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57章 周孝王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57章 周孝王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08:03:32 来源:小说旗

在悠悠岁月长河之中,西周历史犹如一幅神秘而又宏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对西周发展影响深远的君主,他便是周孝王(?—前886年)。

周孝王,姬姓,名辟方 ,出身于西周王室这一尊贵非凡的家族。他是周穆王姬满之子,周共王姬繄扈之弟,同时还是周懿王姬囏的叔父,如此错综复杂的皇室血脉关系,让他在西周的君位传承序列里,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他在位的时间从公元前892年起始,直至公元前886年结束,在这短短数年时光中,却见证了西周王朝诸多起起落落、兴衰变迁,每一个细微的事件,都仿佛是历史乐章中的一个独特音符,共同奏响了西周王朝这一时期的独特旋律。

公元前892年,也就是周懿王八年,整个西周大地仿佛被一层厚重而又压抑的阴霾所笼罩。彼时,西周的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在历经多年的统治岁月后,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无情安排,带着满心的无奈、不甘与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按照西周时期严格遵循的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传承制度在西周社会早已根深蒂固,它是维持国家稳定与统治秩序的关键基石,就如同大厦的根基一般重要。按照这一既定规则,王位理应顺理成章地由太子姬燮继承。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太子姬燮,其性格天生懦弱无能,面对朝堂之上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国家所面临的诸多棘手事务,他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一位君主所应具备的果敢决策能力与高瞻远瞩的智慧。在重大事件面前,他优柔寡断,畏首畏尾,难以做出坚定而又正确的判断和抉择,这无疑让朝堂之上的诸多臣子对他逐渐失去信心,也让国家的发展陷入了一种迷茫与困境之中。

就在这样一个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局势变得微妙而又充满变数。姬辟方,这位颇具野心与谋略的王室成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权力真空的间隙,他凭借着自身对局势的精准把控以及果敢的行动,成功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王位,随后改元,史称周孝王。

在当时的西周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力传承方式,它更是一种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确保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核心要素。在整个西周时期,历代统治者都对这一制度严格遵循,不敢有丝毫懈怠。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遵循,使得王室内部避免了因争夺王位而引发的血腥自相残杀,从而保障了周王朝前期的稳定与繁荣,让西周得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强盛的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周孝王的继位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彻底打破了这一延续已久的传统。在宗法制森严、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西周社会,他的登基无疑是一种极为异常的现象,仿佛一颗突兀的棋子,打乱了原本有序的棋局。这种打破传统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民间百姓也对此事充满了疑惑与猜测。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君主,历史典籍对他的记载却显得异常稀少。

被誉为史学经典的《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仅有简短的一句话:“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在这寥寥数语之中,司马迁仅仅简单地记录了孝王的继位与去世以及后续的王位传承,对于孝王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重要方面,却丝毫未曾涉及,这无疑给后世之人对周孝王的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也正因如此,后世对于这位离经叛道君主的好奇与探究**愈发强烈,而这份好奇心,大多来自于另一部珍贵的历史典籍——《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为我们探寻周孝王的历史提供了一些珍贵的线索。书中记载道:“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懿王统治时期的艰难处境。在周懿王执政期间,曾经雄踞一方、威风八面的西周王朝,国力却逐渐走向衰落,如同一位迟暮的英雄,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曾经对西周王朝敬畏有加的戎狄,看到周王朝的衰落之势,便开始蠢蠢欲动,不断侵扰西周边境。宗周镐京,作为西周的政治中心,曾经是国家威严的象征,此时却备受戎狄威胁,岌岌可危。

面对戎狄的不断进犯,周懿王无奈之下,只得被迫做出迁都的决定。这一决定,对于西周王朝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象征着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曾经的辉煌逐渐远去。

王朝的衰落,必然会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与分裂。正如史料中所描述的“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国政的不满情绪已经逐渐蔓延开来。

周懿王在执政过程中,生活起居毫无节制,发布号令也毫无规律可言,甚至连负责计时的挈壶氏都无法正常履行职责,这一系列混乱的现象,让诸侯们对他的统治逐渐失去信心,开始产生背离之心。

这种内部的分裂与不满,无疑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埋下了伏笔。尤其是懿王的无能与放弃故都镐京这一无奈之举,对于周王朝的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们的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孝王凭借自身卓越的能力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在懿王统治无方和太子姬燮软弱无为的复杂局势中,成功夺得了王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独特统治篇章。

公元前891年,也就是周孝王元年,刚刚登上王位的周孝王,心中始终牢记着西周遭受犬戎入侵的耻辱。那是一段让西周王朝蒙羞的历史,犬戎的入侵,不仅给西周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更是对周王朝尊严和实力的一次沉重打击。

周孝王深知,若不洗雪这一耻辱,周王朝的威严将难以重振,百姓的生活也难以安宁。于是,他怀揣着坚定的雪耻决心,毅然发起了对西戎的军事行动。他亲自下达命令,任命申侯率军,大起六师西征。

申侯,作为申国的国君,申国乃是姜姓封国,其地理位置位于今河南唐河县西北。当申侯接到周孝王的命令后,心中却满是不情愿。在他看来,出兵征讨犬戎,对他申国而言,并非是件好事情。战争一旦爆发,必然会让两国的百姓和士兵遭受无谓的伤亡,无数家庭将会因此破碎,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申侯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清楚战争背后隐藏的各种利益纠葛。他经过深思熟虑,对周孝王提出了一个别具匠心的建议:“从前我的祖先娶骊山氏之女,生下一个女儿,后来将这个女儿嫁给了西戎的胥轩为妻。胥轩与这位公主的儿子名叫中潏(战国时秦国和赵国的祖先)。中潏因为母亲的缘故,对周朝心怀敬意和归属感,归服了周朝,并使周朝西部的边境长期不受侵犯。如今,我现在要把女儿嫁给中潏的后人大骆,已经生下了嫡子成。如果大王您能保证让我的外孙来继承大骆的嗣位,那么申、扈两族就能保障让西戎人彻底顺服,使西周西部边境永远保持安宁。”

