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女状元,我搅乱朝堂风 > 第64章 朝堂初议改,女主展锋芒

第64章 朝堂初议改,女主展锋芒

金銮殿上,香炉袅袅,气氛却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

林诗雅一袭绯袍,身姿挺拔,站在百官之列,如鹤立鸡群。

她目光清澈,却蕴藏着深不见底的锋芒,直视着龙椅上的帝王,朗声道:“臣有本奏。”

帝王微微颔首,示意她说下去。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她深思熟虑的改革措施,从吏治**到科举弊端,再到赋税徭役,她条理清晰,言辞犀利,直指大魏王朝的沉疴痼疾。

每说一句,朝堂上的气氛便凝重一分,官员们的脸色也各异起来。

林诗雅的声音掷地有声,在金銮殿上回荡,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众人心头。

她知道,这番话一出,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引来诸多反对,但她无所畏惧。

为了大魏的未来,为了百姓的福祉,她必须站出来,哪怕前方荆棘密布,她也义无反顾。

“荒谬!”一声怒喝打破了殿上的寂静。

王太尉须发皆张,怒目圆睁,指着林诗雅厉声道:“你一个黄毛丫头,初入朝堂,便敢妄议朝政,改革祖制!你眼里可还有尊卑,可还有规矩!”他每说一句,便向前一步,强大的压迫感如同潮水般向林诗雅涌来,试图将她淹没。

林诗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她没有退缩。

她迎着王太尉的目光,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的畏惧。

她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但她必须赢。

“王太尉此言差矣,”林诗雅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声音清脆有力,在金銮殿上回荡,“臣所言,皆是为国为民,何来荒谬之说?祖制并非一成不变,若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大魏如何能长治久安?”

王太尉闻言,脸色更加阴沉,他冷哼一声,正要开口反驳,林诗雅却抢先一步,继续说道:“王太尉位高权重,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国为民,而不是……”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王太尉身后那些神色各异的官员,一字一句地说道:“……维护自身利益,阻碍国家发展。”

“你……”王太尉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诗雅的手指颤抖不已,“你……大胆!”

林诗雅眼底闪过一丝锐芒,她并未因王太尉的怒喝而退缩,反而更加沉稳地反击道:“太尉大人所言‘妄议’二字,诗雅不敢苟同。所谓‘不破不立’,若不直面弊端,又何谈革新?难道要任由这大魏王朝,在腐朽中走向衰败吗?”

她语气铿锵,字字如珠玑般掷地有声,在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回荡。

她开始引经据典,从古至今的王朝兴衰,到如今大魏的民生疾苦,娓娓道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她将吏治**的种种恶行,科举舞弊的桩桩案例,如数家珍般道出,直击问题核心,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听得心惊肉跳,不敢直视。

林诗雅的辩驳,如同清泉一般洗涤着朝堂的浑浊之气,她以百姓的疾苦为出发点,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许多官员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露出赞赏的神色,他们原本对林诗雅的年轻和资历有所质疑,此刻却被她深厚的学识和远大的抱负所折服。

就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开始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王太尉的嚣张气焰,在林诗雅有理有据的辩驳下,逐渐被压了下去。

他脸色铁青,额头青筋暴跳,却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新科状元,竟然有如此的胆识和才华,能将他驳斥得哑口无言。

就在此时,林诗雅的眼角余光瞥见龙椅之上,皇帝慕容复正朝她微微颔首,眼中带着鼓励和赞赏。

她心中一暖,一股强大的力量涌上心头,仿佛得到了最强大的后盾。

她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有明君在侧,她便能放手一搏。

朝堂上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因着林诗雅的据理力争,稍稍缓和了一些。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清亮的目光再次扫过殿内的每一位大臣。

就在她准备继续陈述之时,一个苍老却又带着几分尖锐的声音,突然打破了殿内的平静。

“老臣以为,林状元此言差矣!”张太傅拂袖而出,语气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祖制不可轻改,此乃先贤之道,岂能由你一个黄口小儿轻易撼动?”

