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擎国 > 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擎国 第二百二十一节、社会扁平化

作者:梦里挣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1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远他们这才明白,原来姜田不是怀疑冀王要屯兵造反,而是将其解读成了替老部下博取军功,俩人在心里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只要不牵扯进皇家的内部矛盾就好,想想也对,冀王怎么会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么敏感的事情。

他俩刚一放松,却又听姜田继续说到:“其实陛下早就料到会有人眼馋军功,谁要是打这个主意,可就打错了算盘!”

这俩人一听又是一个激灵,怎么今天刺激神经的事就这么多,看来这军@改的水比政@改的还深,饶是这俩人见多识广,此刻后背也是直冒冷汗。

姜田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表情,看了看时辰说:“这一天都陪着冀王视察了,一点正事都没做,你们就流下来吃个晚饭吧。”

刘宝铠连忙拒绝:“我回家还没去看望奶奶呢,今天就不打扰先生了,省得老太太念叨。”

吴远一听也赶紧顺坡下驴:“家母也叮嘱我说,一定要替她拜望一下老太君,我也和你同去。”

眼看着这俩人都走了,姜田只觉得好笑,心想这就吓到了?还以为这俩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这个世界上要论对纯火器部队的了解,金銮殿上的张韬是第一,第二名不是哪个军队的将领,而是负责军工生产的姜田。

一支军队的装备越是先进,就越是依赖后勤保障,没有弹药的新军,连普通的步兵都不如,那些万里挑一的新军将领们,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什么封狼居胥啊!北边已经没有太重要的敌人让他们打了,最多在夏天来次武装大游行。

可是那些在背后耍心眼的恐怕就要有麻烦了,就算他张乾真的要囤积军火、拉拢旧部、意图谋反,可新军与旧军队的最大不同就是兵不为将私有,到时候看你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无论是姜田还是吴远,他们谁都没有想到,沙场征战了这么多年的张乾,岂能是个政治白痴?他一回京就跑到皇宫里向亲哥哥告了一状,做出一副神情激愤的样子,控诉姜田不仅贪图钱财,还不懂装懂的乱送物资,摆足了一个不懂装懂瞎指挥的王爷做派。听得张韬是哭笑不得,只能夸奖了自己弟弟两句,算是知道了此事。

至于用宝贵的无烟@火@药做笔杆这件事,张韬其实也有些肉疼,可一想到现有的产能,也无法对战争起到太大的作用。只能先由着姜田去折腾了,毕竟民用品换来的钱,最后还是要反哺军工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了,一定要卖的出去才能换来钱,而蘸水笔和传统的毛笔使用起来完全的不同,怎么能让社会接受新的产品呢?

除了外贸之外,姜田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在新式教育中引入新的书写习惯,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所以才被张乾惦记着,只是普及的时间会很长,另一个办法就是迎合市场,做一些大众能马上接受的产品。

介于传统毛笔与蘸水笔之间的产品姜田也生产出来了,得益于后世文具产业的高度发达,不用冥思苦想就试制了一款钢笔式的毛笔,此笔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储墨系统。

众所周知和后世的钢笔一样,塑料和橡胶是大规模生产的前提条件。塑料还好说,实在不行还可以用木材和黄铜代替部分塑料件,但是橡胶是真的没有替代品。

做为穿越皇帝,张韬早就开始布局橡胶的移植,可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最适合种植橡胶的领土在开发程度不高的海南,光是成规模的种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姜田的笔是没有墨囊的,为了保证储墨,他采用了后世玩彩墨的人经常用的一种方法——笔杆储墨!

好在赛璐珞的可塑性很不错,辅以油脂密封之后达到了实用要求,可是他又发现了一个令人很尴尬的现实,这种设计加墨麻烦不说,现阶段造价还高的离谱,用料繁多的后果就是制造同样困难。

可以说除了少数有钱人会买来玩玩之外,根本不具有普及的价值,反倒是搭配传统毛笔和蘸水笔的玻璃墨水瓶,才是当前使用环境中的万金油。

这就是姜田只展示了蘸水笔的原因,超出时代太多不利于普及的东西,只能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少量生产赚点傻子的钱就行了,比如他给张韬造了一支笔杆错金描龙的钢笔,因为加工水平的原因,字迹粗细在一毫米左右,放在后世只能算是特殊用途的艺术笔头,可就这都让皇帝陛下高兴的不行。