申侯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看似为了朝廷利益,实则暗藏玄机的建议呢?原来,背后另有隐情。大骆庶生的长子名叫非子,非子从小就对马充满了热爱,仿佛与马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他养马的技术十分精良,所养的马匹个个膘肥体壮、精壮矫健,无论是奔跑速度还是耐力,都远超寻常马匹,因此深受众人喜爱。

有一次,非子前往犬丘贩马,机缘巧合之下,恰巧撞见了刚刚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一眼就被非子的精明能干所吸引,仿佛在黑暗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深知非子的养马才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便把非子留在王都,任命他担任主管畜牧的大臣。

然而,这一任命却引起了申侯的担忧。申侯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那样一来,就会与他的外孙争位。自己辛苦谋划的家族利益将会受到威胁,所以,他才有了以上看似为了朝廷利益,实则假公济私的建议。他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自己外孙的未来,为了维护家族的长远利益。

周孝王听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觉得申侯的建议确实是个巧妙而又明智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遭受伤亡,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另一方面,还能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当即承诺,绝对不会再放非子回国,也不会支持非子回去与申侯的外孙争夺国君之位。

在周孝王的承诺下,申侯便出面与西戎展开了艰难的谈判。这场谈判,充满了挑战与变数,双方在利益和立场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然而,申侯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出色的沟通能力,经过多次艰苦的协商,最终他的努力和智慧得到了回报,西戎接受了申侯的调解,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并且还郑重承诺,此后永远不会再侵犯西周边境。就这样,一场原本一触即发的战争被申侯巧妙地化解了,周人的西部边境暂时恢复了宁静,百姓们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心中的恐惧,过上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

周孝王登基之后,并没有因战争的平息而有丝毫懈怠,相反,他深知国家的处境依然艰难,西戎的威胁依然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于是,他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振兴西周王朝,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他的统治下,西周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断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拼搏,终于在与西戎的对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西败西戎。

这次的胜利,让西戎深刻感受到了周王朝的强大实力,他们意识到,继续与周王朝对抗,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于是,西戎不得不贡马求和,主动向周王朝表达臣服之意。

《竹书纪年》清晰地记载了这一历史时刻:“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这简单的记载背后,却蕴含着周孝王为振兴国家所付出的无数心血和努力。

公元前891年,也就是周孝王元年,西戎遣使入朝,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西周的求和与臣服之意。

他们进献良马百匹,每一匹马都身姿矫健,毛发油亮,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这些良马,不仅是西戎臣服的象征,更是周孝王励精图治的成果见证。周孝王看到这些良马,心中十分高兴,他深知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为了表达对西戎的友好与接纳,展现大国君主的胸怀与气度,周孝王不仅重赏了前来献马的使者,还回赠了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既体现了西周王朝的富庶与慷慨,也传递出周孝王希望与西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公元前889年,即周孝王三年,孝王又做出了一个对西周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决定。他命非子为王室养马。

在西周王朝时期,马已经成为了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那是西周王朝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的重要活动,马匹作为祭祀的重要贡品,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是关乎国家生计的农耕生产,马匹在耕地、运输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又或是紧张激烈的战争较量,战马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优良的战马,往往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然而,长久以来,周朝的养马业发展缓慢,许多优质马匹都只能依靠进口,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还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

此次西戎进献的这一百匹马,大部分都是母马,这无疑为周朝的养马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周孝王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决定让非子前往汧(今陕西省陇县的汧河)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

周孝王为非子的养马事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他专门为非子开辟了广阔而肥沃的牧场,那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是马匹生长繁衍的理想之地。同时,他还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助手协助非子,为养马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在非子的精心饲养和管理下,马群的数量不断增加,马匹的素质也越来越高。

非子凭借着自己对养马事业的热爱和专业的技术知识,日夜操劳,精心照料每一匹马。他根据马匹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定期为马匹进行检查和治疗,确保每一匹马都能健康成长。在他的努力下,这些马匹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着的增长,在质量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这些优质的良马不仅为周朝的祭祀活动增添了庄重华丽的氛围,保障了农耕生产的顺利进行,还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充足而优质的马匹供应,对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宗周的统治力量,使得西周王朝在诸侯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公元前886年,即周孝王六年,非子为王室养马已经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马群得到了大规模的繁殖和发展,周王室的马群数量大增,从最初的一百匹马,发展到如今的庞大马群,这无疑为西周王朝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非子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养马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周王朝的养马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辛勤付出和杰出成就,得到了周孝王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周孝王深知,非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增加了马群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了表彰非子的功绩,周孝王特地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境),并在此地建立秦国,封号秦嬴。这一封赏,不仅是对非子个人的肯定,更是为日后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周孝王试图以一系列的改革和举措中兴周室之时,上天却并未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在同年的某一天,周孝王因病薨逝,他带着未竟的中兴大业,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西周王朝陷入了短暂的悲痛之中。

随后,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原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周孝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西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他的作为与抉择,无论是打破传统登上王位,还是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都对西周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考与借鉴,让我们在探寻西周历史的过程中,对这位君主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