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77章 皆大欢喜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77章 皆大欢喜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14:54:02 来源:小说旗

要不要从军这个问题,不仅冯唐会问,贾芸明白很多人会问。

包括天子。

这一次的运粮任务,贾芸展现出来的东西太多了。

统筹之能,管理之能,对地方情形,道路,交通,驿传的了解。

这些东西,已经足以成为一个指挥型的良将。

加上亲领伙计,护卫,以少击多正面击败精锐披甲虏骑。

这足以叫贾芸成为方面重将。

不夸张的说,就贾芸现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加上贾家在军中的威望和人脉,贾芸在十年之内做到节度使也并不算太叫人难以接受。

相同年龄,贾代善也是不到三十便任节度使,后任京营提督兼理海漕事,荣国公,太子太保,那会也就不到四十。

世家武勋的上进之路,原本也和普通的武将不同。

只要贾芸愿意,金光大道,就在眼前了。

眼见贾芸思忖,冯唐又道:“若此役大周不会吃大亏,某也能位任节度,芸哥儿你若从军,到时候不妨来寻我,到底你我两家相交至好,断不会叫你吃亏。”

贾家旧日威望与人脉,在此时此刻也是显现无余。

冯唐表现了足够的善意。

同时也是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贾家旧部,可以接受贾芸为贾家新一代的领头人,贾家同不同意无所谓,只要冯唐在内的旧部高层认可就行。

这是明显的变化。

在此之前,冯家肯定是站嫡脉一边。

毕竟确实嫡庶有别。

但别的家族和贾家这群脑子有水的嫡脉不同,如果庶宗出个有能为的,嫡脉肯定也会扶持。

不论嫡庶,总归都是一个祖宗。

贾家那样嫡脉养废了,疏宗庶子一点机会不给的做法,也是实在的脑残。

贾家在京八房,金陵十二房,何至于找不出几个值得栽培的优秀子弟?

就算不优秀,哪怕是中人之姿,以贾家在军中的人脉,栽培到节度副使,都统制这个级别也不是难事。

军中有一群自己人,不比扶持王家好?

只能说,贾母和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在内,脑子都不好使。

他们想的不是扶持自己族人,而是扶持王家这样的姻亲,另外便是把元春送到宫里,希望走后宫内廷路线。

一个武勋世家没有人在军中领兵,只剩下一些旧部和王子腾,这是怎么想的?

到贾政欣赏贾雨村,要提携此人时,贾家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了,只能把贾雨村推荐给王子腾,由王子腾负责操作。

这就是贾家权势转移的典型事件了。

而眼前冯唐的示意,也是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冯唐带头,加上贾芸此番立功展现出来的底蕴和前景,加上封赏,贾芸也是足够资格成为贾家新一代的领袖人物。

“此事我还没考虑清楚。”

贾芸抱拳笑道:“多谢冯副帅好意,此事我尚未有决断,且待回京之后再说。”

若贾芸急不可待答应,冯唐反而会犹豫,一个家族的领头人物,城府不可太浅,哪怕愿意,也得权衡利弊考虑再三……

贾芸的表现相当合格,令向来表情严肃,甚至看起来心事重重的冯唐也是面露微笑。

冯家的底蕴远不及贾家。

这十几年,冯唐立下不少战功,若是贾家的人早就位列节度,封侯或是封伯了。

就算是贾家有主心骨在,一个集团成型,也不会叫冯唐这种中流砥柱太过吃亏。

冯唐亏就亏在,身上贾家和开国一脉的底蕴太深,他又不愿意和史家学,史家的史鼎兄弟有什么傲人战功?

