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81章 臣请镇大宁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81章 臣请镇大宁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1 19:49:57 来源:小说旗

“一切等陛下旨意。”

贾芸考虑再三,只给了这个模糊的回答。

也就是说,贾芸自己没有明确的去向和想法,怎么都行。

忠顺王大有深意的看了贾芸一眼。

不错,更加放心了。

在此之前,不乏有些人提醒,贾芸的赚钱,驭下,管理,统筹的本事实在是太强了。

若此人能独掌一镇,迟早会尾大不掉……

当然,倒没有人说贾芸图谋不轨,心怀异志,图谋造反。

在目前这阶段,说贾芸这些有点太过搞笑。

忠顺王不会信,天子也不会信。

真的就凭贾芸那两千多少年和村中猎户造反?

哪怕再翻十倍,朝廷也不会在意。

没有铠甲,劲弩,火炮,成建制的骑兵,请问怎么反?

漕帮三十多万人,其中不乏身手高明,悍勇敢死的江湖好汉,漕帮三十多万人,拉出三五万人聚集起来问题不大。

朝廷会当回事?

只是略有忌惮,对漕帮敲打过,令其不得入京,不得带帮众入驻重要的城池。

人再多,老老实实在乡下或码头呆着效力。

只有少量高层,可以入驻城中。

这个禁令,怕要到大周末年才会松弛。

加上火车等交通工具出现,漕运基本废弃,大量漕帮帮众失去生活来源,涌入城市打工找活路。

这其间泥沙俱下,很多漕帮帮众游走于灰色地带,或是干脆就做些不法勾当,加上漕帮有一定组织性,很快代替了各处城市中的小帮派,最终就成为民国第一大帮。

这个变化是以百年时间为计量,现在的漕帮,更多的属性还是一个苦力,纤夫,船夫,水手聚集的民间组织。

抱团取暖,不受欺凌,可以与朝廷,官府谈判,讨要一定的好处,提升帮众的收入和地位。

至于后世之事,此时的漕帮大佬们怕是想都想不到。

漕帮转为的青帮,最风光时真的是天下第一,帮中大量达官显贵,乃至真龙。

一个大佬就能有门生数十万,年收入数千万银元,等于此时数千万两白银。

因其势力过大,财力极强,甚至有过万私兵。

整个城市,离开漕帮大佬的支持就寸步难行。

这在此时当然难以想象,没有人会想的到。

贾芸再强,无非就是一个陆地版漕帮。

此时还是刚起步的小型漕帮。

而于国计民生也是极为重要,可以说对北方的工商业,还有各军镇的安定都起到的是正面作用。

这个当口,有人说要提防贾芸,小心谨慎,不可重用……

隆正帝和忠顺王只会当他疯了。

自古以来,没听说一群车夫伙计能造反并成功的。

况且贾芸是勋贵之后,与国同休的富贵,他疯了去想造反的事?

若是贾芸到当年贾代善的地位,或现在赵国公田铎的地步,那时候提防也不晚。

贾芸自己不考虑,也不提真正想法,便是基于谨慎小心的考虑。

有时候,越是自己想要的,别人就越不会给。

贾芸的新去向,是有两个传言。

一是留京,任绣衣卫都指挥使。

据云隆正帝对现任的都指挥极不满意,有意换人。

绣衣卫都指挥使是等同都统制,正二品官,又有超过普通都统制的实权,对贾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位置,也等同是天子心腹近臣了,若非贾芸是勋贵子弟,又刚立大功,且展现了优秀的管理能力,怕是还没有这个机会。

其次,便是赴蓟镇上任节度副使兼都统制。

此次,蓟镇虽是扛住了,但朝廷对蓟镇一开始的表现还是极不满意的。

整个古北口防区,直线距离四百里,七八个驿站,连古北口在内大量防御都形同虚设,被敌人直接破口,按后世算法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几天就丢了个精光。

虽说北虏是几十万人,但也说明蓟镇在古北口这个防线没下功夫。

不好歹能扛几天,为喜峰口一线的防御赢得补给和缓冲的时间。

朝廷设古北口一线,目的无非如此。

现在北虏受挫而归,大量地方都放弃了。

朝廷的打算是不光收复古北口一线,还要把地盘推到原大宁都司一线。

没错,就是复大宁都司!

