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室可兴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徐公明奔袭雁门

汉室可兴 第三百三十二章 徐公明奔袭雁门

作者:长歌行路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7: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田豫先后击破马超、胡才等,合计俘获精壮万人,骑士与战马各数千。

刘备以徐晃为裨将军,领骁骑军四千六百骑,辖庞德、薛伦、张南三部。

庞德为骁骑校尉。

薛伦原为韩暹帐下,正式就任军司马。

张南原为卫靓殄寇军之曲军侯,立功进入刘备视野,这次也提拔为军司马。

刘备命徐晃、张辽率骁骑、荡寇二军,沿吕梁山之西北行,绕过太原,急袭雁门。目的是封锁曹操从太原北逃雁门之路。

这也算是种另类的迂回了。

徐晃是河东人,张辽是雁门人,对并州地理相对熟悉,又从高顺军中抽调并州人加入二军,确保不会迷路。

刘备本想委派身边智士跟随参谋,但贾诩年老,郭嘉体弱,荀攸也近四十岁,恐怕很难耐得住这种长途奔袭的辛苦。

刘晔身体还不错,但现在广陵陈登处参赞军机。

刘备寻摸一番,最后将殄寇军参谋法正叫来。

法正入殄寇军后,与卫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卫靓征讨张琰、大战潼关、击破马超历次战斗中,迭出奇计,让卫靓赞叹不已。

刘备问法正可愿与徐晃、张辽北袭雁门。

法正踊跃道:“千里迂回,袭其后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此奇计也。正愿参与。至于辛劳,又何足虑?”

法正未满二十,身体年轻耐折腾,在贾诩、郭嘉、荀攸都无法前往的情况下,算得上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刘备遂表法正为参军校尉,与徐晃、张辽等人组成军谋部,遇有大事,可开会商议。

徐晃不论是年龄,还是职位,都是当然主帅人选。

刘备明确二军以徐晃为主,授予决机之权,可便宜行事。

一旦徐晃决定,全军必须坚决执行,不可违逆。

刘备叮嘱徐晃:“曹操狡诈如狐,处事果断,若战不利,必远遁漠北,将军当长驱速进,不可迟缓。”

顿了顿,咬牙道:“将军千里远征,粮草未必可继,一切都由将军自决,无须顾忌。”

要想进兵神速,又是从黄土高原上行军,辎重后勤肯定跟不上,徐晃在路上只能自筹粮草。军纪肯定不用指望了。

另外,从皮氏北上西河郡,多有异族部落,近万骑看似不少,但对妇女亦可挟弓的异族部落而言,根本不起眼。

徐晃这一趟可谓前途未卜,险阻重重。

能不能穿过大半个西河郡顺利到达雁门都不好说,更别提还要按期到达了。

如果到的晚了,曹操已自太原遁入雁门,徐晃就算是白跑了。

为给徐晃争取时间,刘备这边的操作也很关键。

如果攻势猛烈,曹操可能会放弃太原早遁。

如果进攻故意放缓,跟曹操对耗,一是有可能引起其怀疑,二是若推进过慢,在徐晃已到雁门和太原之间时,刘备尚被阻击在太原之南,则双方难以形成夹击之势,徐晃还可能被曹操先行击破。

徐晃北上之计,也是贾诩、郭嘉、荀攸在明了刘备必要消灭曹操的指示后提出来的。

三人与诸将反复讨论进攻节奏,务求迷惑曹操,将他留在太原。

刘备已得到袁绍派沮授攻破上党、擒杀任峻的消息,急派高顺、陈禄取端氏、阳阿、濩泽三城。

高顺、陈禄自翼城东下,取端氏、阳阿。濩泽却为吕翔所占。

濩泽入河东,仍需经过阳阿,也不算失了地利,最多是地利与袁绍共之。

现在若自河东攻上党,跟袁绍自上党攻河东,困难程度差不多。

这倒不怪高顺、陈禄,而是沮授攻势太过迅速所致,且当时刘备军还与曹操纠缠,尚未通过紫金山一线,也无从东下。

刘备又派翊武中郎将公孙俱挑选旧部数十人,深入太行山中,去寻张燕。

张燕与袁绍议和后,一直在诸山谷中潜伏,休养生息。

曹操入并州时,曾派使者见张燕,说其来投。

张燕好言谢之,但并未答应。

张燕并无割据为王之野心,只想投得明主,长保富贵。

如袁绍,张燕认为其并非明主,故不愿投。

如曹操,虽明略极优,然新失根基,复起不易,尤其是在被雄踞四州的刘玄德刻意针对之下。也不可贸然投靠。

天子被害,群雄兼并,第一个被盯上的乃是河内张杨,低调的张燕则被放过了。

为稳固后方,刘备表田豫为河东太守。

安邑残破,田豫驻兵临汾。

以马超、胡才俘虏为主,设立河东兵,计五千五百人,以孙观为中郎将领之,隶属田豫。

撼山军和厉锋军也归田豫节制。

以贾逵为典农校尉,领其余俘虏在安邑、闻喜间屯田。

从河南调苏则为司盐校尉,负责盐务。

调张既为冶金校尉,负责铜矿、铁矿开采事宜。

安顿好后路,刘备继续率军北上。

************

沮授付出无数条性命,终于攻破天井关。

袁绍将士愤怒,将残余守兵全部斩杀。沮授不能禁止。

程昱不知所踪。

吕翔从濩泽派亲兵报告端氏和阳阿为刘备所据,问是否要举兵攻打。

沮授斥道:“麴义未破,心腹之患未除,哪有暇与刘备交恶?

