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四合院:开局四九,军工天才 > 第133章 电子管生产线

\"这种电子管看似简单,但内部结构精密复杂,\"他指着玻璃管内部的金属构件,

\"最关键的是阴极、栅极和阳极三部分。阴极加热后会释放电子,栅极控制电子流量,阳极收集电子形成电流……\"

赵部长瞪大了眼睛,努力跟上李明远的讲解节奏,但听着听着,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渐渐地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开了。

当李明远谈到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轨迹和各种参数时,赵部长已经完全懵了,脸上的表情从困惑变成了彻底的震惊。

\"……所以通过控制栅极电压,我们就能放大微弱信号上千倍,这是电子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李明远总结道。

赵部长抓了抓头,仿佛那里装的不是脑子而是一锅粥:

\"明远,等等……这些东西我完全听不懂。你说这个小玻璃管能放大信号上千倍?你在跟我开玩笑吧?\"

李明远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实验台前,接通了一台装置。

\"这是我们进口的标准电子管,\"他指着一个体积明显更大的玻璃管,\"而这是我刚做出来的样品。\"

他将两个电子管分别接入测试设备,调整了几个旋钮,一系列数据立刻显示在仪表上。

\"看,我做的这个体积只有进口的一半,但功耗却低了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经过加速寿命测试,理论寿命是进口产品的两倍以上。\"

赵部长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眼球仿佛要从眼眶里蹦出来。

几乎是蹦到了测试台前,鼻子都快贴到仪表上了:\"这……这……这不可能!\"

他像个第一次见到电灯的孩子一样,瞪着那两个电子管,来回比对着。

进口的电子管确实笨重许多,而李明远做的那个小巧精致,在测试设备上发出稳定的蓝光。

\"我的老天爷啊!\"赵部长拍着大腿喊了起来,声音大得把门外路过的秘书吓了一跳,

\"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连仿制进口的都勉勉强强,你居然做出了比进口的还要好的东西?\"

李明远淡定地解释:\"关键在于材料纯度和制造工艺。我改进了真空处理方法,优化了电极结构和位置精度,还有……\"

\"打住打住!\"赵部长挥手打断,\"别再跟我说这些专业术语了,我听不懂。就告诉我,我们能不能马上批量生产这个小东西?\"

\"当然可以,只要材料到位,一周内就能建立小规模生产线。\"李明远自信地说。

\"一周?\"赵部长再次瞪大眼睛,\"不,太慢了!我马上打电话,今天,就今天晚上,把你需要的所有材料都调来!多少人力物力你尽管说,保证全力支持!\"

还没等李明远回答,赵部长已经冲出了实验室,奔向电话室。

李明远摇摇头,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

当晚,李明远的实验室灯火通明。

赵部长以军事紧急任务的名义,从全京城各地调来了一批最优质的原材料和设备。

而李明远则通宵达旦,详细设计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天傍晚,在李明远的指导下,厂里抽调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已经组装好了第一条电子管生产线。

虽然简陋,但每个环节都按照李明远的要求严格执行。

\"启动玻璃熔炉!\"李明远下令。

熔炉点燃,温度迅速上升到1500度,玻璃开始变得通红,如同岩浆一般流动。

经过精确的吹制和塑形,一个个玻璃外壳在工人熟练的手中成型。

另一边,金属工序组的工人们正在加工电极。

李明远亲自指导他们如何将金属丝精确弯曲成特定形状,如何控制电极之间的间距。

\"记住,间距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否则电子管的性能会大打折扣。\"李明远一遍又一遍地强调。

拼装、抽真空、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在李明远的亲自监督下进行。

当第一批电子管进入最后的测试环节时,整个车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测试台。

测试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声,一排电子管逐一点亮,发出稳定的蓝光。

\"成功了!\"一名年轻技师忍不住欢呼起来。

就在这时,赵部长推门而入。

他刚从一个紧急会议赶回来,听说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行,连夜赶来查看。

当他看到测试台上排列整齐、全部点亮的电子管时,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一动不动,仿佛被施了定身法。

\"这……这是我们自己的?\"赵部长的声音有些发抖,\"全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李明远走到他身边,轻声解释:\"是的,这是第一批样品,共50只,已经全部通过了基本测试。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能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小批量是多少?\"赵部长还沉浸在震惊中。

\"每天100只,一周内可以达到日产1000只的水平。\"李明远答道。

赵部长的下巴几乎要掉到地上:\"一天一千只?!这岂不是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为进口电子管发愁了!\"

他激动地抓住李明远的肩膀:\"明远,你再次创造了奇迹!我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这个好消息!\"

李明远微笑着点点头,但内心却在思考下一步计划。

电子管只是基础,真正的技术革命在于晶体管——那个将在未来彻底改变电子工业面貌的小东西。

但他知道,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

……

消息传得很快,仅仅两天后,科学院的代表团就匆匆赶来参观这条电子管生产线。

代表团由五名资深专家组成,其中领头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已有七十多岁高龄。

\"听说你们实现了电子管的自主生产?\"老院士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语气中充满了怀疑,\"还说性能超过了进口产品?\"

李明远没有多言,只是做了个\"请看\"的手势,指向正在运行的生产线。

代表团成员们慢慢走近,观察着每一个环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