾了,但是因为提前秋收。

全城的统计平均下来,今年的粮食产量有去年的七八成,已经算是一个非常耀眼的成绩。

特别是赵家村,居然有九成的收成,简直在附近所有县城中成为传奇一般的存在。

为此,城里的领导和公社特意来表彰这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