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室可兴 > 第三百四十一章 传国玺昭示天命

汉室可兴 第三百四十一章 传国玺昭示天命

作者:长歌行路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7: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弘与孙策并马在前,不一时来到城内一座极大的府邸。

高墙大院,庭院深深,雕梁画壁,装饰奢华。

更有十几名美女在院内两边排开,向孙策亭亭拜倒,莺声燕语:“奴婢拜见将军!”

孙策扫了一眼,皆是年纪在二八年纪的少女,身躯袅娜,态度娉婷,鼻倚琼瑶,眸含秋水,眉不描而自绿,唇不抹而凝朱,虽非国色,也属上等。

孙策问杨弘:“这是何意?”

杨弘笑道:“吴公岂有他意?乃是见将军戎马倥偬,恶战疲惫,特为选择好女,服侍将军。此吴公之盛德也。亦见对将军之厚重。”

孙策皱眉道:“此前当吴公之面,我曾言大仇未报,何以家为。此等少女,我一概不用。既是良家女,有劳长史速送之回家。”

杨弘笑容一滞,尴尬道:“将军,天下战乱,彼等流落至淮南,哪还有家?将军弃之,乃逼其死也。”

众女见孙策不受,皆垂泣道:“将军若不留奴婢,妾等唯有死矣。”

孙策却不容易被骗,对杨弘道:“彼等皆殊色,吴公岂会不管?若长史不听我言,此府我亦不受。”

杨弘瞪视孙策良久,见他终不为所动,只得将府中美女、仆役全部撤出。

孙策率部曲亲兵入驻,孙策据主室,留周瑜居其侧。孙河、祖郎亦在府中。整个府**住了一曲兵,宛如军营。

其余大军皆在城外扎营。

杨弘见孙策根本没有接其母住此府邸的意思,心中叹息:欲孙策归心,难矣。都怪吴公一再对其失信,现在君臣离心,不知何时才能弥合。

袁术此时正与袁嗣、韩胤、阎象、张炯等决策大事。

袁嗣反对北攻豫徐,道:“孙策刚平南昌,周边诸县未定。且豫章北有上缭宗贼,聚众自立,不服调遣;

南有丹阳僮芝,擅据庐陵、平都、石城三城,自立为庐陵太守。

桥蕤、纪灵方用兵之时。

扬州六郡,吴郡许贡、会稽王朗,抗命不遵,须当讨伐。

岂可内未定而用兵于外耶?”

阎象也持此议。

韩胤则反驳道:“不然。宗贼癣疥小患,僮芝跳梁小丑,许贡土豪,王朗儒士,皆非英雄。

刘备雄姿杰出,有天下之志,今若不趁其腹地空虚而击之,待其平定曹操,率雄兵十万南下,我军何以拒之?

当先发制人,若能一举攻破彭城,使刘备大军星散,自然是上佳。

即便不能,也可夺取汝南、沛国、下邳、广陵等地,为我军营造战略纵深,以抗刘备反扑。”

张炯也给出自己卜算结果:“北伐大吉。若破刘备,吴会自会降服。袁公坐断东南,此帝王之业也。”

阎象斥道:“如今虽天子缺位,袁公仍为汉臣,说什么帝王之事?”

袁术摆手道:“口误而已,无需大惊小怪。且再议向何方用兵之事。”

阎象恳切地道:“袁公,刘备、曹操、袁绍方四处用兵,百姓饥馁,民不聊生。

我军据淮南之地,土地肥沃,百姓殷实,正当奖掖生产,发展经济,清明政治,夯实基础。

不出三年,可养十万之兵,届时讨伐不臣,谁敢不服?

如今实不宜横挑强邻,引发大战,致使兵连祸结,难以休息。

请袁公三思!”

袁术听明白了阎象的暗示,不就是说自己打不过刘备么?万一惹刘备来攻,反而遭受损失。想起此前争徐州却被刘备所破之事,不由大为羞恼,发怒道:“当今大争之世,不进则退。

不并人,则必被人所并。

君腐儒之见,且退下!”

阎象退到殿外,仰天长叹道:“根基尚不固,而与强敌战,我逆见其败矣。即使不败,州亦将落他人手。悲夫!”

