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60章 陛见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60章 陛见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14:54:02 来源:小说旗

“诸王会议,咱们接触不到,外围消息也打探不到。”

“不过,诸王会议后,智郡王召见了吴贵人之父,户部侍郎吴天佑。”

“就在今晚,吴天佑先到隆盛昌银号,呆了两刻时间才出来,然后就直接坐轿去了荣国府。”

“先入荣国府,然后从宁国府出来,前后耗时大半个时辰。”

“出门时,是贾赦,贾政,贾珍三人一直送到大门外。”

“众人都是满面春风,隔着老远都能看到这些人都面带笑容。”

“今天下午,还有户部职方司的人过来看总号,几家分号也有户部的人过来,打听咱们有多少车,多少人手,运输极限有多大,伙计们都没细说,含糊应了。”

烛火摇曳。

周致诚坐在贾芸对面,手中拿着小本子,上面是硬笔写的各种符号。

这是贾芸教给周致诚和暗堂成员的速记法,加上一些密码符号。

外人就看到了也不懂什么意思。

对情报记录和传递来说,用处极大。

周致诚一条条的说着。

贾芸也是静静聆听。

到最后,贾芸敲敲桌子,说道:“暗堂是什么意见?”

暗堂不止周致诚。

整个堂分为潜伏组,听风组,收风组,还有行动组四个组。

每个组都有大伙计负责。

周致诚是负责和贾芸交接,并且统筹资源和人力配置。

各组的细节他不管,只要成果,和贾芸一样。

整个暗堂,核心成员已经过百人,都是小组长级别。

批下去的活动经费也是一年超十万两,也是贾芸现在麾下最花钱的部门。

用的钱甚至超过了马车制造。

当然这也不是常态,早期构筑基干花钱多很正常。

接下来制造部门,工程部门,还有战斗部门,花钱肯定还是要超过情报部门。

这样的砸钱之下,暗堂的发展极快。

基干人员过百,外围人员已经有数千人之多。

除了在京城,附近的几个重要军镇和省会大城也开始有了分支。

这也是贾芸在塘马抵达的第二天,大抵就知道了蓟镇的情报。

不比朝廷太多。

只是具体情报,因为那边的人手较少,也只能是知道个大概。

但已经够用了。

加上诸王,户部,贾家……

这一条线索连起来,基本上脉络是相当明显了。

“致诚,你怎么看?”

贾芸心里明白,但还是要考校一下周致诚。

周致诚深吸口气,沉声道:“应该是咱们马车行的收益被人上了眼,最近两个月,经常会有人过来打探,咱们虽是小心,但对方只要看出去多少车,过来多少客户,走多远,很容易就能算的出咱们能赚多少。算的出来咱们赚的多,动心思的人就多了。若是没有蓟镇这档子事,只怕对方还要忍着。一则,东主文名满天下,不是那种无名商家。二来,车行的技术他们学不走,也怕东主砸锅,凭白脏了手弄不到好处。三来,东主你简在帝心,皇帝连殿试题目都是用的东主的两论,这事人人均看在眼里,所以等闲人也不敢动咱们贾记。但这一次是蓟镇危急,甚至京师都有可能受到围困,这么大的困局,就算天子要护着东主,这事出来,有贾家的长辈自愿上交车行,又有外敌威胁,名正言顺,正大光明,就算皇帝也会顺水推舟,毕竟到了户部就算朝廷的,对朝廷社稷都大有好处……这一次的谋划很厉害,比贾珍那一伙强的多了,按我估算,主谋者应当是智郡王,拍板的是廉亲王。”

“嗯,你想的差不多,细节和最后的推断都不错。”

得到贾芸肯定,周致诚脸上也没多少笑容。

毕竟现在是贾记的大危机。

书局赚的虽多,但养不起太多人手。

车行,镖局,才是贾芸壮大势力和实力的最好办法。

现在放眼看去,除了诸王惦记,暗中窥探打主意的勋贵想来也不少。

加上文武官员,还有潜伏的金沙帮。

贾记和贾芸真的是四面受敌。

好在车行镖行出现后,贾记的实力也是与日俱增。

再给贾记半年时间……

车行规模要膨胀到好几万人的规模,并且大规模承接官府的运输生意。

谁动车行,影响了几十个府州,几百个县的运输,还有地方的工商贸易,人员往来,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整个北方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堪比小半个漕运。