若吕君行动迅速,怎么如此被动?”

命吕翔坚守濩泽,广派斥候打探刘曹战事及河东守兵情况。

沮授率主力南下,急扑沁水、野王。

鲁肃一直派细作深入河内收集情报,但沮授保密做得极好,骤然发动雷霆一击。

鲁肃得到消息时,沮授正猛攻天井关,鲁肃急率兵北渡黄河。

驰援天井关已来不及,沮授南入河内已成定局。

鲁肃若迎击沮授,则东西两线都不如袁兵实力强,于局势无补。

鲁肃派使者说麴义西上,麴义不从。

鲁肃只得先东下与麴义会于怀县,合兵近四万人,对麴义道:“宜趁夜弃怀县,急赴野王,邀击沮授于沁水,然后据城与袁绍相持。

否则被沮授夺取后方,两下夹击,军心必乱。”

麴义却不能决。

他对袁绍并不畏惧,哪怕袁绍领着七万大军。

对沮授却有些惧怕。

沮授富有谋略,深通兵法,藏身如在九地之下,攻敌如于九天之上,在扫黑山、擒公孙、破田豫历次战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人又威严肃穆,性情严厉,诸将皆畏之。

麴义道:“沮授挟攻破上党之大胜而来,其锋恐不能当。

袁绍宽懦无计,不如设伏以待之。

若破袁绍,沮授亦将兵溃矣。”

鲁肃道:“袁绍有兵七万,田丰、郭图皆智谋之士,而为之谋;

蒋奇、严敬皆勇武之辈,而为之将;

驱燕代虎狼之卒,操河朔兵戈之利;

兵雄将广,主将用兵谨慎,不易破也。

若逡巡不去,必为之擒。”

麴义听了不乐道:“我有强弩千张,公孙瓒骑兵何其勇锐,而为我所破,君之同僚张翼德亦曾为我所败!

袁绍兵虽众,又能奈我何?

君若畏惧袁绍大军,可自去。

君若不畏惧,当与我共破之!”

鲁肃不得已,与麴义共商设伏之计。刘备还在河东北部与曹操恶战,鲁肃决不能让袁绍腾出手来,麴义必须得保。

回己军大营,鲁肃叹息不已。兖州左军中郎将雷升道:“子敬何必发愁?麴义既如此不识抬举,不如斩其首而并其军,统一兵权,再破麴义?”

鲁肃道:“此哪可行耶?麴义军战力最强者乃其强弩营,此辈皆麴义亲族、部曲、宾客死士等。

若杀麴义,此辈难以得而用也。即便夺得其余两万兵,亦无所益。”

雷升憋气道:“那便与袁绍死磕、等着沮授夹击不成?明眼人都可看出,袁绍兵虽多,但异常谨慎,或者说宛如乌龟,修筑营垒,高墙深沟,而不与战。任你千般妙计,总是无用。”

麴义却不是明眼人。在他眼中,袁绍不通兵略,好谋无断,自己佯装败退,必可引其来追。然后自己中途设伏,强弩定能派上用场,就如当日破公孙瓒一般。

麴义兴致勃勃弃了怀县,向州县败退,途中设伏。

但袁绍大军取了怀县,任凭麴义曝师于野外,却不去追,就在怀县安营扎寨,稳如泰山。

麴义久等袁绍一日,而袁兵不来,心中充满被鸽了的愤怒,欲再提兵夺回怀县,被鲁肃劝住。

鲁肃道:“袁绍铁了心将我军牵制在此,而沮授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这是堂堂阳谋,欺我兵少也,任你如何妙计,也如无米之炊,难以成餐。

阳谋当以阳谋破之。袁绍既谨慎,谨慎则易失机。我军可留一部守州县,迷惑袁绍,提主力西击沮授。迟恐无及。”

麴义听了,对鲁肃之计不置可否,反而异想天开:“我军各县皆有驻军,沮授一个一个攻取,必成疲军。我等以逸待劳,等其将至州县再率兵逆击之,岂不为妙计?”

鲁肃反诘道:“诸县守兵不过千人,如何能令沮授兵疲?且袁绍近在州县,必提兵救之,两者合兵十万,我军如何敌之?”

先至野王迎击沮授,目的就是不让袁绍和沮授形成合力。麴义却要等待两者靠近,是何道理?

之前沮授未破上党时,麴义与袁绍有来有往,互有胜负,鲁肃跟麴义使者交通、书信往来,还能聊到一起去。现在鲁肃实在难以理解麴义大脑回路了。

或许是“顺境难知人,逆境方见真”之故。

来回扯皮,不停劝说,时间白白流逝。

鲁肃自加入刘备军中,所共事者如徐盛、吕虔等,皆是果决之人,如郭嘉、刘晔等,皆是足智多谋之士,而主公刘备更是目光长远,落子高明,哪里碰到过麴义这等猪队友,以他忠厚老实的性子,都开始考虑雷升之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