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63章 周厉王(四)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63章 周厉王(四)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7 15:36:31 来源:小说旗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周夷王姬燮的名字,其含义竟为“机械”。这看似平常的名字,或许冥冥之中对他的儿子姬胡(周厉王死后谥号为“周厉王”)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触动。

或许姬胡心中暗自揣测,总觉得父亲姬燮为政的方式太过中规中矩,就像机械一般,刻板而缺乏变通,墨守着成规,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于是,在姬胡即位成为周厉王之后,他的内心深处燃起了一团炽热的火焰,那是改变现状、重振周王室雄风的强烈愿望。他一心渴望通过一系列大胆而创新的举措,实现周王室的伟大复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位能够扭转乾坤、改变历史走向的改革家。

周厉王姬胡在推行他那雄心勃勃的“改革”大业时,身边聚集了一批重要的帮手。他们是周厉王身边的"三驾马车"!

其中,荣夷公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关键人物。

荣夷公被委以主管财政改革的重任,在那个周王室经济状况日益窘迫的时代,他肩负着为王室开辟全新财政来源的艰巨使命。他整日冥思苦想,试图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经济手段,来扭转周王室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

然而,此人在众人眼中却有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对财富的过度贪婪。

他的一举一动,都仿佛被金钱的**所驱使,这也为日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另一位对周厉王来说至关重要的帮手便是虢公长父。他肩负着主管军事征伐的重任,这一职责在那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动荡时代显得尤为关键。毕竟,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周王室的生死存亡。

虢公长父深刻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身先士卒,多次为周厉王冲锋陷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每一场胜利,都不仅为周王室赢得了宝贵的尊严和威望,更为周厉王增添了无尽的荣耀。

随着时间的推移,虢公长父的英勇表现愈发让周厉王对他信赖有加。他成为了周厉王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还有卫巫,他负责行使监察权。在周厉王的“改革”蓝图中,监察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确保着各项改革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卫巫就像是周厉王安插在王国内部的耳目,时刻监视着王国内的一切动向,无论是官员的履职情况,还是民众的言论行为,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说起周厉王的“改革”手段,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他在敛财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当时,周王室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国库空虚得如同一个干涸的湖泊,这一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巨大瓶颈。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周厉王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奇思妙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山林川泽“收归朝廷所有”的改革。他下令强行对山川川泽等自然资源收取赋税,将原本分散在贵族和地方势力手中的利益收归朝廷所有。这一举措,在当时听起来颇具前瞻性,甚至有点现代社会主义资源统一调配的意味,其初衷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合理调配,来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为周王室的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周厉王还将官位当作了敛财的重要工具,这便是臭名昭着的“卖官鬻爵”。史料中明确记载“爵以贿成”,在那个时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钱财,几乎不可能谋得一官半职。周厉王通过出卖爵位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妄图以此填补国库的空虚,缓解王室日益艰难的财政困境。然而,他却没有料到,这种短视的行为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山林川泽收归朝廷所有的政策,从某种角度来看,确实有着一定的先进性。甚至有人将周厉王与后世的王莽相提并论,更有甚者,怀疑周厉王是疑似穿越者,因为他的这一举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过于超前。

然而,周厉王卖官鬻爵的制度,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些花钱买来官位的官员,在上台之后,满心想着如何尽快收回买官时所投入的“成本”。在这种强烈的逐利心态驱使下,他们对百姓进行了无尽的盘剥。他们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百姓们面对这样的压迫,怎能不心生怨恨,怎能不奋起反对呢?

再者,山川林泽长久以来一直是贵族和地主们的私有财产,他们在这些资源上享受着丰厚的利益。如今,周厉王突然对其征收赋税,这无疑是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些贵族和地主们,在社会上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雄厚的势力,他们怎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又怎会心甘情愿地支持周厉王的“改革”呢?

