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大国实业 > 第2216章 一生都在学习

大国实业 第2216章 一生都在学习

作者:文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5:08: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慎行一大早就起来跟李文勇去车间了。

他在档案里看到以前的车间和现在车间的区别。

想想生产水泥要把各种料加热,磨成粉,然后搅拌均匀。

这种地方肯定是烟尘漫天。

怎么可能做到零排放,无烟尘?

别说是水泥本身的灰尘,就算是加热燃烧产生的废气都不可能没有烟。

他小时候其实常溜进来玩,那时候也就外面看着好,里面还是很多灰尘的。

工人带着防尘面具。

结果这次他进了车间,发现还真的没有什么灰尘。

因为用的都是封闭的一体化流水线。

出气全部要进行出尘废气处理。

连打包成品和加煤炭到炉子里都是自动的。

只有监控全厂生产流程的中控平台需要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值守。

最辛苦的就是厂区绿化清洁和食堂的工人了。

据说这两项活,都是可以用机器替代。

可是李文军和李文勇的原则是,不能抛下没有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所以要尽量保存一些体力活。

李慎行全程都在心里感叹:卧槽,卧槽。想不到,想不到。

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我完全不认识的样子。

李文勇有些得意:“这些年我们投入了很多资金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效果。”

李慎行说:“我不理解。其实清洁生产不能直接提高产能。创造效益吧。”

如果能提高利润,那肯定每个厂都会搞了,压根不用国家提倡。

好比回收的粉尘又不能直接拿来当水泥用,就算能也值不了几个钱。

更别说废气治理了。

李文勇:“是。处理三废,不产生直接效益,反而要投入很多资金和人力物力。”

李慎行:“所以,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呢。”

做生意的原则,不是投入越少,产出越多越好吗?

李文勇:“你叔叔要求‘文军新城’里每个企业必须满足三废处理要求。哪怕我是他哥,也一样严格。我以前也不能理解,甚至觉得他在故意找茬。但是相比去外面买地租地建厂房,还是这里更划算,所以我只能被迫遵守规定。当时我是很怨恨他的。”

“后来我去参加行业研讨会。发现那些不肯投入资金搞清洁生产的企业永远做不大。因为员工职业病太多。企业家花太多时间在劳资纠纷上。花时间不说,一个赔几十万都治不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名声都会变得很差。一个名声差的企业,是很难走远的。我那时候才意识到清洁生产其实是个双赢的事情。”

李慎行微微点头。

李文勇:“其实回想一下。哪怕是我们在井下的时候,工人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完善的保护措施,更好的工作环境。工人状态好,产出才会更多。而且清洁生产跟自动化一体化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我当年把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后来搞自动化的时候,就比别人要方便很多。因为很多生产环节已经封闭起来了。很多环保设施都是现成的,只要技术升级就行。”

李慎行:“说的也是。”

李文勇说:“所以,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图省事,赚快钱。要比别人多看一步,看远一点。”

李慎行:“爸,你太明智了。”

李文勇:“其实是你叔叔厉害。好多事情他都比所有人要先看到。”

李慎行:“他是好厉害。我觉得他是神。”

李文勇心里又忍不住泛酸。

李慎行说:“我爸也很厉害。能从零做出这么大的厂子来。要是我,想都不敢想。”

李文勇笑了:“其实只要想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你叔就一直在学新东西,扩展新的领域。”

-----

董庆军做了一款载货滑板,把机器狗固定在滑板上,可以悄悄从船上到岸上。

把机器狗释放到岸上后,如果有需要,滑板变成潜水器沉到水面下隐藏。

等机器狗完成任务回来,滑板再把浮出水面把机器狗运回母船。

这比用无人机运送要更灵活,快捷。

适合于少量机器狗作战。如果需要秘密行动,滑板和机器狗都可以隐形。

这个其实就是无人潜水设备的缩小版。

不能说完全没用,只能说更轻便而已。

李文军一向不打击员工的创造性,只鼓励:“挺好的,加油。”

研发呗,谁能研发得过你?

董庆军问李文军:“李董,还有没有别的方向。”

其实他挺恐慌的,现在真正顶尖技术,比如AI,各种软件,电池,新材料,柔性屏幕,透明电子设备。

他都插不上手。

有一种自己就要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感觉。

李文军明白他这种恐慌。

现在正是技术变革的年代,网络和机器人的应用,不亚于蒸汽机出现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越往后迭代的速度越快。

而且具有高等学历的人越来越多。

让人觉得自己稍微停顿一下就会被“后浪”淹没。

这也是他肯放李谨言和李漱玉出去的原因之一。

出去见见更广阔的天空,思想才能不受禁锢。

以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的能力也更高。

其实他也在经历这个瓶颈期,不用几年,他之前储备的知识就会用完。

他要想不被人超越,就要加快研发进程。

其实他想搞可控核聚变,可是上面对这个的民用不松口,他就搞不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电动的交通工具续航性始终不如生物燃料车,生物燃料车的噪音,速度极限,需氧型和便捷性却始终是硬伤。

可控核聚变就可以弥补这两种动能的缺点,有更大的储能能力又能更安静的运行,还能在缺氧的条件下运行。

李文军说:“你想想自行车厂的产品怎么跟我们的便携智能设备,电池,材料技术结合起来。”

董庆军:“那不就是电动车吗。”

李文军摇头:“不不不,有些人就喜欢骑行的快乐。而且电动车始终是要充电的。我说的自行车是不用充电的。要在这中间进行微妙的平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