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民国北平漂流记 > 第九十五章 新的道路

民国北平漂流记 第九十五章 新的道路

作者:喜欢乐天的风箱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17:48: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秋风已染京都。小宝一身墨绿呢子军装立在护城营辕门前,铜质肩章在秋阳下泛着冷光,将少年人剑眉星目的轮廓衬得愈发英挺。

“侗贝勒府小少爷,步预一科全校第一。提前毕业入防城营任制图士官。”贝勒府前报喜之声刚落,老贝勒匆匆赶来赏了百两银票。

保定讲武堂的烫金录取通知书翩然落进贝勒府。雕花窗棂筛下细碎晨光,正映着祖宗画像前擦拭供桌的老贝勒。红木案头摆满了祭品,老贝勒含着泪花独自喃喃自语:

“祖宗显灵啊!我家出了武状元!我儿中了武状元!这下我总算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了!”

十六岁的侗家宝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大帅亲自点名选入城防军实习。那年全校仅有七名学生获得免试直升的殊荣,小宝便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同样年方十六的白家少爷白连旗在京城风头无两。他豪掷两千大洋,购得一只宁津名种蟋蟀,这只号称“百战王”的虫儿在京城斗蟋场上所向披靡,连战连捷,一时传为佳话。

贝勒爷将田产铺面细细分割,亲手将属于小宝的那份契书交到他手中。望着儿子一身笔挺军装,贝勒爷恍惚间似见先祖铁马金戈的英姿。

“侗吾德?”贝勒爷瞥见军官证上的新名字,眉头微蹙,“你改了表字?”

“陆先生说,吾德当列八宜。要我戒了提笼架鸟的旧习,学在军校操场摸爬滚打。嘱我效法其克己勤勉之风。儿深以为然,故更此名。”

“好!好!”贝勒爷连道三声,手掌重重拍在儿子肩头,“好男儿正该如此!他日你若能建功立业,为父九泉之下,也好挺直腰杆见列祖列宗了。”

话音未落,眼角已泛起泪光,身侧三位姑爷,眼睛直勾勾看着案桌上地契房票,无人在意这父子情深的画面。

梁锦儿见自己孩儿长成早已泣不成声。独自前往白云观祭拜,传闻此地有神猴,屡屡显灵只渡有缘人。如今事事随了她心愿,激动不已。大肆操办祭奠祈福,为儿子造势。

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这些时日,琉璃厂一片萧条。明德学院历经数月探索,终以翻砂铸造之法制成黄铜机身,辅以手工精磨零件,成功试制数台民用拟形机床。这些机床已能高效加工家具、护栏等民用产品,校办工厂应运而生,所得收益已能部分支撑学院日常开支。

铸造车间里,缝纫机外壳正冒着腾腾热气从砂模中取出;装配线上,工人们正将采购的零件装配。一台台缝纫机销往邻近各城镇。物美价廉,是小制衣作坊的首选。

机修班更是门庭若市,成为京城私家车主竞相光顾的维修点。

关教授时常驻足车间,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常说:“学问之道,贵在经世致用。”如今眼见所学化为民生之利,正是他最乐见的景象。

更令人惊喜的是,各地军警闻讯而来,将损坏的枪械送至学院维修。车间里,机床轰鸣声与枪械拆解声此起彼伏。

学生们在实战中锤炼技艺,学院的实习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座新兴的学府,正沿着“工学并举”的道路稳步前行。

与此同时,陆嘉衍正悄然推行着他的土地计划。他以极低价格陆续收购旗人抛售的田产,引进新式拖拉机进行机械化耕作。

那些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的农民,被他悉数收留安置——青壮男丁学习驾驶农机,妇女们则被组织起来种植时令蔬菜,孩童统一开展扫盲。

每当晨光熹微,拖拉机的轰鸣声便划破田野的寂静。陆嘉衍常立于田埂之上,望着整齐的垄沟向远方延伸,心中盘算着这民生计划。

他知道,唯有让百姓、地主真正从土地中获得实惠,这套模式才能星火燎原。果不其然,眼见收成日增,周边乡绅富户已开始暗中打探,盘算着效仿之策。

这正是陆嘉衍所乐见的——不靠说教,而以实实在在的收益引人向善。农业才是华夏立国之本,大兴农业,再办实业。步子稳一些,才有长远之路可走。

陆嘉衍最欣慰之事,莫过于得了第一个孩子。那男孩出生时六斤六两,哭声洪亮,取名陆寒禹,表字“云旗”,取自《楚辞》载云旗之委蛇,寄托着父亲对儿子鹏程万里的期许。

眼下只待思媛做完月子,便能携幼子归家,想到不久后便能享受天伦之乐,陆嘉衍连处理公务时都带着几分笑意。

陆嘉衍自知一介寒儒困于这浊世,恰似秋蝉悬于危枝,连残喘的光景都要看造化。能依仗的不过是笔端游丝。他如今能巴结的,也只是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别的暂且不提,就说吕营长的儿子,自从得到保举之后,立马就变回了从前那副打官腔的模样。

给他送红包,事儿就麻溜地办;要是没红包,那就得“斟酌斟酌”了。

如此**裸地展现出人性的贪婪,陆嘉衍倒也不觉得厌恶,反而生出几分别样的喜欢。毕竟在他看来,愿意拿钱办事的,虽说称不上什么天大的好人,却也至少来得实在,让人心里有数。

时至今日,朝廷根基未动,复辟之事未有发生,陆嘉衍对此已是心满意足。华夏积弱已久,若能省下军阀混战的银钱,让各方势力暂且休兵养锐,总好过无谓的内耗厮杀。

这些时日,陆嘉衍奔走于各地军阀之间,竭力推广美制军械。他行事圆滑,言辞恳切,将花旗商行代理人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维森先生对此极为满意——花旗国眼下置身事外,只管做好生意。短短半年间,六百万大洋的设备订单,让这位洋商喜不自胜,直呼“华夏市场果然潜力无穷”。

在二公子的鼎力举荐下,陆嘉衍顺利取得了巩县兵工厂采购的代理权。然而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与东瀛方面周旋——根据既定的条约,军工生产必须与东瀛进行合作。

谈判桌上,东瀛代表态度强硬,坚持要掌控关键技术,并以“技术支援”为由,要求派遣大量顾问进驻。

陆嘉衍深知此事干系重大,既要履行条约义务,又不能让东瀛人借此渗透军工命脉。他指尖轻叩桌面,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对策。

“我等必定按照贵国要求办事,”陆嘉衍缓缓开口,“但生产调度与核心技术,必须由我方参与。公使既然倡导携手并进,这一点应该能做到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