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49章 急报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49章 急报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14:54:02 来源:小说旗

“芸哥儿真是天才。”

“嗯,听说马车就是他一手设计和打造,从技术到铸造,都是芸哥亲力亲为。”

“唉,文能提笔写文章,武能马车行天下,芸哥儿真了不得啊。”

两个朋友,也是全心全意的赞叹着。

这个话题,久说不厌。

朋友之间,若是相差不多,有一人突然春风得意,难免会遭到嫉妒和眼红。

但若是相差太远……

根本不具有可比性,那只有敬佩无比,绝不会有嫉妒等情绪出现。

张煊笑道:“走走走,速去书局,又是好一阵不曾见芸哥儿了。”

“前阵子在外奔波,这几天,应该是神雕这部书要收尾了。”

石良颇为期待的笑着道:“希望能尽快收尾,我也是急不可待了。”

两人急速前行起来。

但就在此时,身后传来急骤的马蹄声响。

和马蹄声一起响起来的,还有急促的喊叫道:“兵部六百里加急,闲人闪避!”

京城中当然是严禁驰马,只有边关塘马急报可以畅通无阻。

而从禁城三大殿起,通午门,端门,大周门,正阳门,永定门的这条大道是御道,百官勋贵和行人只能从大道两侧走。

正中位置,只有皇帝车驾出行时才会使用。

也是只有一种情形可以例外,就是急报塘马。

此时飞驰在御道正中,飞驰而过的就是塘马急报。

塘马穿着轻装皮甲,后背插有小旗,这是标准的塘马的打扮。

飞驰而过,速度极快。

很多靠近御道的行人赶紧闪避,要是被急报塘马给撞了,真真是死了都没处喊冤。

“闪开,闪开!”

“兵部急报,闪开!”

就在前一匹塘马过去不过十几息功夫,又是一匹塘马急报飞驰而来!

这一下,所有人都是骇然变色了。

一匹急报,可能是边关有警讯。

而且虏骑势大,需要急报朝廷,然后立刻做出部署。

但连续两骑……这个事态就相当严重了。

只是……

还没有完。

石良和张煊心事重重的向前走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又是一匹塘马飞速赶到!

这一下,见多识广的京城百姓都知道,事情大了!

“多半是有军堡被破!”

“不止,可能是有城被破。”

“若是有关城被破,那就麻烦大了。”

所有人都是神色凝重,甚至是忧心忡忡!

大周开国艰难,边关防御能力向来不强。

太宗到景和初,大周锐意进取时期,边关也确实能压着北虏和东虏打。

但三十万周军反击东虏,意欲收复沈阳,辽阳,复抚顺关为界,把东虏撵到长白山里啃树皮的计划,还是失败了。

贾代化也是在那一役奉命断后,损失惨重,身边只剩下焦大一个,主仆二人饮着马尿,从白山黑水里逃回来。

也因此役败的太惨,周军到现在也没完全恢复实力。

大量精锐老卒损失干净,还损失了大量悍将。

此后的新兵和将领都缺乏经验。

还出了贾赦这种败类。

十几二十年时间,周军一直被动防御。

东虏大胜后,北虏和西羌也是趁火打劫,屡次进犯。

好在都陆续扛住了。

最近这十年,周军开始肃清长城内外的一些大规模的北虏部落和马贼。

也出动骑兵打击过距离太近的大部落。

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三十年前的惨败,使周军出现了人才断档。

景和一脉几十个侯伯就是在那时出头的。

但不得不说,他们和太宗末年到景和初年的那些开国勋贵和二代子弟,毕竟还是有些差距。

二代子弟中,贾代善和贾代化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如贾家人才断层一样,几十家开国勋贵都因为东征一役损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武勋家族的断层,就代表是大周军队的断层。

景和勋贵,也就是矮子里拔将军选拔出来的一群武将。

就算赵国公田铎,现在是大周军中的定海神针。

但在太宗年间,他只是不起眼的以防御着称的将领。

并不出色。

相比贾代善这半个后辈,田铎都是被牢牢压制,动弹不得。

因为前明末期的惨烈历史,所以大周从上到下对鞑虏都是极为警惕和小心。

也是恨不得周军能横推回去。

可惜总是事与愿违。

现在更是接连看到急报塘马……

联想到边关情形,很多人心中不仅是焦躁,也是有些畏惧和惶恐。

大周立国前三十年,被北虏和东虏联手围困京城就有三次。

有一次被几十万虏骑困住京城达半年之久。

幸亏大周立国之初,政通人和,军队保持着极高的战力,地方向心力也强。

半年时间,四处云集了几十万勤王大军。

加上京城三十万守军死守。

数十万虏骑无计可施,最后被大周京营和勤王军咬着尾巴撵出了关墙之外,虏骑也是损失惨重,此后好几年没有越过关墙。

就算如此,周军损失也不小,更惨烈的就是沿途的普通百姓。

十室九空,过千个村落几百个集镇被焚毁一空,烧成白地。

死者遍野,几十年后还能在沟渠中发现白骨。

还是朝廷从山东,河南陆续迁数十万人到北方充实户数。

这也是北方沿边境区域大量盗匪始终剿不绝的原因之一。

众人此时最忧心的,就是关城被破。

长城防线不是孤立的,否则一道单薄的城墙绵延万里,怎么挡的住?

是要沿长城要隘,设立军镇,修筑大量的辅助防御设施。

从容纳十几人的墩,到几十人,上百人的台,然后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堡。

前明时起就是如此。

一个军镇几万人,大约有一多半是这样的守兵。

他们只要守住自己的墩,台,堡就行。

再上就是城,城中会有守备和参将,副将,总兵驻防。

游击将军在各城之间,随时奉命调动支援。

军镇的核心城池就是镇城,也是总兵,巡抚,或是总督所在地。

精锐驻军多半在镇城。

除此之外,几个重要关城也是重中之重。

喜峰口,古北口,紫荆关等。

万人左右的虏骑入侵,最多打下一些墩或军台。

几万人左右,可能会攻克军堡。

十万人到二十万人,军堡,边城都可能失陷。

但若是镇城和大型关城,那就是极为严重的威胁了。

现在看动静……

怕是事情不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