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76章 周桓王(二)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76章 周桓王(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0 11:39:37 来源:小说旗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此时的郑庄公因在周王朝担任卿士一职已久,逐渐有了专权的迹象。他在朝廷中独断专行,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很多重要的决策都自行决定,完全无视周桓王的权威。

周桓王不甘心被郑庄公如此钳制,他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自己将彻底沦为郑庄公的傀儡。于是,周桓王决定夺去郑庄公的权力,重振自己的王权。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郑庄公见自己失去权力,心中大怒,他认为周桓王的做法是对自己的背叛和不公。从此,他便不再前来朝觐周桓王,以行动对周桓王表示抗议。他在郑国厉兵秣马,加强军事力量,准备与周桓王对抗到底。

同年秋天,周桓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决定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给郑庄公一个教训。他认为,郑庄公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周王室的尊严和统治,必须予以严惩。

周桓王向诸侯们发出了讨伐郑国的号召,得到了部分诸侯的响应。郑庄公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兵抵御。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关乎郑国的生死存亡。他精心筹备,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准备迎接周桓王的挑战。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整个天下都在关注着这场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较量。

周桓王亲自率领中军,他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冕旒,手持宝剑,威风凛凛地站在战车上,试图以自己的威严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虢公林父则率领右军,麾下有蔡军和卫军作为附属力量。蔡军和卫军虽然实力相对较弱,但在虢公林父的指挥下,也严阵以待。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三股力量合在一起,浩浩荡荡地扑向郑国。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仿佛要踏平整个郑国。

郑国的子元足智多谋,他站在城墙上,观察着敌军的动向,洞察到敌军联军之间的矛盾。他深知,蔡军、卫军和陈军与周军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是迫于周桓王的压力才暂时联合在一起。于是,子元为郑庄公献上一计。

他建议郑庄公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并说道:“陈国如今正处于动乱之中,国内局势不稳定,百姓都缺乏战斗的意志,如果我们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会因害怕而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必定会产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一旦看到陈军逃窜,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奔逃。这时我们再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郑庄公听后,沉思良久,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此计甚妙。他对这个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觉得子元的建议极具可行性。于是,他果断听从子元的建议。他任命曼伯为右方阵的指挥,祭仲为左方阵的指挥,原繁和高渠弥则带领中军护卫在郑庄公身边,精心摆开一种名叫鱼丽的阵势。这种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以伍弥补偏的空隙,使军队的布局更加严密有序,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双方军队随即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郑庄公站在阵前,镇定自若地向左右两边方阵下达命令:“一旦大旗挥动,就击鼓进军。”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战场上回荡。声音刚落,郑国的军队便如猛虎下山般发起进攻。他们士气高昂,呐喊着冲向敌军。蔡、卫、陈军面对突然的攻击,毫无准备,瞬间阵脚大乱。陈军果然如子元所料,因国内的动乱和士兵们的恐惧,纷纷奔逃。周军见状,因原本就因陈军的临阵脱逃而心生慌乱,加上蔡、卫军队的溃败,更是人心惶惶,顿时陷入一片大乱之中。士兵们四处逃窜,互相践踏,完全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郑军看准时机,如饿虎扑食一般,从两边迅速合拢,对周军发起了雷霆万钧般的攻击。他们的攻势犹如狂风骤雨,铺天盖地而来,不给周军丝毫喘息之机。

周军在郑军如此凌厉的攻势面前,显然有些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打得节节败退。郑国的祝聃更是勇猛无比,他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手中的长枪上下翻飞,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血雨腥风,令周军士兵闻风丧胆。

就在祝聃纵横驰骋之际,他突然瞥见了周桓王的身影。这一发现,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他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将弓弦拉至满月,然后瞄准周桓王,松手放箭。

只听“嗖”的一声,箭矢如流星般疾驰而去,直直地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只觉得一阵剧痛袭来,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他的身体。然而,他骨子里的高傲和王室的尊严让他强忍着剧痛,依然咬牙坚持,继续指挥着军队。

