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女状元,我搅乱朝堂风 > 第121章 初任考官临难题,才思敏捷破困局

第121章 初任考官临难题,才思敏捷破困局

林诗雅在书案前坐定,指尖轻抚过那张光洁如玉的宣纸。

窗外风动竹影,沙沙作响,室内却安静得仿佛能听见她心跳的声音。

她深吸一口气,檀香的气息萦绕鼻尖,却无法抚平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科举关乎国家兴盛,人才选拔更是重中之重,此次由她主笔出题,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她凝视着那片空白,仿佛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又如凝望着无限的可能。

她提起狼毫,笔尖蘸饱浓墨,墨汁的深沉与纸张的洁白形成鲜明对比。

她缓缓落笔,一个“变”字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带着一股破旧立新的决心。

字写完,她却没有立刻开始拟题,而是陷入了沉思。

此次科举,她不仅要挑选出经世之才,更要推动科举的革新,打破以往的桎梏。

忽然,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林诗雅放下笔,抬眼望去,刘礼部侍郎正缓步走来。

他身着一袭官服,面容肃穆,每一步都显得沉稳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侍郎走到近前,目光扫过林诗雅面前的宣纸,注意到那个醒目的“变”字,眉头微微一蹙。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拿起林诗雅刚刚放下的笔,细细端详,像是在审视一个无形的对手。

“林大人,”刘侍郎终于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压迫感,“科举乃国之大事,出题须得谨慎,不可轻率。历代沿袭的章法,自有其道理,不可轻易改动。”他将笔放回原处,动作轻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林诗雅目光平静地看着他,并没有因为他的语气而退缩。

她明白,刘侍郎所言不虚,但她心中所想,却与他截然不同。

“侍郎大人所言极是,科举确实应以稳妥为先,但稳妥不代表一成不变。”她缓缓起身,走到刘侍郎面前,目光坚定而清澈,“如今世道已变,若仍拘泥于旧法,恐难选拔真正的人才。”

刘侍郎的脸色更加严肃了,他紧紧盯着林诗雅,仿佛要将她看穿。

“林大人此话何意?难道要打破祖宗规矩,另辟蹊径不成?”

林诗雅没有回答,她轻轻拿起那张写着“变”字的纸,缓缓地将其举起,然后,她平静地说道:“我只是觉得,有些题目,已经不能测出真正的才能了。”

刘侍郎目光一凛,正要开口,却听林诗雅继续说道,“侍郎大人不如看看我拟好的题目?”

林诗雅的声音清冽,如同山间流淌的泉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她展开手中的宣纸,上面除了那个醒目的“变”字,还有几道精心拟定的题目,每一道都跳脱了以往的窠臼,带着一股新气象。

她指着其中一道题,向刘侍郎娓娓道来:“大人请看,此题名为‘论农商之变’,并非单纯考察经史子集,而是要考生结合当今实情,论述农商发展之道,以此甄别真正懂得民生疾苦,有济世之才的人。”

她又指向另一道题目,“此题‘论水利之治’,旨在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只会纸上谈兵,引经据典。”她侃侃而谈,从古时的水利工程到当今的农商困境,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每一个字都敲击着在场众人的心房。

她的声音掷地有声,如同一柄利剑,劈开了陈旧的枷锁,将新思想的光芒带入这庄严的考场之中。

刘侍郎听着,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的审视慢慢变成了思索。

他并非迂腐之人,只是习惯了以往的章法,林诗雅的话,却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她提出的这些题目,不仅能够考察考生的才学,更能考察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来说,无疑更为重要。

他心中暗叹,林诗雅果然是不可小觑的后生。

“林大人所言,确有道理。”刘侍郎最终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赞赏,“科举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不可拘泥于旧。你所拟之题,别出心裁,甚好。”

林诗雅微微一笑,如春风拂面,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她的目光扫过周围,清晰地捕捉到其他人脸上的各异神色。

正当她要继续阐述自己的想法时,一声洪亮的呵斥,如惊雷般炸响。

“胡闹!”

