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25章 文王仁德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25章 文王仁德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10 09:40:24 来源:小说旗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姬昌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极具远见卓识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照亮了周国发展的征程。他深知,一个国家若要繁荣昌盛,社会秩序的稳定如同基石般不可或缺。它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为了让周国的发展之路更加坚实、稳健,为了稳定国内那至关重要的局势,进而促进社会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姬昌经过深思熟虑,发布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律令——“有亡荒阅”。

这一律令的诞生,凝聚了姬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百姓生活的殷切关怀。它明确规定:若奴隶逃亡,官府将毫不犹豫地展开全面、深入且细致的搜捕行动。这一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追捕,更是一种维护国家法律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庄严承诺。无论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远的乡村,亦或是深山幽谷,都将成为官府搜捕逃亡奴隶的战场。然而,姬昌的律令并非冷酷无情,在保障国家法律秩序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人身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那些逃亡的奴隶,最终会归还给他们的主人,因为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的社会体系有着其自身的规则和秩序需要维护。但同时,任何人都不得私自藏匿逃亡奴隶。这一规定,既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又避免了因私力报复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

姬昌的这一举措,犹如一阵春风,轻柔地吹散了笼罩在周国上空的阴霾。原本可能因奴隶逃亡引发的社会不安和动荡,被这股温暖的春风渐渐抚平。百姓们在公平、公正的法律秩序下,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安定和希望。而这一举措,也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赢得了各方人士的衷心拥护。那些在商纣王残酷压迫下受尽苦难的人们,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姬昌,为周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诸侯们纷纷摆脱了商纣王的压迫,在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毫不犹豫地转而投奔姬昌。正如《史记·周本政纪》所记载的那样,姬昌始终秉持着对先祖功业的敬重与传承。他深知,后稷作为周族祖先,以种植五谷、教导百姓耕种为业,为周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根基;公刘则带领族人迁徙,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奠定了周族发展的基础;古公亶父率领周族避居岐山,让族人得以休养生息,繁荣昌盛;父亲季历继承发扬父辈的功业,进一步巩固了周族的地位。姬昌谨遵先祖们的伟大事业,虚心效仿先祖古公亶父、父亲季历的治国之道,深入领悟他们的智慧和精神。

姬昌大力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在他的倡导下,周国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笃仁,让人们学会了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生活中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敬老,使社会尊重的目光聚焦在那些为社会和家族付出辛劳的老年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敬重和赡养;慈少,让年轻一代在关爱和呵护中茁壮成长,激发了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礼下贤者,则使得周国成为了贤才云集之地,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受到尊重和重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周国的人民相互尊重、关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家庭内部温馨和谐,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融洽、和谐的美满景象。这种美好的社会关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得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如同春天里的花朵,在肥沃的土壤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在治理岐期间,姬昌对内始终奉行德治,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他深知,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基石。只有让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昌盛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姬昌尤为重视农业生产,因为他明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姬昌推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其中,“九一而助”的政策堪称一绝。

具体而言,姬昌将广袤无垠的田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划分,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他鼓励农民积极助耕公田,因为在那个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时代,公田的丰收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作为回报,农民只需缴纳收获物的九分之一作为税收。这一政策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在以往的税收制度下,农民往往面临着沉重的负担,辛勤劳作一年,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九一而助”的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让他们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在田间辛勤劳作,精心耕耘每一寸土地。农具在田野间回荡的声音,仿佛是一曲丰收的赞歌;农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如同璀璨的阳光,照亮了整个岐周大地。最终,农业获得了大丰收,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稻谷,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富足。

姬昌的仁政远不止于此,他的智慧和慈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国的每一个角落。他对商人往来不收取关税,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昔日,商人们为了躲避高额的关税,不得不绕道而行,使得商业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如今,在姬昌的政策鼓励下,商人们如鱼得水,纷纷踏上前往周国的道路。他们带着各地的珍稀特产和奇珍异宝,穿梭于周国的各个角落,与其他商人进行贸易往来。街道上的集市日益繁荣,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这里交换着各自的商品,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故事,整个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对于犯罪的人,姬昌实行妻子不连坐的政策。在那个以家族为单位的时代,一人犯罪往往会导致整个家族遭受牵连,这是极为残酷和不公平的。姬昌的这一政策,充分考虑到了家庭的基本稳定和人权问题。他深知,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而人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因此,他打破了传统的连坐制度,只对犯罪者本人进行惩处,让无辜的家人得以幸免。这一政策,体现了姬昌的仁爱和宽容,让人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温暖。