张太傅的出现,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阵阵涟漪。

他身着深蓝色官袍,头戴乌纱帽,手中拄着一根雕着祥云纹路的拐杖,慢悠悠地走到殿前。

他摇头晃脑,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过林诗雅时,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他一开口,便将“祖制”二字搬了出来,试图以古制来压制林诗雅的改革之举。

“老臣以为,林状元此言差矣!”张太傅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严,如同冬日寒风,瞬间冻结了殿内的温度。

“祖制不可轻改,此乃先贤之道,岂能由你一个黄口小儿轻易撼动?”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况且,太学所学,乃是经世致用之理,而非这等哗众取宠之术!”

张太傅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浓重的压迫感,他以“先贤之道”为由,将林诗雅的改革之举贬低为“哗众取宠之术”,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林诗雅的提议。

他的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一些原本支持林诗雅的官员也开始犹豫起来。

毕竟,“祖制不可轻改”这句话,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林诗雅黛眉微蹙,看着眼前这个顽固的老头,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棘手。

她明白,要让这些固守成规的老臣接受改革,绝非易事。

她眼眸微转,脑海中快速闪过无数个应对之策。

既然对方以“先贤之道”来压她,那她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林诗雅定了定神,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她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太傅大人所言极是,祖制确实不可轻改,但太傅大人是否忘了,太学所教,亦有‘与时俱进’之理?孔圣人曾言‘君子谋道不谋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不正说明,圣贤之道,亦需因时而变,方能适应时代发展吗?”

她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将张太傅搬出的“祖制”巧妙地进行了驳斥,同时又巧妙地将太学理念融合进来,让在场的官员都不禁为之侧目。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听到这里,也开始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原本以为林诗雅只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没想到她竟然有如此的智慧和口才。

张太傅万万没想到,林诗雅竟然如此伶牙俐齿,一时语塞,老脸涨成了猪肝色。

他瞪着林诗雅,手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林诗雅见状,嘴角微微上扬,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她知道,这一局,她又赢了。

她清了清嗓子,刚想继续往下说,却又顿住了,因为她看到了慕容复那略带深意的眼神,她知道,慕容复还有话要对她说……

林诗雅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提出了一个试点改革方案。

她建议先在江南一带试行新的赋税制度,以一年为期,若成效显著,再推广至全国。

这个方案既能回应王太尉等旧势力对改革可能带来的动荡的担忧,又能逐步推进改革,不至于操之过急。

她话音刚落,金銮殿上便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沉思,有的点头赞同,有的则摇头质疑。

林诗雅的目光扫过一张张或赞赏或疑惑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期待。

她仿佛看到,一缕新的曙光正透过厚厚的云层,照耀在大魏王朝的土地上,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林状元的提议,老夫觉得甚好。”一位老臣捋着胡须,赞许地点了点头,“江南一带富庶,百姓也较为开明,在那里试行新政,阻力相对较小,也更容易看到成效。”

“是啊,林状元此举,可谓深思熟虑。”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既能避免激进改革带来的动荡,又能稳步推进新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

越来越多的官员表示赞同,朝堂上的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就连一直反对改革的张太傅,此刻也沉默不语,似乎默认了这个方案。

林诗雅心中一喜,她仿佛看到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大家似乎对试点方案有些心动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太尉却突然开口了。

“林状元的提议,老夫也觉得不错。”他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冷,“只是,江南一带事务繁杂,不知林状元可有合适的人选,来负责这试点改革的具体实施?”

王太尉话音刚落,原本有些嘈杂的金銮殿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林诗雅,等待着她的回答。

林诗雅心中一凛,她敏锐地察觉到王太尉话语中的陷阱,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抬起头,正要开口,却看到王太尉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那冷笑如同毒蛇吐信般阴冷,让她心中警铃大作。

“王太尉……”林诗雅刚开口,却又顿住了,她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王太尉,一字一顿地说道,“莫非……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