切断辽西和草原的联系,使东虏和北虏更难配合。

在辽西一带的科尔沁诸部,还有一些部落,与漠南北部的察哈尔本部的联络也会更加困难。

大宁都司旧地就在后来的赤峰一带,在设置时绝对是朱元璋的神来之笔。

只要大宁都司在,辽东就稳如泰山,蓟镇甚至是内镇,不会时刻受到威胁。

当时的燕京还是北平府,不需要承担更多职责,只要成为蓟镇和大宁的后勤补给基地就行。

甚至后勤补给还有一个天津卫,当时明军运输多靠海运,大量人员和物资通过海运抵达辽东,一般是觉华岛或葫芦岛,也到旅顺补给辽南。

还可以从鸭绿江的出海口入江,逆流而上,直抵辽东腹地。

明初时,几千明军坐船一路北上,从鸭绿江到辽河,再到嫩江,松花江,直抵外东北,一直到奴儿干都司建立都司,授给沿途几百个部落的首领敕书和印信,令他们服从王化,定期朝觐,为大明效忠。

这就是奴儿干都司的来由。

后来都司城池建立,当时辽东已经稳固,沈阳,辽阳,开原,铁岭,清河,抚顺诸城关建成,大量百姓移居屯田至此,还有辽东都司的十余万军队。

然后就是沿陆路开辟驿道,稳固统治。

后世有人说明初的版图是意淫版,明朝并未建立实际统治……那就是纯属放屁了。

远在清之前,明朝就统治了外东北,库页岛,还有漠南蒙古等地。

西边推倒哈密卫,并且在华夏历史上第一次设乌思藏宣慰司,正式将西藏纳入版图。

可惜老朱的战略布局,多半被朱棣给毁了。

大周立国初就打的太狠,国内远不如明初。

好不容易缓口气,东征之役又惨败。

借着这一次击退北虏,朝廷终于下了决心,复立大宁都司。

当然,这就不叫大宁都司了,归于蓟镇节度之下,设大宁城,派驻一个节度副使,同时修筑几个卫城,派驻都统制或统制,各率兵马驻守。

当然,还要修配套的军堡,军台,军墩。

这件事,最少要征发几十万民夫,耗时最少半年才能做完。

还要修路。

对大周的国内是严峻的考验。

要不是隆正帝挟大胜之威,同时这几年又收回不少库银,怕还真的下不了这个决心。

不过,举朝之中,都无人反对这个决策。

能到中枢高位的,除非是王朝末世,大量膏梁之徒窃居高位,那时且不谈。

正常时候,能入中枢掌握权柄的都算是王朝精英。

大宁的位置和战略地位,朝中高层心知肚明。

其实朱棣也不是不想要大宁,一则,大宁被宁王经营多年,他委实不放心。

宁王都被朱棣架去南昌了,不可能叫宁王朱权留在大宁老巢。

二来,朱棣靖难,朵颜三卫出了大力,战事承诺给他们自主权,大宁都司旧地给封给朵颜三卫。

朱棣无法食言,这三卫已经势大难制。

当时的明朝还有瓦剌,鞑靼为强敌,再逼反朵颜三卫,麻烦更大。

最为难的,还是大宁孤悬在外,补给太难了。

朱元璋在世时,明实录有大量补给军需和人员的记录,每次运粮都要动员大量民夫和军需物资。

洪武的国力能撑的住,永乐就不行了。

朱棣要打瓦剌,鞑靼,要下西洋,修北平皇宫,修大报恩寺,疏浚运河,修武当山宫观……有正事,有的是为了显示国威。

后来还有对缅甸土司的大规模战事,对安南的灭国之战。

你说他多能折腾?

永乐放弃大宁,东胜,放弃奴儿干都司,宣德年间正式弃守,连同安南也放弃了。

停下西洋。

全面收缩。

主要还是因为洪武年间的家底被永乐年间祸祸光了。

大周朝堂能一致同意重建大宁,一是怕了,不想再被虏骑肆意深入,动辄围困京城。

把大宁搞好,辽东有山海关和宁远一直到浑河防线,沿途几百个军堡多半都有火炮,哪怕是佛郎机炮也是火炮,东虏想硬攻过来根本没这个可能。

周军又不是明军,只敢缩在军堡城池里不敢出战,辽镇背倚坚城,又有诸镇第一的铁骑兵,东虏敢轻敌,绝对会遭遇不小的损失。

但北虏方面就难了。

从蓟镇到最西边的甘肃镇,北虏地盘幅员万里,随处都可攻。

但别处就算了,京师老被围算怎么回事?