陈老学士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满脸的胡须都气得抖动起来,他指着林诗雅,厉声呵斥道:“科举乃国之重器,岂容你这般胡来!你这是要毁了科举的根基!历代沿袭的规矩,岂能你说改就改?!”他的声音极大,仿佛要将整个考场都震得颤抖。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林诗雅身上,如同实质的压力,将她牢牢地钉在了原地。

空气仿佛凝固,沉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

陈老学士的怒吼,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林诗雅没有辩解,她只是静静地看着陈老学士,眼神深邃如海,看不出任何惧意。

她缓缓地将手中的题目再次举起。

陈老学士瞪大了眼睛,怒吼道,“你想干什么!”

林诗雅不卑不亢,直视陈老学士喷火的双眼,朗声说道:“陈老学士,科举取士,为国选才,并非一味守旧。如今国情变幻,所需人才亦不同以往。墨守成规,如何选拔出真正经世济民之才?”她顿了顿,将手中的试题展示给众人,“这些题目,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旨在考查考生对时局的理解,对民生的关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难道不是当今朝廷最需要的吗?”

陈老学士被她一连串的反问震慑住,一时语塞。

他吹胡子瞪眼,想要反驳,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林诗雅提出的观点,句句在理,让他无力反驳。

他只能愤愤地哼了一声,拂袖而去,留下一个僵硬的背影。

陈老学士的离开,并未让林诗雅放松下来。

她环顾四周,堆积如山的资料像一座座小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她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

指尖触碰到粗糙的纸张,带来一丝真实的触感,也让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肩上的重担。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屋内昏黄的烛光映照在她疲惫的脸上,更显出几分憔悴。

她揉了揉酸胀的眉心,深吸一口气,继续埋首于卷宗之中。

沙沙的翻书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她与时间赛跑的脚步声。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打破了房间的宁静。

林诗雅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进来。”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侍从打扮的人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匣,“林大人,这是……”

侍从还未说完,林诗雅一眼就认出了木匣上的标记。

她心中一动,一种莫名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接过木匣,指尖触碰到冰凉的木质表面,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全身。

“是谁送来的?”林诗雅问道,声音略带颤抖。

侍从垂首回答:“是一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子派人送来的。”

林诗雅缓缓打开木匣,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面而来,如同春日清晨的微风,拂去她心头些许疲惫。

匣中躺着一封信笺,纸张细腻光滑,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她小心地取出信笺,展开,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字里行间流淌着熟悉的温暖,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她心中每一个角落。

信中,慕容复以轻松的笔调写了北燕的雪景,又巧妙地将鼓励融入其中,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她的支持和信任,仿佛他就在身边,轻声细语地安慰着她。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林诗雅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

她知道,慕容复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她,这份无言的陪伴,给了她莫大的力量。

她将信笺轻轻贴在胸口,感受着那份温暖,仿佛拥有了对抗一切的勇气。

她重新燃起斗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举题目的最终确认中。

窗外,夜色渐深,屋内的烛光摇曳,映照着她专注的身影。

她仔细地斟酌着每一个字句,反复推敲着每一道题目的深意,力求做到精准无误,公平公正。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终于,在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她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看着眼前厚厚的一叠试卷,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涌上心头。

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她的目光突然停留在其中一道题上。

那道题,名为“论君臣之道”,是她精心设计,旨在考查考生对君臣关系的理解。

可是,如今再看这道题,她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安的预感。

她反复读了几遍题目,越读越觉得这道题的措辞似乎有些不妥。

在当今的政治环境下,这道题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引发不必要的争议,甚至可能牵扯到敏感的政治话题。

林诗雅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一种莫名的危机感笼罩着她。

她意识到,这道题,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一个足以引发轩然大波的***。

她猛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的冷风迎面吹来,让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她深吸一口气,喃喃自语道:“这道题……不能留。”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伴随着侍从焦急的声音:“林大人,不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