后袁术听人报告阎象口出诅咒之语,大怒,将之下狱,欲处死。

幸赖袁嗣、杨弘等求情援救,袁术方将其饶过,贬职为民。

阎象额手称庆道:“得以全躯保命,足矣。”治装悄然离开扬州,北渡淮水,回到老家琅琊。

琅琊相孙嵩闻之,亲来拜访,征辟阎象。

阎象拒绝道:“某已老朽,见识又浅薄,实不堪用。”

孙嵩笑道:“我尚不称老朽,君年齿还不如我,岂可称老朽?”

阎象又托以任职乡里,人情难却,必有营私之嫌疑。

孙嵩道:“这有何难?我荐君于彭城即可。”当即修书一封,派使者送往彭城,推荐阎象任职六部。

时间已过月余,进入三月中,张昭、华歆、沐并等正因袁术派孙策入寇而愁,闻阎象在境内,大喜,沐并亲往迎接。

阎象拒绝不得,只得随沐并入彭城。

这时袁术已派孙策、张勋、苌奴三路大军北侵。张勋从丹阳渡江北攻江都,孙策、苌奴自九江东下,合兵七万,进攻广陵。

陈登仅五千多兵,广陵或可守,但陈登心忧他事。

刘晔问道:“君是担心孙策等长驱直取彭城?”

刘备西上讨陈王刘宠,刘晔被派到广陵,参陈登军事,协助陈登防备袁术。现在袁术果然记吃不记打,不是蠢蠢欲动,而是真的悍然入侵。

陈登道:“正是。大司马当时提醒我注意孙策。文聘乃荆州名将,孙策一举破之,轻取南昌,果然了得。大司马明见万里,神乎其神也。

既如此,对孙策不可等闲视之。

其来广陵,乃是要消灭我军南部有生力量。

若见广陵难下,亦可羁縻住我军,急取彭城。

彭城空虚,若孙策速进至城下,城中士民必震骇。

彭城乃后方重地,中枢之所,设有万一,被孙策袭取,则全盘动摇,难以回天。”

刘晔点头道:“君虑极是。我刚得到消息,也有此忧。

袁术不派兵直取彭城,乃先攻广陵,恐怕也是担心留我军在后,会行围魏救赵之计,也攻其寿春。

袁术不敢行险,乃是其本人坐镇寿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策作为三支袁军中兵力最多、战力最强者,以其用兵风格来看,未尝不会突袭彭城。

我建议大张旗鼓救援江都,而直接放弃广陵,大踏步后退过淮水,在沛国、下邳与袁兵作战。

一者背靠彭城,无路可退,将士奋命。

二者可与沛相荀衍、下邳相糜竺相接,集兵于一,免被各个击破。

三者可调于禁、左煌西上,合力应对。

正如大司马常言,张开五指,只是散沙,握紧拳头,方可打人。”

广陵都尉吕岱也附从刘晔之计,道:“大司马有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只要我军抱团,左煌、于禁加我军,再有各郡国兵,不下于两三万人,袁术遂号称七万,我军有险可守,也当无虞。”

陈登站起身来,下达命令:“大军佯援江都,立即弃城北撤!”

做出这项决策并不容易。

这属于不战而逃。陈登身为广陵太守,若按照传统打法,守土有责,一旦失地,有可能被处死。

陈登与刘备君臣相知,陈登深知刘备为人,再加上他对战争之理解也在寻常将领之上。

若被孙策各个击破,有生力量被灭,进而攻克彭城,刘备大军就算回来,也无所依,必将溃败。

若收缩力量,集中兵力,与孙策相持于睢、淮之间,就算弃了广陵,等刘备大军回转,也可轻松夺回。

陈登文胆武志,在徐州兵威信极高,一声令下,大军即刻出城而去。

郡丞袁涣自告奋勇留下维持秩序,若孙策大军前来,袁涣将虚与委蛇,以待将来。

袁涣出身陈郡袁氏,其父袁滂官至司徒。袁涣曾被公府征辟,又被举为高第,授官谯县县令。袁涣见天下将乱,不就任,避地广陵。

刘备入广陵,征袁涣为广陵郡丞。

孙策率兵三万,自全椒县进至堂邑县,止步不前,对袁术所任监军杨弘道:“刘备三军,陈登在广陵,于禁在沛国龙亢,左煌在汝南褒信。

陈登、于禁之间,下邳空虚,我军完全可自下邳长驱直入,沿着睢陵、夏丘、取虑,直取彭城,震动青兖豫徐四州。

上述三城皆曾遭曹孟德屠戮,县里残破,几不设防,如无人之境。

若破彭城,不但可取徐州、豫州,青兖亦唾手可得也。”