满朝公卿勋贵,没一个想没事就被围在京城的朝夕不安。

恢复大宁,推进加强蓟镇防御就成了重中之重。

把北虏和辽西隔开,无疑就是战略上的一大成功,此后二虏很难合力。

毕竟东虏的主要根基在辽东,要从辽东到辽西,不走辽西走廊,要从辽河走廊北边绕道,要多走好几千里地,调拨兵马,人员,物资,粮草,耗费的国力东虏也很难负担。

若是能在设大宁镇之后,再恢复东胜卫,把漠西和漠南隔开,那北虏基本上没戏唱了。

草原所谓一统还是表象,无非是大家痛定思痛,放弃各部族的一些藩篱,表面上事权一统,还重新编组,迸发出了原本时空没有的力量。

但草原太大了,相隔万里,就算重编过,时间久了又是自行其事。

各部还是各部,只是更容易协调。

等周军伸出触角,协调统一更困难时,原本一统的局面很快又会再次分崩离析。

这一次蓟镇胜利,确实也是给了大周朝廷中枢不小的信心。

若数年间,没有人敢想重建大宁的事。

“你若留京,任绣衣卫都指挥,哪怕循规蹈矩没有大功,数年后也能为京营节度副使,十年之后,有望任节度使,封侯。”

忠顺王叹息一声,接着道:“其实这路子最稳,绣衣卫都指挥,外人也称绣衣卫大都督,简在帝心,天子心腹。贾芸你要知道,皇兄是很看重你的。在天子身旁朝夕相伴,更能巩固皇兄对你的信任和恩宠。”

“但也有弊端……”

忠顺王顺着自己思路接着道:“你若想恢复你贾家荣光,军功必不可少,而且边功为最。当绣衣卫,走朝夕相伴,立苦劳为功的路子,撑死了就是封侯,想封公,难矣。况且,十年之后,你的贾记最少几万辆车,十来万人,不逊漕帮。到时候,你为了避嫌,想成为实权节度使怕很难,最多给你加官遥领,绣衣卫也没有哪个勋臣能一直领的,这条路好走,但越走越坎坷啊。”

“倒是去大宁,筚路蓝缕,从头开创,朝廷也需倚重你的车行,在京城外,你的车行再大也不会遭忌,了不起又是个陆上漕帮,无所谓的事情。而你,节镇一方,以你之能立军功不难,十几年后,也差不多能积累到节度使,封公怕也大有可能。”

忠顺王脸上露出笑容,说道:“你怕是更愿意走这个路子吧?毕竟这也是你最擅长的方向。”

朝廷重建大宁,一则大胜之余,二则库中有钱粮,三来就是有贾记车行。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兴造诸城,修路,一锤子买卖,从京师附近征发几十万民夫,半年到一年时间能做完。

期间还要京营和蓟镇兵出动,辽镇,宣府,大同诸镇戒备。

防止北虏狗急跳墙来攻。

虽则其大败而归,要几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但凡事小心为上。

修路,筑城,可以征发民夫。

日常补给,想用民夫就难了。

从古北口到大宁城最少近五百里,路远难行,很多地方就算修了路也是山道,补给起来相当困难。

古北口诸驿站都是沿长城线了,从古北口出发,一路都是山脉绵延,还有滦河等河流,再经过后世承德和喀喇沁旗等荒芜之地,这才能抵达大宁。

宁王朱权之国以后,老朱多次发十万人以上的补给队伍,同时要求大宁都司自己屯田。

屯田肯定不够,只能说稍有缓解。

沿着古北口到大宁,肯定要修大量墩台军堡和驿站,驻军最少要超三万人,不然形不成屏障蓟镇和隔绝东虏的作用。

而运送军需补给和人员,缺了贾记车行就玩不转。

除非朝廷能一直维持几十万人的补给钱。

这怎么可能?

太不现实了。

机会稍纵即逝,贾芸当即抱拳道:“臣请镇大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