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3章 创造数字与制陶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3章 创造数字与制陶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8 10:43:56 来源:小说旗

还别说,十天干在中华文化的多个领域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为后世的易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框架,还在医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与十天干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新视角。

在我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世间万物似乎都蕴含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属性。这种洞察让我兴奋不已,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属性与十天干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探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甲火属阳,代表着热烈和活力;乙火属阴,象征着柔和与温暖;丙木属阳,意味着生长和挺拔;丁木属阴,则体现了柔韧和内敛;戊土属阳,厚重而坚实;巳土属阴,细腻而包容;庚金属阳,坚硬而锋利;辛金属阴,精巧而柔和;壬水属阳,奔放而灵动;癸水属阴,深沉而静谧。

基于这一理论,我又进一步将五行与四方相联系。东方属火,以甲、乙为代表,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希望的萌生;南方属木,以丙、丁为象征,代表着生长的力量和繁荣的景象;西方属金,以庚、辛为代表,寓意着收获与坚韧;北方属水,以壬、癸为标志,凝聚着智慧与深邃;而中央则属土,以戊、巳为象征,承载着稳定与厚重的底蕴。

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例如,木生火,丙木(阳木)能够生助甲火(阳火),就像春天的树木为夏天的火焰提供燃料一样;火生土,甲火(阳火)能够生助戊土(阳土),正如烈火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土生金,戊土(阳土)能够生助庚金(阳金),就像大地孕育出金属矿藏;金生水,庚金(阳金)能够生助壬水(阳水),正如金属容器可以收集和储存雨水;水生木,壬水(阳水)能够生助丙木(阳木),就像春天的雨水滋润着树木的生长。

相克的例子也很直观。例如,木克土,丁木(阴木)能够克制巳土(阴土),就像树木的根系可以穿透和分解土壤;土克水,巳土(阴土)能够克制癸水(**),正如堤坝可以阻挡洪水的流动;水克火,癸水(**)能够克制乙火(阴火),就像水可以扑灭火焰;火克金,乙火(阴火)能够克制辛金(阴金),正如火焰可以熔化金属;金克木,辛金(阴金)能够克制丁木(阴木),就像锋利的斧头可以砍伐树木。

此外,我还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旺衰变化,定下了春、夏、秋、冬四季。春天万物复苏,木气旺盛;夏天炎热多雨,火气鼎盛;秋天收获满满,金气彰显;冬天寒冷干燥,水气凝聚。这种季节的划分不仅体现了气温的变化,还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发和变化的规律。

起初,我所采用的结绳记数法固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然而其绳结的排列方式以及先后顺序却稍显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灵光乍现,决定从古老而智慧的十天干当中汲取灵感,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数字系统的构建之中。就这样,一套独具匠心且简洁明了的数字体系应运而生了:“一”宛如初生之芽,代表着万物起始;“二”恰似并肩而立的双木,寓意相互依存;“三”仿佛三足鼎立,彰显稳固与平衡;“四”好似四方大地,广阔无垠;“五”如同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息;“六”仿若六道轮回,神秘莫测;“七”宛若七星高照,带来祥瑞之气;“八”犹如八卦图阵,变幻无穷;“九”则似九霄云外,高远辽阔;最后的“十”则圆满收官,象征着完美与终结。其实,开始挺简单的,就是把十天干排个序,让它们各自对应一个数而已。

这套全新的数字系统不仅易学易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的计数需求,更为日后数学领域及科学计算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如磐石的根基,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一座璀璨夺目的里程碑。

当然,在早期的部落生活中,由于我率先使用竹筒来打水和熬制盐,这种实用的技能很快就被其他人模仿并学会了。竹筒作为一种轻便且易获取的材料,最初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竹筒的容积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竹筒不耐高温,长时间的使用和火烧容易导致其损坏,损耗率相当高。

特别是当我教会大家如何用竹筒制作竹筒饭后,这种美食的受欢迎程度瞬间飙升,竹筒的需求量也随之激增。随着部落人口的不断增长,日常所需的各种用具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竹筒的短缺问题愈发凸显。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开始思索如何寻找一种更为耐用且容量更大的替代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观察到用粘土筑成的灶膛在经历高温烧制后,泥土变得异常坚硬且密实。这一发现让我灵光一闪,为何不尝试利用粘土制作容器,并通过高温烧制来增强其耐用性呢?

于是,我带领大家开始了粘土容器的制作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我们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第一批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容量更大,而且质地坚固,能够经受住高温和频繁的使用。

初期的陶器因其稀有性和实用性而备受珍视。每件陶器都成为了部落成员们精心呵护的宝贝。然而,随着陶器的普及,分配和管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由于部落成员们经常混居在一起,陶器错拿错放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家开始尝试在陶器上做记号以区分归属。但直接在烧制好的陶器上刻画十分困难,于是我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粘土成型为陶器的胚体阶段就刻画上独特的标记。这一创新性的做法不仅解决了标识问题,还为制陶过程增添了一道独特的工序——刻陶纹。

最初的陶纹确实只是简单的标记,用于区分不同的使用者或单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些纹路不仅能起到标识作用,还能为陶器增添一份美感。于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开始尝试将陶纹绘制得更加精美和富有象征意义。花朵、鱼类等图案逐渐成为了陶器上的常见纹饰,它们不仅美化了陶器的外观,还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繁荣的祈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