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93章 伐郑未果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第193章 伐郑未果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05:20:13 来源:小说旗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彼时,南方的楚国犹如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勃勃野心,其势力如汹涌澎湃、永不停歇的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不断地向着中原大地扩张。楚国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似一把重锤,敲击着中原诸国的神经,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要将沿途的一切都无情吞噬,给中原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也让整个中原局势变得愈发紧张与动荡。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晋文公重耳,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晋国君主,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曾是流亡在外的公子,历经十九年的漂泊生涯,饱尝世间冷暖,遭遇无数艰难险阻。然而,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身边一众贤才的辅佐,一路逆袭,最终登上晋国国君之位,成就霸业。面对楚国的步步紧逼,重耳目光如炬,心中早已有了盘算。他深知,若想遏制楚国北进的步伐,稳固晋国在中原的地位,必须采取强硬措施。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与秦穆公联手出兵,以雷霆之势包围郑国。

此次军事行动,重耳有着多重目的。表面上,是为了阻挡楚国的扩张,维护中原的势力平衡;而在深层次上,则是为了一个人——叔詹。叔詹,这位郑国的贤臣,在重耳流亡郑国期间,曾对他有过救命之恩。当年,重耳一行人辗转来到郑国,郑文公却听信谗言,认为重耳不过是落魄公子,不仅没有以礼相待,反而心生加害之意。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叔詹挺身而出。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过人的勇气,以自身的信誉担保重耳的品行,向郑文公进谏:“重耳乃贤德之人,且与晋国公室血脉相连,日后或许能成就大业,若加害于他,恐将引来大祸。”在叔詹的据理力争和坚持下,重耳才得以在郑国化险为夷,安然度过危机。这份恩情,重耳始终铭记于心,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明珠,在他心中熠熠生辉。如今,重耳身为晋国国君,手握大权,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见到叔詹,以报当年的救命之恩,同时也彰显自己重情重义的一面。

郑国,这座曾在重耳落魄时给予过他短暂庇护的城池,此刻却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当叔詹听闻重耳为了逼迫自己出现,竟带着晋秦联军的重兵将郑国重重包围时,他的心中满是无奈与坚定。他深知,自己已经成为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无法逃避。他也明白,若自己不做出决断,郑国必将陷入更大的危难与纷争之中,无数百姓将因此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经过一番痛苦而又漫长的深思熟虑后,叔詹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以死明志。他静静地回到家中,仔细地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整理好仪容。随后,他来到庭院之中,对着郑国的方向深深一拜,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他缓缓抽出佩剑,毫不犹豫地自刎而死。那一刻,他的身影仿佛化作了郑国的守护神,用自己的生命为郑国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空,试图化解这场即将降临的灾难。

郑国人怀着无比敬重与惋惜的心情,带着叔詹的尸体去见重耳。重耳看着眼前叔詹的尸体,心中顿时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因终于能以某种方式报答叔詹的恩情而感到一丝欣慰与感动;另一方面,叔詹的牺牲又让他悲痛万分,心中满是愧疚。然而,他的执念并未因此消散。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神色,语气坚决地说道:“一定要得到郑君才甘心。”在重耳看来,郑国之前对他的无礼之举,以及在晋楚势力角逐的关键时期选择依附楚国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他的底线。他必须让郑文公为此付出代价,这不仅是对往昔恩情的一种回应,更是他维护自身尊严与准则的体现,他要为自己曾经流亡时所遭受的屈辱讨回一个说法。

实际上,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背后是积怨已久的矛盾。郑文公对重耳的无礼,让重耳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而郑国在晋楚争霸的关键时刻倒向楚国,更是深深刺痛了重耳,让他觉得郑国背叛了曾经的情谊。于是,晋军浩浩荡荡地驻扎在函陵,营寨连绵不绝,旌旗飘扬,尽显威严;秦军也气势汹汹地扎营在泛水之南,士兵们严阵以待,刀光剑影闪烁。两**队对郑国形成了合围之势,如同一双巨大的铁钳,将郑国牢牢夹住。

郑国国内,瞬间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大街小巷中,百姓们人心惶惶,脸上写满了恐惧与不安。他们纷纷收拾家中财物,紧闭店铺大门,生怕战火蔓延到自己家中。城墙之上,士兵们紧张地来回巡逻,眼神中透露出恐惧和不安,时刻警惕着敌军的动向。而郑文公,在宫殿中不停地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焦虑万分。他深知,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稍有不慎,便会国破家亡。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佚之狐挺身而出。他快步走到郑文公面前,神情凝重,语气急促地说道:“主公,国家危在旦夕,如今的形势犹如风中残烛,摇摇欲熄。臣有一计,若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凭借他的口才与智慧,秦**队必然会退走,这或许是救郑于水火的唯一一线生机了。”郑文公听闻,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希望,仿佛在绝望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缕曙光。他赶忙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派人去请烛之武。

