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退亲发家科举路,六元及第娶公主 > 第182章 宁背一世之骂名

张教谕上来就直接抛出了题目,这让玉泉六子有种做题的错觉。

六人齐齐动笔,将题目写了下来。

而其余学子深思过后,已然争论起来。

讲堂内加上轩廊外,总计六、七十名学生,立时分成了两派:

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双方辩驳到激动之处,纷纷站起身来,唾沫横飞,指尖相向,什么风度气度都不要了,一心只想压倒对面。

苏润六人没有轻易站队,反而默契的观察起来,认真听两边的论调。

论点总结归拢起来,只有两个:

主和派以孔楼、萧均为首,认为开战祸国伤民;

为此,孔楼还拿出了岁入(朝廷一年的收入)数据作为支撑。

主战派以周年为首,认为和亲有损国威。

周年主张一口气将敌国打垮打服。

他同样拿出了这些年边境驻守大军的军用支出和牺牲的士卒数据。

倒是一直以笑脸示人的向波,极力主张开战,面色肃然,让苏润有些另眼相看。

六人听了个大概后,也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了辩论中。

不知是不是上次对战恶民留下了好战的后遗症,六人竟然不约而同主战。

苏润最先反驳了一名学子‘以和为贵,休养生息’的论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唐乱之后,五代十国,至今战乱百年,民不聊生。”

“我大炎先后三位帝王励精图治,不说国富民强,也算是颇有积累。”

“休养生息百年,我们以和为贵,关外蛮夷却变本加厉!”

“大争之世,不战不打就是死路一条!”

“此时不开战,更待何时?”

对面学子很快反驳回来:

“谬论!”

“今我大炎国家安定,欣欣向荣,边境区区小战,何必大动干戈?”

“唐代陆贽有言:黩武穷兵之长乱,如急征重敛之剿财。”

“开战说的轻巧,但却要耗尽国库积累,加剧百姓负担,只为些许蛮夷,如何值得?”

周年正要开口,却见苏润不甘示弱道:

“错!”

“和平只在大军攻伐之境,倘若我大炎已经一统江山,如今边境何来战事?”

“宁背一世之骂名,也要创立万世之太平。”

“唯剑指的方向,才是百姓能生存下去的家乡。”

“一时之损与百代之丰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众人本来是在争论与大蕃一战应不应该打。

但苏润这话一出,直接升华到了统一天下,天下太平的宏愿上。

周年当即叫好。

对面也有不少学子倒戈到了苏润这头。

见势不对,孔楼提出了‘先礼后兵,徐徐图之’的论点。

萧均也主张要先以外交手段维持太平,趁机富国强兵,待时机成熟,方可统一天下。

墙头草,随风倒。

不少草又被风刮了回去。

苏润完全不在乎杂草,张嘴就反击:

“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苏洵的六国论,苏润只记得这三句,再多也没了。

故抛出这论点后,苏润就开始理论结合实际,用六国灭亡的教训,推翻孔楼的新论点。

苏润有梁玉、徐鼎帮着补充。

向波和周年更是能拿出大炎实际国情做佐证,给苏润的论点增加了可信度。

司彦盯着苏润。

一旦发现苏润有说跑偏的迹象,就及时提醒,快速修正圆场。

而叶卓然则是整理对面的论点交给张世。

张世从中抓到破绽,再提供给苏润。

相比于孔楼和萧均带着的一盘散沙,连忙都帮不上,话说不到两句就被击溃,主战派可谓是所向披靡。

争论很快落下帷幕。

无需七日,与孔楼的第一战,苏润就大获全胜!

张教谕看着意气风发的学子们,沉声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虽然是夸赞,但张教谕这语气太生硬,倒是让人听不出一点高兴地意味来。

张教谕看着苏润几人,硬邦邦的问:

“你们几个叫什么名字?”

本来以为又是周年、向波与孔楼、萧均的争论。

没想到,今日居然有意外之喜。

尤其那个带头的小子,锋芒毕露啊!

苏润等人报上名字,张教谕意味深长:

“原来是你们六个!怪不得……”

有了结论,张教谕提前放课。

不少学子趁机过来攀谈。

孔楼虽然败了,但依旧昂着脑袋,自以为很有气势地撂话:

“你等着!我下次一定给你点厉害瞧瞧!”

周年如同雕塑一般,站在苏润身前,看了他半晌:“你很好。”

向波得胜归来,摇着扇子黏上了苏润:

“正巧本公子稍后无事,就陪你去上六艺吧!”

“这可是你的荣幸!”

府学除了经史子集外,君子六艺也要修习。

不过苏润没工夫在意这个。

他从方才的辩论中,得到了新的灵感。

院试以前,秀才以下,靠着题海战术还能拔得头筹。

但从秀才以后,看的就不再是数量,而是深度。

这时候,光堆积数量,作用就要小很多了。

他方才虽然说的慷慨激昂,但不够切合实际,全靠周年和向波补充。

这也是他们的短板。

向波来的正好,苏润趁机向向波请教。

原本,向波还想拿乔,不料萧均先一步给出了回答:

“缃帙楼藏有大炎各地的逸闻书册,可供借阅。”

“至于岁入、军事等消息……”

萧均上前一步,低声提醒:

“子渊,你大哥身为青阳农官,为你弄到些《大炎杂报》应该很容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