正因如此,周厉王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行,便遭到了平民和贵族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对声浪,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上至朝堂贵族,下至市井平民,大家的态度空前一致,整个国家都被笼罩在一片对“改革”的质疑和不满之中。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周厉王没有选择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改革策略,而是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维稳”办法。他命令卫巫负责的“监察部”严格执行命令,规定凡是反对“改革”的人,一律要受到严惩。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百姓们仿佛瞬间失去了言论自由,一旦有人对“改革”稍有微词,就可能被卫巫的监察体系罗织罪名,遭受残酷的迫害。在这样的恐怖氛围中,国人被吓得噤若寒蝉,走在路上时,即使彼此相遇,为了规避可能降临的风险,也只能小心翼翼地点点头,不敢有丝毫多余的表情和言语,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死寂。

在军事方面,周厉王丝毫没有松懈警惕。对于那些不来朝贡或者无故入侵周王室土地的行为,他坚决采取军事打击的手段,以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在他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周王室强大的军事力量,果断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其中,“攻噩之战”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一场。

为了这场战争,他精心筹备,调集了“西六师”、“殷八师”以及大臣们的私家兵车百乘,还有厮御二百人和徒兵千人,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军。

然而,这场战役的进程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噩**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给周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虢公长父担任统帅的情况下,周军在战场上一度陷入被动,甚至有被击败的危险。但周厉王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毅然决然地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发动“淮夷之战”。

在激烈的战场上,周厉王身先士卒,他不仅亲自指挥战斗,还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着士兵们。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充分发挥周军的优势,逐渐扭转了战局。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周军成功地攻克了噩国的防线,取得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的胜利。

这一系列辉煌的军事胜利,让四方诸侯无不震惊。他们亲眼目睹了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力量,无人敢不表示顺从。

就连向来自视甚高、野心勃勃的楚王熊渠,在见识了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强硬的“维稳”政策之后,也开始心生畏惧。他深知周厉王的手段和决心,担心自己会成为周厉王的下一个目标,于是赶忙取消了给自己儿子“句亶王”、“鄂王”、“越章王”的王号,以避免与周王室发生冲突。

在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维稳”政策之下,他的“改革”在表面上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王室权威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周王室的势力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巩固和扩张。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无数难以察觉的隐患。人们并非真正心服口服,大臣芮良夫也曾忧心忡忡地谏责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周厉王的这种高压统治,虽然暂时压制了反对的声音,但民众心中的怨恨和不满却在不断地发酵积累,如同地下涌动的岩浆,随时可能喷发。

终于,物极必反。在公元前841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周朝爆发了震惊天地的“国人暴动”。愤怒的民众,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怨恨如决堤的洪水般爆发出来,他们冲向王宫,宣泄着对周厉王的不满和愤怒。周厉王被彻底赶下了台,狼狈不堪地被迫逃亡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

在这场危机之下,召公、周公二位相国挺身而出,共同理政。这段时期史称“共和”,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作“共和行政”。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此后历经千年,一直未曾间断。这一确切纪年,为中国历史的延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了中国历史得以完整传承的关键开端,让后世子孙能够清晰地追溯历史的脉络。

其实,周厉王的谥号“厉”可谓实至名归。他的确展现出了非凡的强势与威慑力,对内使得民众因恐惧而不敢言,对外竟吓得楚王闻风丧胆,无奈之下取消王号。而姬胡的名字也称得上名副其实,他的“改革”就如同胡来乱来,开创了具有周朝特色的山川江泽归朝廷所有的历史先河。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防民之口”“不许言论自由”和推行“维稳”政策的先河,并且也开创了“卖官鬻爵”的历史,在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最终,“国人的暴动”并没有将周厉王赶尽杀绝,而是在将他流放到“彘”地后十二年他才去世。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姬胡虽被后世视为昏庸之君,但事实上他并不像其他一些劣迹斑斑的昏君那样罪大恶极。

姬胡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失败本身,更应该从这次“改革”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改革措施,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姬胡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忽视了人民的意愿,没有真正关注人民的需求。因此,后世的改革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改革绝不能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保障民众的言论权利,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改革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集思广益,使改革方案更加完善,还能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此外,改革还应致力于增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平民也有上升的通道。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人们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只有这样,改革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总之,姬胡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后世的改革者们应该以史为鉴,从中吸取经验,努力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的改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