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室可兴 > 第三百六十三章 鸡兔同笼论刑赏

汉室可兴 第三百六十三章 鸡兔同笼论刑赏

作者:长歌行路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7: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到徐徐图之,就又回到刘备最关心的教育事业上了。

只有大印书籍,广办教育,才能让最大多数的贫民子弟中出现大量可用之才,从而参与基层管理,将刘备代表小民利益之法执行下去。

如何让贫民愿意把即将变成劳动力的孩子送入学堂?

一是强制,二是低学费或免费,三是读书有成可做官做吏,有前途。

学堂建设、教师薪水,都需要官府出钱。

以前刘备收上来的税收全用来打仗了,要不是靠着刘表借贷、袁术赔偿,就要撑不下去了,哪有钱花在这种地方?

总算和平下来,休养生息。十几万军队,战时是十几万张嘴,和平时则是十几万劳力。

刘备也顾不得什么战斗力下降不下降了,除了振威四军外,其余都必须就地屯田,先种地养活自己再说。

士兵种地、兴修水利、抗洪救灾,这都属于士兵义务,没有报酬。

这与每名士兵分田五十亩并行不悖。

************

琅琊郡,郡治开阳县。

县令褚贤召集县中乡里士子聚集于县寺之中,宣布州郡组织考试之事:

“大司马有令,今后五州选用官吏,将采取察举与科考并行方式。

所谓科考,即设科考试。

科考共分三级,初级是由郡国组织的郡试,于每年八月底进行。一郡取士数十人不等。

通过郡试者,次年初前往彭城参加由大司马府吏司组织的部试。本次部试取士百人。

通过部试者,参加由大司马亲自主持的府试,取士三十人。

诸君,本朝也多有考试取士,但此次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过府试者可直任大司马府掾史,可谓一步登天。

勉之,勉之!”

县中近百士子哗然,议论纷纷。大多数面露憧憬,也有少数衣着华贵者面带不以为然之色。

一名衣着华贵的士子在底下低声道:“大司马恢弘大度,用人不疑,如今反欲考较我等,必有奸人作祟,蛊惑大司马。”

旁边一人附和道:“某亦不解。用人当以仁孝德操为先,此岂是三五笔墨可以考较得出的?须当访于士林,方知根底。”

还有人道:“人人皆可报考,即使贩夫走卒也可厕身于我等之中么?某书香传家,世代簪缨,岂可与这等人为伍?”

这次考试很明显与去年的青州硕士考试不同。去年考试有点类似选拔太学生,相当于一个试探。这次则是与察举制分庭抗礼。目前发声的士子大都是既得利益群体,论“德行”自然是好的,论“学问”可不一定比寒门士子来得强。

世家子弟反对,寒门士子自然就拥护。孝廉,每郡每年只可举一人,根本不可能轮得到寒门士子。至于茂才,那是州里举荐,更不可能获得。

大司马威震天下,峥嵘毕露。如今大开门路,广招士子,若能通过三试,前途一片光明。

褚贤自不肯让大姓士子沮众人心气,当下肃声道:“诸军,举孝廉每岁只举一人,而郡试通过者可三五十人。

大司马有令,今后郡县官吏优先从通过郡试者之中选任,大司马府吏则从通过部试、府试者之中选任。

大司马还有令,若通过部试者百人中,某郡国无一人上榜,则该郡国不得举孝廉。

诸君若不努力考试,则今后孝廉亦不可得矣。”

大姓士子面面相觑。二十八郡国,通过部试者百人,平均每个郡国不到四人,无人上榜完全有可能。

褚贤如此竭力鼓动士子参加考试,威逼利诱,各种手段尽出,也跟刘备对县令的考核有关。

大司马府考核县令政绩的指标,除了租赋,又把通过部试人数给加进去。通过部试者多,说明文治好,给予嘉奖。通过部试者少,说明文治差,县令是要吃挂落的。

王许回到家中,对妻子道:“大司马举行科考,我家将不复贫矣。”

其妻向来知道王许自负才学,脾气怪异,不善于待人接物,很不受族中欢迎,平时躬耕田亩,常抱怨上位者不识人,没有出头之日,今天却意气风发,大异寻常,忙问究竟。

王许便说了大司马科考选才之事,傲然道:“论劳什子孝廉,自然轮不到我,但论考试,我自问不在任何人之下。

大司马以通过部试、府试者人数多寡来考核郡县,郡县必用心选拔良才,不敢舞弊,免得届时竞争不过他郡。

既如此,我无忧矣。”

其妻也十分欢喜,饭菜中多加了一条腌鱼,给王许吃,以作祝贺。自己仍旧吃咸菜。

王许将腌鱼一分为二,道:“此腌鱼,不会吃太久了。”