杨弘沉思良久,道:“君计固妙,但过于行险。袁公有命,先取广陵,消除后路之忧,再取徐、豫,君还是依计行事吧。”

孙策淡淡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决机在我,我可便宜行事。”

杨弘心中惊惧,强自镇定,厉声道:“将军可要想清楚了,此三万兵虽以君为主将,梁纲、乐就皆袁公亲任,君所领不过万人,乃欲公然违反袁公节度否?

且令堂现在丹阳,闻君至孝,欲陷令堂于险地否?”

孙策默然,脸色阴晴不定。

丹阳城内,袁术大将李豊、谋士张炯率兵数百人将孙策之母吴夫人宅院团团包围。

吴景外出剿匪,闻讯急提兵而来,带兵入城,向李豊怒道:“李豊、张炯,尔等欲何为也?”

张炯出示袁术亲笔命令,向吴景道:“吴太守,袁公亲令,欲向贵姊借一物而已。”

吴景看了那命令一眼,吃惊道:“此事当真?”

张炯道:“千真万确,已经核实,绝无虚假。”

吴景命士兵在外与李豊等对峙,率数十甲士进入孙宅。

其姐吴夫人生于公元157年,比孙坚小两岁,十九岁时(175年)生了孙策,二十六岁(182年)生了孙权,二十八岁(184年)生三子孙翊,三十岁(188年)生四子孙匡;三十二岁(188年)生女孙尚香。

现年吴夫人三十八岁,目含秋水,眉有英气,虽则貌美,不同于凡俗女子,其风格与曹操卞夫人亦大不相同。

卞夫人柔中带刚。

吴夫人则刚柔并济。

吴景上前低声问道:“阿姊,汝果有传国玺否?”

吴夫人眼睛不眨地摇头:“我何来此宝物?”

吴景道:“张炯言之凿凿,不奉上此物,不仅汝及诸甥皆难保,伯符亦危险矣。”

吴夫人问清李豊、张炯情态,陷入沉默。

吴景道:“阿姊,若真有传国玺,便献出去吧。我等留之何用?”

吴夫人斥道:“汝懂什么?持玺者有天命,岂同于寻常宝物?”

吴景被姐姐教训惯了,唯唯道:“是、是!然形势如此,不交宝玺,如何脱身?”

吴夫人道:“外面不够数百人,汝军数千,不能一战否?”

吴景忙道:“袁公将丹阳郡治移至此丹阳县,周边诸县皆有袁公亲信把守,更何况雷薄、陈兰等人有兵数千近在石城。

我兵三千,若与袁公战,固能脱身,汝一女子,还有仲谋等幼童,如何得脱?”

吴夫人眨眨眼,叹息道:“既如此,此玺就暂送于袁公保管吧。”

亲至卧室,从隐蔽之地取出一个小小的木匣,打开视之,却是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玉玺。

孙策之弟孙权年十三岁,也是首次看到传国玺,伸手就将它一把抓起,反复看了看,道:“不过普通白玉,也无甚出奇之处。”

吴夫人大声喝止,夺过来,小心放在匣中,道:“汝懂什么?此玺自秦传至今,已四百年矣,天命汇于其中,人心聚于其内,岂可等闲视之?”

依依不舍地将传国玺递给吴景,命其与李豊、张炯一起西上寿春,亲自交给袁术。免得被人私吞,自己既失玺,又未能免于袁术攻击。

袁术拿到传国玺,欣喜若狂,与众人传观,皆称是真玺。

袁术哈哈大笑:“天命在我,此其征也!”

在拿到玺之前,吴郡许贡、会稽王朗畏于孙策破豫章之威,遣使向袁术致意,愿意向其进贡。

虽然两郡皆称穷困,粮食匮乏,但还是送上了不少珍珠、玉器等宝物。

袁术道:“孤不在乎汝等财货,只要汝等肯臣服即可。”还赐两郡宝物若干。

扬州尽入袁术之后,又得了传国玺。三将攻入徐州,不日徐、豫亦不难得。

袁术意得志满,不由纵声狂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