无非是改换门庭之后,得到景和一脉全力支持以为回报,又确实立下一些战功,才得到了一门两侯的殊荣。

贾家当然不满。

从贾家和史家的交往就看的出来,婚丧嫁娶日常往来,史家几乎绝迹。

只有史湘云这个丫头没事就往贾家跑,她又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依着叔父婶母们过活,所以在史家也算异类,贾母又疼她,没事就派人去接,史家当然也是无可奈何而已。

贾芸现在没一口答应,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若叫他入营当个统制,上头有一群婆婆管着,哪怕冯唐真的升了节度,多方照料,没有十年八年的沉淀贾芸也很难更上一层。

这和他的计划不符。

他需要有一个更适合的舞台。

好在……

贾芸脸上终于浮现一抹由衷的笑容。

虽然军粮要等明天才送到。

但这一次的送粮任务已经可以视为完成。

接下来十来天就是辛苦些,不可能再有危险了。

北虏主力不可能冒着蓟镇主力还在的前提下冒险再度深入,周军也不可能坐视不理。

军粮充足,士气不堕,这一仗已经没太大悬念。

两大强虏合作联手,这一次是多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入侵,但注定劳而无功。

接下来大周很可能会试探性的反击,建立一些边塞攻击点,那才是贾芸真正的机会所在。

穿越至今尚未满一年,能获得眼前的成就,贾芸当然满足,并且深为自豪!

……

数月时间,恍惚而过。

季节也是由暮春至夏末。

东虏已经撤军,他们这一次就是配合一下北虏,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既然没有机会,他们也就果断撤军。

没有了牵扯的辽镇骑兵大股入关,北虏也就赶紧开始撤军。

他们在蓟镇一带折腾了几个月,攻打过好多个城池,除了打下几个县城和扫荡了几十个集镇,几百个村落外,几乎毫无收获。

就算扫荡村落也是收效菲薄,大量百姓带着物资早就南撤,大周在这事上很有经验……如果北虏成功抢到大量人丁钱粮就会使他们觉得有赚头,来年就会接着大举入侵。

这是从前明开始就有的经验。

包括防秋。

防秋就是在入秋时草刚刚枯黄时,就大举出动,最少要深入北方百里,把沿途的草都烧掉。

这样最少有几天时间北虏的马匹没有地方吃草,迫使其要多带好几天的粮草补给,增大北虏的后勤负担。

防秋,长城,大量防守要塞,还有北虏大举入侵后立刻坚壁清野。

这都是汲取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当然北虏也非一无所获。

这么大的地方,就算大周有所防范,粮食,牲畜,各种器物,好歹是抢到不少。

对这些穷鞑子来说,被褥,棉花,粮食,乃至柜子,桌子,都是无价之宝。

甚至整坛的酸菜,铁锅,铁制物品,都是好东西。

只是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他们能抢到的东西太少,算算几十万牧民在大周境内几个月的损失,完全是收支不能平衡。

这会严重挫伤大小贵族和牧民再次南下的积极性。

一次打击,多年平安,这也是多次边塞战争得到的经验教训。

这一次,北虏可谓损失巨大。

大周当然也有损失。

人员兵力和装备的损失不少,墩,台,堡有几十个被攻克,县城,乡镇村落损失也不小。

但无论如何,大周是有十几个行省亿万百姓的庞大帝国,论国力对北虏完全是碾压。

大周只要一两年时间就能恢复如常,北虏这一次却是伤筋动骨了,没有十年八年恢复不了。

其损失最大的是马匹,这么长时间高强度作战,人没死多少,马死的很多。

战马这东西极为娇贵,需要细心照料,战事不顺,战马得不到照顾和充分休息,大量死亡难以避免。

哪怕是北虏战马也不是无穷无尽,这个损失得花时间来弥补。

战马不是杂马,先要在马群中选择个头够高,耐力,冲击力都合格的儿马。

然后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训练。

普通的杂马,只能用来骑乘赶路,或是用来拉车当挽马。

战马仿佛是精锐将士,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皇太极就曾经用肆意打猎,不爱护战马的罪名免除了莽古尔泰大贝勒的职位,可想而知,就算是这些游牧和渔猎民族,其战马也是珍贵资源。