时光飞逝,外部纷乱,战火频仍,五州却一片和平景象。转眼就到了郡试之日。

开阳县令褚贤组织得力,又是郡治,具有天然优势,共鼓动了两百多名士子参加郡试。王许列名其中。

王许是琅琊王氏旁支。王氏现任族长王融乃是以前公府屡辟不就的名士,自然不会去参加考试。

琅琊国共有十三县。三个屯田校尉部虽从级别上与郡国平行,但这次考试由郡国守相统一组织,屯田部可以派人参加,但不计入硬性考核。

参考士子共计千余人,黑压压挤在府衙之前,将整条大街堵得水泄不通。

十三县,光开阳一县就有两百余名考生,其余十二县合计才八百多。并非他县读书人少,而是要长途跋涉来此,到底值得不值得。

开阳旁边的即丘、临沂、缯国、阳都,每县来了百余人。最远处的姑幕县只来了不到三十人。

琅琊相孙嵩站在府衙大堂前,望着满街士子,还是非常满意的。琅琊文风并非最盛,而能聚集千名士子,实在不易。

考场就在府衙之侧的校场上,为免烈日骤雨,上面扎了无数顶棚。几案都是从城中人家租借的,勉强保持一致。

郡兵以及孙康率领的屯田兵将校场团团围住,搜身后,将士子逐一放入。

每列三十人,有五十列,场地还有富裕。

每隔几人站一名郡兵,手按刀柄,严阵以待。

孙嵩见众考生在蒲团上坐好,命郡文学掾宣布考场纪律:

“一,不得夹带书籍、小抄等;

二、不得喧哗,不得交头接耳。

三、不得左顾右盼,不得抄袭他人试卷。

四、考试结束,即刻搁笔。”

孙嵩与郡丞、法曹掾、侦曹掾、文学掾一起打开蜡封的箱子,将试卷取了出来。

虽然郡试是由郡中自己出题,但大司马令说的清楚,试卷统一印刷,出卷学士、印刷工匠等一律暂集中居住,不得回家,亦不得传递考题。

试卷印刷好之后直接密封,除非郡国守相、郡丞或长史、法曹、侦曹、文学曹一起,不得开启。

百名郡兵每人取十份试卷,快速发放下去。然后又分发稿纸。

郡试一天考完,分上午和下午。上午考经义。下午考常识。

经义题分两类,一是填空,二是侧轮。稿纸就是用来为简论题打草稿用的。

王许拿到试卷,迅速浏览一遍。试卷共五页。最右侧有一条竖线,竖线外要求填写姓名、居住地(县、乡、里)。往左看,就是一列列的印刷得整整齐齐的蝇头小字。

第一题就是“大学之道,在——,在——,在——”

一眼望去,无甚难度。

墨在发试卷前,已磨好。王许端正身躯,奋笔直书。

轻轻松松将三页填空题做完,检查一遍,自认为毫无错漏。

后两页则是策论题。

琅琊国的策论题目是:孔安国云,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妥否?何也?

意思是孔安国说,罪行存疑的当按轻的处罚,功劳存疑的当按重的奖赏,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对的。为什么?这就要看诸考生的水平了。

王许很快想到《尚书》中,帝舜与皋陶的对话,皋陶道:“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王许拿过草稿,洋洋洒洒,文字瞬间铺满纸面。稍加点窜,一篇雄文一气呵成。

王许又反复思索,仔细在草稿上几次修改,终于改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才小心翼翼将草稿抄在试卷上。

他的文章是考虑到试卷篇幅的,誊写完,不多不少,正好差一列写满。

将试卷小心放好,等待墨干。

长长伸了一个懒腰。

虽然感觉不难,题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后半部分填空题,出题范围极广。

不知过了多久,金声响起,郡兵开始按发卷顺序逐一收取试卷,小心叠放。

王许交上试卷后,终于可以左右顾盼了,正看到有一士子在苦苦哀求郡兵再给他一点时间,就差两句话就结尾了。

郡兵呵斥道:“速速放手,若不肯交,则我就不收了。”

那士子只得赶紧将试卷整理好,交于郡兵。

试卷汇集到孙嵩面前,在孙嵩等人见证下,文学掾属下小吏将试卷每十份装订在一起,将姓名住址部分全部封死,封以泥蜡,阅卷者只能看到正文。

然后再次装箱,蜡封,由专人运走,严格看管,等下午全部考完后,再行判卷。

中午,郡中为考生提供简陋午饭一份。考生饭后可以在几案上趴着休息。厕所就建在校场一侧,须排队如厕。

下午,王许翻开所谓常识考卷,顿时一愣。第一题是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是立春——。下面是数道种麦、种稻题。

然后又蹦出一道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十三头,下有四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又夹杂着山川、河流等地理题。

又夹杂着天文题。

算术题最多,流水行船、谷仓容量、种树、土地测量等,本质上都是算术题。

王许脑袋嗡地一声。这都是什么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