此外,姬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也就是所谓的裕民政治。这种政治理念的核心在于,在征收租税时有着严格的节制。姬昌深知,百姓们辛勤劳作一年,所得的收入是他们的血汗之果,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他制定的租税政策旨在让农民在辛勤劳作后能够有所积蓄,使他们在付出劳动之后,能够收获足够的回报,从而进一步刺激他们的劳动兴趣。在封建制度的初期,这种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它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去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姬昌的精心治理下,岐周的社会经济蒸蒸日上,国力日渐强大。原本的周国,如同一个正在成长的幼苗,在姬昌的悉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街道上,人们行色匆匆,忙碌而有序,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农田里,庄稼郁郁葱葱,麦浪滚滚,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商业活动日益繁荣,集市上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周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势,向着繁荣昌盛的道路迈进。

姬昌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以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无比高尚的仁德品质,照亮了周国的发展之路,也为后世所敬仰。

姬昌深知作为一国之主,身负着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守护百姓安康的重大责任。然而,他的生活却极为勤俭。他身居高位,却没有被奢华的物质诱惑所侵蚀,不追求那一时的虚荣与享受。每日,他总是身着普通的粗布衣裳,那衣裳的质地或许并不精细,色泽也缺乏绚丽的光彩,但在这朴素的衣着下,他心怀的是天下百姓的冷暖。他不与宫廷的奢华为伴,而是常常走出华丽的宫殿,深入到百姓之中。

为了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国君对他们的关怀,姬昌常常亲自到田间劳动。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是他与百姓们共同的心血所在。每当农事繁忙时节,他总是挽起衣袖,与农民们一同挥舞着锄头,精心耕耘着每一寸土地。在他的身边,农民们或是熟练地播种稻谷,或是细致地除草施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姬昌与他们并肩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滴落在那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上。他真切地体验着农事的艰辛,也更能理解百姓们为了生活付出的不易。

姬昌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周国的伟大事业中。他对国家的治理一丝不苟,事必躬亲。在经济上,他积极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周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在文化上,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倡导百姓崇尚礼仪,使得岐周的土地上,人们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社会秩序井然;在军事上,他深知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保障,因此大力加强军事建设,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精良之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岐周的土地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麦浪滚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城市中,店铺林立,商贸繁荣,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学校里,书声琅琅,新一代的周国民众饱读诗书,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姬昌以其仁德闻名于世。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纣王发明了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炮烙之刑。具体而言,就是命令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旦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瞬间皮焦肉烂,命丧黄泉。那惨烈的场面,仿佛是人间炼狱,让人毛骨悚然。更为可恶的是,纣王的宠妃妲己,这个心肠歹毒的女子,看见犯人在受刑时的惨状,却笑个不停。纣王为了博得妲己的一笑,竟然心甘情愿地助纣为虐,一直强逼犯人接受炮烙之刑。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的痛苦中消逝,他们的哀号和惨叫回荡在商朝的大街小巷,却又无法传达到纣王的耳中。

当姬昌听闻此事后,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他深知纣王的暴行已经引起了天下百姓的强烈不满,如果不加以制止,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将永远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而诸侯和百姓们也都对纣王的残暴行径痛恨得咬牙切齿,人们对自由和安宁的渴望愈发强烈。

姬昌深知拯救苍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决定采取行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对抗纣王的暴行,给百姓带来希望。姬昌怀着对百姓的深深关爱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对于姬昌来说,是周国的重要根基,是他和周国民众辛勤耕耘、开拓进取的成果。然而,为了能够换来百姓们的和平与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将它献了出来。

纣王在利益的诱惑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这一善举,如同春日里的清风,吹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姬昌的高尚行为,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衷心爱戴。他所到之处,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他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姬昌的感激和敬意。在他的身后,人们自觉地簇拥着,眼中闪烁着希望和崇敬的光芒。

在姬昌的不懈努力下,周国的势力迅速壮大。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受封为三公,拥有了雍州之域。这一辽阔的天地,如同他展翅翱翔的舞台,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周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展,甚至延伸到了江汉地区,那是一片广袤而富饶的水域,丹江汉水奔腾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周国的辉煌。各地诸侯纷纷归附,在姬昌的号召下,归附者多达六州之众。一时间,周国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彰显着周国的强大与威严。周国的崛起,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华夏大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