那时候就算是诸王也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和黑锅。

贾记无疑就要安全许多。

现在这个时间被人觊觎下手,也是被对方抓到了一个时间节点。

贾记是壮大了,但还没有壮大到杜绝一切觊觎和野心窥探的时候。

贾芸也是叹了口气,说道:“好在还有谈判的可能,要不然还真麻烦。”

周致诚脸上也是露出笑容。

在此之前,贾芸和那位打交道,主动试探和谈判。

当时他和冯致信等人都不太理解。

现在他们才明白东主的良苦用心。

周致诚颇为诚挚的道:“东主,由您掌舵,出不了错儿。”

贾芸笑道:“也不可麻痹大意,一人智短,你们成长起来,我也能轻松些。”

……

十五日这天的大朝会照常举行。

并未敲响景阳钟。

这是所谓的朔,望朝参。

朔日就是每月第一天,望日是月中。

朔望朝参,这是在京朝参官免不了的苦差。

就算是地方官员也得聚集在当地的最高衙门,一起向京城参拜。

要是在前明,还得去当地王府朝觐亲郡王。

大家都很忙碌,风尘仆仆。

在京的要苦一些,朝会时间很早,很多住的院的官员,十几里地,得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六点朝会,三点多就得起床洗漱赶路了。

大周的朝会在早晨七点一刻,住的远的官员仍然要半夜赶路,好不到哪去。

刚到辰时,午门前已经聚集了数千人。

从朱紫色的朝服到绿色朝服,大家按诸王,勋贵,文武分成左右两班,静候宣诏入宫。

所有人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少官员按交情聚集成群,小声议论蓟州那边的情形。

一旦被合围,辽,蓟都被分割,虏骑长围镇城和要隘,主力精骑很容易就突袭到京城……这就麻烦大了。

要对付精锐骑兵,步兵最少也得三比一。

也就是说过来十来万虏骑,京营就得准备三十万人才够格与其野战。

不是说人数相等就打不过。

而是要有几倍的人数,才能对其进行限制,不叫虏骑肆意突进,到处烧杀抢掠。

要到五十万左右的规模,才能把虏骑撵出关外。

说全歼虏骑,也就只能想想了。

骑兵机动力太强,根本咬不住。

前明时,朱棣可以说是武力爆表的一个皇帝,但五次出塞,战果可以说不值一提。

确实,也会烧一些草场,毁一些牧民的帐篷,但朱棣一次也没咬住蒙古的主力,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果。

五次亲征,三大营主力三十万,二十万后勤兵马,动员人力超过二百万,物资钱粮无数,把洪武三十年的积储用的光光,获得的战功不及蓝玉捕鱼儿海一次的战果。

朱棣也是被严重夸大了。

大周对北虏和东虏的战事更频繁,连文官都略懂战事,而不是前明那些指手画脚的外行。

大家心中都有数,现在当务之急是往前方送军需物资。

最重要的就是火药,炮弹,箭矢,甲胄……

然后,一个粮食就能抵这些军需物资的全部意义。

毕竟军镇都有储备军需物资。

虏骑强攻的可能性也不大。

消耗有限。

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军镇当然也有储粮,但基本上不会太多。

毕竟几十年一次的大举入侵时间点是完全随机。

随时给各镇储备一年或半年的储粮,消耗太大了,长久维持,大周的国力也坚持不下来。

还是那句话,北方的自给能力不足,储粮要维持近二百万人的京师已经仰赖漕运。

还有甘肃,宁夏,榆林,陕西,山西,大同,宣府,蓟州,辽东九镇百万大军,都是不能自给自足。

当地最多能解决五六成左右的军粮军需,其余的都要中枢调拨。

而虏骑入关,这一次是在蓟州,上一次却是从宣大破紫荆关而入。

维持九边加京城充足的军需储粮,以大周的国力根本就办不到。

只能哪一处有警,便将物资向某处倾斜。

这也是国力不足的窘迫之处。

关键点在军需和粮食,连这群普通的文武官员都知道。

越是知道,越觉吃力。

这一次虏骑破关显然是东虏和北虏在事前进行了充份的沟通,东虏牵扯辽镇力量,使最强的辽镇不能入援,入境的北虏骑兵里必定还有东虏的精锐在内,不然北虏很难有这么大的野心和决断力,也没有这实力。