然而,当提及让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时,烛之武却连连推辞。他长叹一声,脸上露出无奈的神情,谦虚地说道:“臣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他人,才能平平无奇。如今已过壮年,身体日渐衰弱,心智也大不如前,实在是没有能力去担此大任了。”郑文公听后,并没有生气或放弃,而是走上前去,握住烛之武的手,诚恳地说道:“是我没有及早重用您,让如此人才被埋没多年,到了这危急时刻才来求您相助,这的确是我的过错。但您仔细想想,倘若郑国真的灭亡了,您又怎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呢?郑国与您的命运息息相关,还望您能看在郑国百姓的份上,施以援手。”

郑文公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触动了烛之武。他抬起头,看着郑文公,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他深知,郑国一旦沦为秦晋的战利品,自己必然也会遭受诸多苦难,百姓更是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烛之武最终答应了这一重任,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为郑国争取一线生机。

深夜,万籁俱寂,整个郑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郑国人将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缓缓放下去。烛之武借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朝着秦军营地走去。他步伐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期待。终于,他来到了秦穆公的营帐前,经过一番通报,得以见到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不卑不亢地行礼,随后说道:“秦、晋两国合兵来围攻我们郑国,郑国上下都已深知,灭亡之祸近在咫尺了。但在下斗胆,请您细细思量一下,若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您费心劳力地去攻打我们自然是值得的。可现实是,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等其他国家,想要越过这些国家,在遥远的郑国设置边邑,这谈何容易?哪有力量还能把灭掉郑国当作给自己增强邻国实力的好事呢?邻国的实力一旦增强,就等同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相反,如果我们郑国不被灭掉,而让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派使者经过郑国时,我们郑国一定竭诚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可没有一丝坏处啊。再者,您也曾对晋惠公有过大的恩情。他曾承诺将焦、瑕两地割让给您,可为了一己私利,晋惠公早上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在焦、瑕两地修筑城墙,做好防御工事,这您是清清楚楚的。这样一个忘恩负义、贪得无厌的晋国,又怎会有知足的时候呢?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接下来必然会觊觎更多的土地,为了扩张西边的疆界,它必定会对秦国下手啊。如果损害了您的利益而让晋国得到好处,实在是不明智啊。还望您一定要多加斟酌考虑啊!”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一番言辞,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觉得烛之武句句在理,灭掉郑国确实未必对自己有利,反而可能养虎为患,让晋国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威胁到秦国的安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秦穆公欣然答应与郑国结盟,并派遣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随后,秦伯带着满心思量,率领秦军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晋国大夫子犯看到秦国如此举动,愤怒不已。他怒火中烧,拔出佩剑,愤怒地挥舞着,向晋文公请求出兵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却不慌不忙地摆了摆手,说道:“不可啊!要不是秦国国君的帮助,我哪能有今日的成就。依靠别人的力量,再去损害别人,这种行为实属不仁道;失去同盟国,这无疑是不明智之举;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更不符合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重耳考虑到局势,深知独自支撑这场战事可能会陷入险境,权衡再三后,无奈下令撤军。晋军缓缓地撤离了函陵,士兵们士气低落,脸上满是不甘,他们的步伐沉重,仿佛承载着无尽的遗憾。

此次事件过后,晋国虽未能灭掉郑国,但郑文公因大难临头感受到了晋国的强势,再也不敢对晋国有任何不敬之处。他回到宫殿后,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与晋国为敌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决定改变对晋国的态度,积极派遣使者前往晋国,表达歉意,并试图重新修复与晋国的关系。

时光流转,到了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郑文公与世长辞。公子兰登上国君之位,史称郑穆公。郑穆公在位期间,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晋国。他深知,郑国国小力弱,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晋国的庇护。于是,他积极与晋国合作,在晋国与各国的交往中,始终站在晋国一方,成为晋国在中原地区坚实的力量之一,两国的关系也逐渐缓和并稳定下来。

在处理完与郑国的纷争后,重耳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他深刻吸取了晋献公时期的惨痛教训。那时,晋献公因未妥善处理继承人之事,导致晋国陷入内乱,诸庶子为争夺君位混战不休,国家动荡不安,最终让晋国元气大伤。为了避免类似的历史重演,重耳实行“国无公族”之策,精心选拔培养继承人。他广纳贤才,让他们辅佐继承人学习治国之道,同时加强对继承人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以确保晋国政权能够平稳过渡,长治久安。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日,重耳平静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安详,仿佛了却了所有的心愿。公子欢顺利即位,史称晋襄公。据说襄公奉重耳灵柩至曲沃,众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当出绛城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柩中突然发出了如牛鸣般巨大而震撼的声响。这奇异的现象,让在场的众人惊恐不已,纷纷议论纷纷。

晋大夫卜偃看到这一奇异之象,神情严肃地分析认为,这是重耳在天之灵向众人传达的预示,预示着将有来自西方的军队越过晋国国境。而到了那个时候,晋国只要抓住时机展开攻击行动,必定会大获全胜。结合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这神秘的天象正应验了崤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晋国出其不意地伏击秦军,重创强敌,让秦国元气大伤。这一战,不仅报了秦国背盟之仇,也再次巩固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让晋国的霸业得以延续,成为春秋历史上一段传奇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