战马损失,储备的军需损失,最重要的是信心的损失。

两大强虏联手,出其不意的攻击,这样的仗都打亏了,接下来除非是征集漠北漠西等所有部落,举国来战,否则仍然没有机会。

但若是举国来战,那就是赌国运了,大周也不是吃素的,极西的甘肃镇等各镇悍然北上,其余各镇根据情形集兵,内镇驻军北上,一样能集结百万大军。

加上有城池,要塞等防御设施,有过千门的重炮,想强攻得手也很困难。

就算东虏也是举国来战,胜负都在两可之间,更多的是他们劳民伤财,损失惨重。

三方的国力还是大周最强,所以恢复起来肯定是大周最快。

这也是周初时,周军还能深入沙漠和草原还有辽东,主动征伐这两方的原因所在。

至秋时,北虏终于承认失败,大举撤军。

不撤也不行了。

几个月时间,东虏撤了,辽镇入关,宣镇,大同镇都派了大量兵马至战场。

内镇兵也快到了。

加上京营兵也可以放心出动。

再不走,得小心被包饺子了。

北虏的大量人员和战马损失也在这个时期。

还好他们拥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北虏的战马再宝贵,也是相对而言。

大周骑兵一人一骑,北虏骑兵一人三骑是标配。

见机不妙,立刻北窜,大周主力几十万人也没咬住,只能任其逃向北方。

到此时,这一场大战也是宣告结束。

内阁和户部,工部等各衙门负责战后重建,吏部选派得力干员往地方。

景和的吏治再烂总也有清官和干吏,众人都知道战后重建需要得力又清廉的官吏,不然很容易激发民变。

刚打过大仗的地方,百姓遭遇诸多苦难,最少也是颠沛流离,再来一群贪官污吏,激起民变甚至造反都不少见。

这也算是经验了。

再贪再蠢的高层,也不会行此大不讳之事。

毕竟大周开国才百年,中下层也没烂到根,吏治尚有可为,更不要说高层了。

待这些琐事做完,勤王兵马陆续离京,统制以上将领陆续抵京。

众人都明白,这是要议功行赏了。

哪怕普通勤王兵马,一仗没打的,行军在千里以上的,普通士兵都会赏银十两,酒肉若干,由地方官府,兵部,户部共同备办。

凡有克扣赏银和犒军不力的,必受严罚。

行军作战这是军国大事,大周还没有烂到根上,对这等事最为谨慎和仔细。

两件事不乱,国本不会动摇。

一是征伐大事,也就是军事。

二是赈灾。

景和朝再文过饰非,好大喜功,这两件事也是一直抓的很紧。

隆正帝起家,受到赏识,就是南下赈灾办的好。

办事谨慎细致,甚至苛刻,也不怕得罪官员豪强。

景和帝心中清楚,他自己好大喜功,丰享豫大,继任人万不可如此。

赈灾之事,更关系到是否有大规模的造反,所以抓的相当紧,朝廷也极为重视。

仍是前明教训,陕北,河南,山西等地灾情严重,不仅不赈灾,也不减赋,征收如故,加上贪官污吏上下齐手,百姓都要死了,为何不造反?

这两件大事不乱,朝纲乱不了。

像前明那样,不赈灾也罢了。

最搞笑的也是最愚蠢的就是对军队也不上心。

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围京师,勤王兵马极多。

但朝廷对带兵来的将领和官员没甚赏赐和奖励。

对普通将士更是苛刻。

兵部为了省钱,连军粮都不给,跋涉几千里到了京师的边军还得饿肚子。

大量陕西,山西边军一怒之下逃散。

有大量边军落草为寇。

后来干脆加入了造反队伍。

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大周犒劳军队还是不惜成本的,就算只跑了几百里过来的,也是有赏银和牛酒。

这样大家才会一心想着勤王,不会如崇祯那样,敲景阳钟没有大臣过来。

他还怪大臣不忠?

也不想想他为君十七年是怎么处理军政事务的。

其实最要紧的还是吏治,但景和帝下不了痛抓吏治的决心,他是要谥仁宗的,头疼的事交给下一代就好。

先犒劳勤王兵马,接下来就是给出力的地方州县记功。

吏员们发钱粮,官员们记功。

将来吏部诠叙,有军功的官员优先提拔,最不济也能调剂个好差缺。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不能有遗漏。

包括征调徭役的民夫,也发钱粮。

皆大欢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