骤然发难,暴起入境。

蓟镇一完,京师被围,辽镇被隔。

搞不好又是守京师定乾坤。

虽然大家对京师能守住颇有信心,但一想到要被围数月乃至半年以上,仍是令人心中焦虑。

万一有个漏洞疏忽被鞑子抓住了……

那可就全完了。

所有人情绪的亢奋都是来自这种不安和惶惧。

没有人喜欢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

官员都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城中百姓的情绪如何。

这两天外逃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也乐得如此。

只要虏骑没来合围,能跑多少是多少。

当然,匠人,兵丁,官吏,衙差,这些人一个也别想走。

能走的就是平民和僧道,商人之流。

就算真的虏骑围城,守城靠的是京营将士,最多征召一些壮丁帮着准备守城器械,运送粮草,有几万人足够了。

前明时征召城中壮丁,又不甄别,结果上城一群地痞无赖,闹出大笑话,对守城还毫无用处。

在汲取前明教训上,大周算是做的相当不错了。

只是人力有尽时,大周也有自己的毛病难以自治。

到辰时一刻,午门左右掖门大开,诸多朝官开始随着诸王,勋戚,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等高官显贵进入宫中。

穿过左右掖门,再过皇极门的左右掖门,眼前就是硕大的皇极殿广场。

按后世计量单位算,眼前的广场有三万多平米,大约是四十五亩大小。

站了几千入宫朝参的官员,还有数千皇城禁卫,宦官,宫人,仍然是显得空旷,浩大。

两边还有三十多间朝房横亘,若不是这个时空有大周的存在,这些当临时休息处,或是仓房的房子,此时该收拾出来改为军机处了。

待诸臣依班次排列完毕,三声净鞭响起,代表皇帝升座接受朝拜。

所有大臣,包括诸王在内,一起兴拜行礼。

贾赦,贾政,贾珍,分别站在勋贵和文官班次行礼。

三人隐隐都有点兴奋。

贾赦和贾珍的位置当然不够格站在殿中,连丹陛也不够,也就是广场稍前的位置。

对应的是文官的京卿和五品,六品级别。

他们不过是一等和三等将军,空头将军,在他们之前是京中的实职一二三品的武官。

只有四品武官才排在这些空头将军之后。

要排在实职节度使之前,最少也得是勋贵中的侯,伯身份才够。

再向前,就是寥寥无几的几位国公。

赵国公之前,便是诸王。

对应的就是内阁大学士,翰林学士,六部尚书等。

贾家的没落在这会就看的出来。

便是扶持的王子腾,在班次也是节度使,和子,男一个档次,略逊侯,伯。

论实权,则还要超过空头侯伯,只逊于国公。

毕竟国公就算空头的,尊荣也远超普通京营节度和外镇总兵。

贾家就贾赦一个空头一等将军,还在子,男之下,贾珍的三等将军,贾琏的五品捐班,就都别提了吧。

提出来丢人。

几十年前的贾家,只要愿意上进,一个三四品实职武官的官职轻而易举到手。

贾赦,贾珍几个在家里闲居多年。

原本参加朝会就是吉祥物。

这一次他们不仅提前上奏,还会被安排到大殿里奏对。

真的是要大出风头了。

也要叫镇国公府,理国公府,修国公府,还有史家在内的各家看看。

贾家毕竟是贾家。

仍然是勋贵领头羊。

关键之时,还是能拿的出东西帮助大周社稷,帮助天子。

至于车行是不是他们经营出来的……

这很重要?

不都是贾家子弟的产业?

果然,行礼没过多久,戴良就站在殿前,高声道:“着贾赦,贾政,贾珍陛见。”

“臣遵旨。”

三个贾家的人分别在自己队列里答应下来,然后闪身出来。

在各种各样异样的眼神下,分别向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