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09:不贷款你们真以为我没钱? > 第122章 无人农场的绿色革命

王安站在养老社区规划图前,指尖轻轻划过周边区域的空白处,眼中闪烁着创意的光芒。

“这一片空地,距离养老社区只有两公里,视野开阔,土壤肥沃,如果能流转过来…”

沈佳好奇地凑上前,“你又有什么点子了?”

“智慧农场!”王安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在养老社区旁边建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让老人们参与轻度农耕活动。”

“农耕活动?”沈佳疑惑地挑眉。

“想象一下,退休老人们穿着轻便的园艺服,在阳光下采摘自己种植的有机蔬果,不是很美好吗?”王安眼中闪烁着憧憬,“劳动能带来成就感,还能保持身体健康。”

沈佳眼睛一亮,“确实很有吸引力!但农业技术这块,我们是外行啊。”

就在这时,王安脑海中响起熟悉的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宿主有新想法,建议借款500万投入智慧农业研发,利息:三日内学习并掌握5种智能农业技术”】

王安毫不犹豫:“我接受!”

接下来的三天,王安几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各种农业科技专着、论文堆满了桌面,电脑屏幕上不停闪现着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的资料。

沈佳端着咖啡推门而入,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小型图书馆”,“你这是…”

王安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指着电脑屏幕兴奋地讲解:“看这个,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可以节水80%!还有这个垂直农业系统,能在有限空间内提高十倍产量!”

“我联系上江州农业大学的朱教授了,他是智能农业领域的权威,明天约好见面。”

次日,王安精神抖擞地来到江州农业大学。朱教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实验室门口等候。

“朱教授,久仰大名!”王安热情地握住老人的手。

朱教授上下打量着王安,眼中带着审视,“王总,坦白讲,一开始听说有房地产商想做智慧农业,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很多人只是看中农业补贴,根本不懂也不爱农业。”

王安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这几天的学习笔记和构想,“教授,请看这些…”

三小时后,朱教授眼中的审视变成了惊讶,继而是欣赏。

“年轻人,你的热情和学习能力让我刮目相看!这些想法,有些甚至我都没想到。”

朱教授拍了拍王安的肩膀,“明天,我带你去看看我的实验田,那里有些东西可能对你有帮助。”

然而,好事多磨。

徐浪得知王安进军农业领域的消息,阴沉着脸拨通了手下的电话,“给我查查这个朱教授的底细。”

第二天,一名“农业科技报”的“记者”出现在朱教授的办公室门口。

“朱教授,听说您要和安居地产合作?他们对农业一窍不通,恐怕只是想骗取补贴,甚至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朱教授冷笑一声,“年轻人,做记者要有职业道德。昨天王总和我交流了几个小时,对农业的理解和热情,比某些'专业人士'都强。”

“至于补贴和环境,他的规划里环保理念比我还强调!你回去告诉派你来的人,别白费心思了。”

“记者”尴尬地离开后,朱教授带王安来到郊外的实验田。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与众不同的农田:没有农民在劳作,却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一台无人机低空飞过,精准地对作物喷洒生物农药;地面上,一个小型机器人在田间穿行,采集土壤和作物数据;灌溉系统根据天气预报和土壤湿度,自动调整出水量。

“这就是未来农业的雏形。”朱教授自豪地挥手示意,“节水、节肥、高效、生态。”

王安的眼睛亮了起来,“教授,我有个想法,不仅要做智慧农业,还要将农业观光、养老休闲和健康食品整合起来,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老人们可以参与轻度劳作,体验农耕乐趣;游客可以观光学习;产出的有机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养老社区和市场,真正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链条。”

系统提示音响起:【“检测到高价值商业模式构想,如成功实施,将获得额外奖励”】

朱教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应用场景!王总,我决定全力支持你!”

然而,徐浪的阻挠并未停止。既然无法从朱教授这边下手,他转而收买了当地村委会的几名成员,试图阻挠土地流转审批。

“这个王安肯定会卷钱跑路,到时候土地荒废,我们老百姓怎么办?”村委会会议上,一名中年男子激动地拍着桌子。

消息传到王安耳中,他不慌不忙,笑着制定了应对之策。

次日,三辆大巴车停在村口,村民们好奇地聚集过来。

“各位乡亲们,今天我们邀请大家参观瓦窑村项目,看看我们安居地产是怎么做事的。”王安站在车前,热情洋溕地招呼着。

一整天的参观让村民们眼界大开。瓦窑村精致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居民们的满意口碑,都让他们对安居地产的印象彻底改观。

回程的路上,王安在车上站起来,面色诚恳:“各位乡亲,我想邀请你们参与一个'共富计划'。”

“土地流转后,不仅会支付租金,你们还可以选择用土地入股智慧农场项目,成为股东,分享收益。”

“而且,农场需要用工,优先聘用村里的劳动力。老人们可以做轻活,青壮年可以学习运用新技术。”

村民们热烈讨论起来,原本的疑虑一扫而空。

一周后,乡村振兴座谈会在村委会召开。王安和朱教授详细介绍了智慧农场规划,从技术应用到经济效益,从生态保护到村民参与。

最终,土地流转审批顺利通过,智慧农场项目正式启动。

央视农业频道的记者闻讯赶来,对这一创新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叮!恭喜宿主成功启动智慧农场项目,系统特别奖励:智能农业技术专利一项,未来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价值提升30%!”】

工程车开进了农田,测量仪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王安带着老年顾问团来到现场,向他们展示农场的规划图。

“这里将是智能温室区,全年可产出有机蔬菜;这边是果园区,适合轻度采摘活动;水产区配备智能监测系统,水质清澈见底…”

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我要报名!”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授举起手,“我年轻时在农村插队,对种地还是有点心得的。”

“我也要参加!”越来越多的老人响应。

王安看着眼前这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场连接城乡、联结代际的绿色革命。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农田上,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一位老人伸出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把黑土,深深地嗅了嗅。

“好土!”他笑着看向王安,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这片土地,会有好收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