安排好工厂现有的生产计划之后,订购的教具和教材也有了着落,姜田终于能将培养人才的计划付诸实施了,于是原先的官学门前告示牌上,张贴出了最新的布告。

许多原本就关心考试消息的人,第一时间就将官学开设两个考前辅导班的消息散播了出去,这两个班一个是为童生们准备的乡试考前突击班,另一个则是为秀才们准备的国考考前强化班。

布告上关于这两个培训班的名字虽然没有这么搞笑,但基本的意思大家还是明白的,并且原本在农历八月的秋闱之后再过一个月就进行国考,时间比较紧迫,这就意味着刚刚考中的秀才们有可能无法参加国考。

不过学生中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们很多人并不在乎所谓的公务员考试,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最后却跑到衙门里当个小吏,那还不如死了的好。

姜田对这个想法是很清楚的,培训班也许会来很多人,但考试时很有可能会冷场,他对此倒不是很担心,这些人无非是还惦记着上京参加会试,想着一朝金榜题名能直接做官。

于是衙门口有贴出了一张告示,这回不是别的内容,而是公示出了明年开始执行的公务员待遇及升迁标准。

这张告示一出,可就让许多寒门学子心中长了草,不为别的,就冲着每年递增的工龄工资和各种福利补贴,就已经够让人眼红的了,更别提搞事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新官职可异地升迁。也就是说,在这里通过新体系爬上来的官员,是国家承认的正式编制,将来可以到别的地方当官!

这其实和现有的科举体系中,举人通过补缺当个佐贰官熬资历往上升是一样的,只是谁也没想到在改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姜田就敢把这话说出来。

一时间各种走访串联在私底下好不热闹,无论是秀才还是举人,都在谈论这件事的可能性,如果当真如此,那就说明朝廷里对姜田改革的支持不可谓不大,如果是假的,吏部不认这样升上来的官员,那一辈子就只能待在本地做个小吏了。

其实北京城里也为这事炒成了一锅粥,很多人弹劾姜田假传圣旨,把还没影的事编造出来给自己造势,有人骂那就自然有人维护,发现了自家孩子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改革派与贵族达成一致力挺姜田。

直到张韬在大朝会上定了调子,既然过去考试优异的进士要进翰林院实习,那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公务员当然也可以升职,甚至可以进入内阁!

这话一出,无异于在朝堂上放了一个炸雷,六部九卿、内阁阁老这些位置,虽然现在都改名字了,但可一直都是清流的地盘,谁能想象一个衙役最后当上兵部尚书?或是以前的行文书吏摇身一变成了吏部天官?

照现在的发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出现,从皇帝并没有对姜田擅自许诺而大发雷霆来看,张皇帝显然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时机不对,才没有推广而已。所以张韬的这个表态很重要,这直接导致了姜田改革由试验升级成了皇帝的意愿。

其实这项制度真正引起争议的还不是给了小吏一个升职的通道,天下那么多读书人,以后普及了小学教育,想做官就还要再考一次试是必然的结果,真正让现在的官员们担心的,是科考以后完全变成了学历考试,你哪怕考个状元回来,要当官还是要从基层做起,这样一来江南那些考试大省的清流豪门,可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没有优势,或者说是被拉倒同一起跑线,不仅是给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同样是削弱了势力庞大的地主官僚集团,可以算是釜底抽薪般的将就文官网络打散,堪称新朝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招。

同时也避免了明初那种假借查处大案的名义,对勾连甚广的文人团体进行**上的消灭,防止因为牵连导致的冤假错案,明初朱元璋用四大案来对军@政两个体系内的山头主义、结党营私进行打击,虽然效果显著,但后遗症也不少,且没有根除诞生军阀和文官结党的土壤,明朝最后还是毁在了这点上。

有远光有头脑的人马上就看出了这项改革的厉害之处,就像当年隋朝兴科举,一下子就动摇了传承千年的豪门贵族,把士这个阶层平民化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社会结构的降维打击,而张韬和姜田正在进行第三次降维,目的是使国家统治结构的专业化,官员来源的多元化。

“所以说,你父皇站出来的时间太早了!如果是等我和旧官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再站出来当个仲裁者的角色,绝对能获得比现在要好的结果。”姜田喝了口茶继续说:“现在那些串联的江南地主官僚们,只会蛰伏起来等待时机,而且也过早的暴露了我的真实意图。”

听说有了新式文具的张环,最终还是在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外出许可,以游学的名义跑来了天津,太子出游必然是前呼后拥,可是姜田说这番话的时候,身边却一个随从都没有,不然姜田也不会说的这么直白。

听了他的抱怨之后,张环反倒是付之一笑:“先生说的和父皇所猜果然一样,您猜他是怎么想的?”