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稳住阵脚。但此时的周军已经大乱,士兵们纷纷四散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周桓王的努力,在这混乱的局面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祝聃眼见周桓王受伤,斗志更加昂扬。他请求郑庄公允许他前去追赶落败的周军,一举将其歼灭。然而,郑庄公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利,只是为了扞卫郑国的尊严和自主权,并非要彻底颠覆周王室的权威。如果过度追击,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他明白,周王室虽然势力衰微,但在天下诸侯心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继续追击,彻底击败周桓王,将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公愤,对郑国也不利。于是,周公黑肩在一旁劝说下,郑庄公深明大义地说道:“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使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 随后,他下令鸣金收兵。士兵们听到收兵的号令,纷纷停止了追击,眼睁睁地看着周桓王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这场战役,史称繻葛之战。它不仅改变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对整个天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当天夜间,郑庄公担心周桓王因伤势过重而出现意外,同时也为了缓和因这场战争引发的两国矛盾,派遣祭仲带着丰厚的礼品和真挚的慰问之意前来看望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祭仲来到周桓王的营帐,向周桓王表达了郑庄公的歉意和问候。他言辞恳切,态度恭敬,让周桓王感受到了郑庄公的诚意。

周桓王虽然心中依然充满了怨恨,但也不得不承认郑庄公的做法很明智。他接受了祭仲带来的礼品和慰问,双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只是暂时被掩盖了起来。

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天,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武公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他为了彻底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竟采用极为阴险的手段,设下圈套诱杀晋小子侯。晋小子侯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不幸落入了曲沃武公的陷阱。他的死,让晋国再次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国内各方势力纷纷蠢蠢欲动,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渴望能够恢复和平与安宁。

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天,周桓王意识到晋国局势的严重性。他深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晋国将会陷入更大的混乱,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天下的稳定。为了稳定晋国局势,避免更多的纷争,他命令虢仲前往晋国。虢仲领命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晋国。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晋国各方势力之间周旋。最终,他成功地在晋国扶持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叔父晋侯缗为君。这一举措,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给混乱的晋国带来了一丝曙光,晋国的局势也暂时得到了些许缓和,街道上逐渐恢复了些许往日的平静,百姓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安心神色。

时光匆匆流转,转眼间到了周桓王十八年(鲁桓公十年,公元前703年)。在周王室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权力斗争的硝烟弥漫。虢仲,这位曾经在晋国发挥关键作用的臣子,却在此时被私欲蒙蔽了双眼。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私利,他心怀不轨地向周桓王进谗言,诬陷大夫詹父。他言辞凿凿,编造了诸多不实之词,企图抹黑詹父,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周桓王听闻这些指控后,并没有立刻轻信。他深知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周王室的稳定。于是,他陷入了深思,并展开了一番详细的调查。他询问了众多与詹父相关的臣子,查阅了各种政务记录,试图还原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深入的探究,周桓王终于看清了事实的真相,他认为詹父是无辜的,而虢仲的行为实在是令人不齿。

詹父得知自己被诬陷后,心中充满了正义感和愤怒。他对周王室忠心耿耿,不愿看到周王室因为虢仲的谗言而陷入混乱。在他看来,虢仲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臣子的忠诚之道,更破坏了周王室的和谐与稳定。于是,詹父毅然决定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他要以正义之师,拨乱反正,让周王室重回正轨。他精心筹备,挑选了最精锐的士兵,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

同年夏天,詹父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兵临虢国城下。一时间,战鼓轰鸣,军旗飘扬,士兵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虢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讨伐,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看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深知自己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在这兵临城下的巨大压力下,虢公感到绝望和无助,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逃亡到虞国,寻求庇护。他带着少数亲信,趁着夜色,偷偷地溜出了虢国,一路向着虞国奔逃,希望在那里能够找到一丝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悄然来临。此时的周桓王,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益加重。他躺在病榻上,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对周王室未来的担忧。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太子姬佗即将继位,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为了能确保王位顺利传承,保障周王室的稳定,周桓王强撑着病体,与周公黑肩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拉着周公黑肩的手,目光中满是期望和嘱托。他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少子王子克(子仪)托付给周公黑肩,声音微弱却又坚定地说:“我去世之后,若太子姬佗遭遇不测,你一定要挺身而出,拥立王子克继位,无论如何,都要延续周王室的血脉,守护好周王室的基业。” 周公黑肩看着周桓王恳切的眼神,心中一阵酸楚,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承诺一定会完成周桓王的嘱托。

三月乙未日,周桓王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带着无尽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与挑战,见证了周王室的兴衰。周桓王死后,谥号为桓王。太子姬佗顺理成章地继位,成为周王室的新一任君主,史称周庄王。周庄王登上王位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局势,周王室又将何去何从,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留给后人的悬念,等待着新的故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