姜田先是一愣,张韬能猜到自己的牢骚这很正常,毕竟这个战略是他们俩一起制定的,让他意外的是张环的成长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做老师的预料。

“还能怎么想?”姜田苦笑了一下:“他肯定会和你说,我的想法只能算是一个政客,而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上,尽量减少扯皮集中力量推动国家前进才是为君之道。”

张环笑容不减:“父皇果然又猜中了,他说您虽然会腹诽,却又会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改革!”

“唉……”姜田长叹了一声:“谁让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呢。”

张环这次来不仅要查看新文具的生产,同时也要参观眼下所有人都盯着的考前培训班,身为皇储的他视察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改革,这一点各方都没什么好做的文章,但是为了确保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陪同视察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于是刚回京不久的吴远和刘宝铠又回来了,他们此次的任务是代表贵族监视文官集团别对太子进行负面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文官阶级的代表,田虚海也以同学的身份来了,毕竟他也是比较了解新学的人。而科学派的代表非宋懿莫属,其实他最想看的是赛璐珞的塑化成型工艺。

眼看着这群人驻扎在城中,最头痛的并不是姜田,而是负责安全保卫的卫刚,虽然太子最终住在了刘家,可外围警戒的活一点都不少,他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以前一年能见个二品大员的时候都少,现在亲王、太子轮着番往这跑,想结交达官贵人吗?一抓一大把。

可能是和改革派朝夕相处的原因,他现在对改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政@改让他对军@改的意义也思考的更多,得益于当年张韬在军中推广扫盲,他这个军官虽然算不上饱读诗书,但至少也能看懂史书。

若论军@改最成功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降维的商鞅变法,从这以后,中**队中的军官不再被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也能靠军功发家致富或是当上军官,这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提前从封建割据走向了中央集权。

也正是这次降维,诞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精神,保证了第二次降维前,中国不会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重新分裂,就算因为外力的干扰出现了短暂的军阀割据,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

被如此教育过的卫刚,对现在反对改革的那些杂音嗤之以鼻,他不仅支持改革,而且坚信改革一定会成功,可笑的是那些保守派寻找各种理由扯后腿,却一直无法撼动新军体系中的人。

他们还只当是张韬在军中的个人魅力太强,寄希望于张皇帝为了龙椅的安稳也对功臣大开杀戒,或是等没有什么从军资历的张环继位之后,在潜移默化的纠正“跑偏”的路线,就和前明等朱元璋和朱棣都死了之后搞锁国的那套一样。殊不知当初的军中扫盲和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这两个很简单的做法,就注定了新军不会被旧势力拉拢。

当然也不能苛求这些人鼠目寸光,毕竟没人见识过1949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始的第三次降维,虽然这次降维的主体思想来自于一个德裔犹太人,但不输秦皇汉武的风流人物,用旷古烁今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仅完成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期准备,还夯实了再次君临天下的底气与精神。并且开创性的在改革开放前,将社会结构精简到了只有公民、公务员和军人这三个阶层。称呼上更是精炼到只剩下一个词——同志!

正是知道这改变历史的第三次革命,张韬和姜田才会如此热衷于改革,只是区别于张韬那种狂热的革命主义思想,姜田的思维更加的冷静和务实,现阶段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但是并没有如同自己老家那样,几乎被外来文化征服并打入地狱。

现在的中国人还对自己天朝上国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文化自信心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点,这种自信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负,所以无论是文人阶层还是市民百姓,对皇帝没事瞎折腾的改革并不理解与认同,全靠着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帝王权威才得以贯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姜田才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在意如何保持这种权威,宁可自己冲在第一线承担火力,也要保证张韬能在最终一言定音,而不是躲在皇帝后边呐喊助威,可惜心急的张韬并不领情。

深知这师兄弟之间存在着主观上的矛盾,张环作为夹在其中的调解人,其作用不可估量,至少到现在为止张韬还没有透露出要搞共和制的意思,他也知道目前的国内没有共和制的土壤。所以张环是铁定会继承皇位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想到临行前自己父皇交代的事情,张环趁着姜田情绪稳定了一些赶紧问到:“这次估计会有很多童生考取秀才,但考中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先生打算如何利用这些新晋的秀才们?”

说道这事姜田就知道是张韬要问的,倒是也没什么可隐瞒的:“将来秀才、举人之类的称呼最多只是个学历证明,科举会逐渐变成公务员考试,但是你父皇和我打算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这些秀才就算考不中公务员也没事,家境贫寒没有生计的,就给我去学校里当个小学教师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