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八十一章 大家实在太热情了!

胡为民得到吴祖湘的指点,回去后就开始准备材料。

第二天,可能是吴教授传了话,胡为民在家里整理材料的时候,朱盛昌登门了。

“朱编辑,好久不见,工作可还顺利?”

此时,胡为民有些尴尬,因为整理材料的原因,客厅里有些乱糟糟的。

好在朱盛昌不以为意,找了张没有摆放材料的椅子自己坐了上去。

“为民这是有意加入作协?”

朱盛昌扫了眼几乎摆满客厅的材料,好奇询问。

“是有这想法。”胡为民点点头,随后又自嘲道:“我当作家没多久,认识的作家朋友也不多,一直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太孤独了。直到我听吴祖湘教授说,还有作协这个组织,我当时就来了兴趣。了解过后,我觉得作协非常适合我……”

朱盛昌点点头,别看他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里还是非常羡慕的。

这个年代加入作协并不容易,条件一大堆不说,最好要有推荐人,还得是那些加入时间久的老人。

他也有这个想法,可惜还没达到标准。

但胡为民不同,就他现在的成绩,百分百入会,不会被卡,也不会被人刁难。

更何况,听他的意思,推荐人还是吴祖湘呢。

吴祖湘是谁,早早加入作协不说,还有一大堆头衔,说出去吓死个人。

还得是燕大人好啊,这关系,真让人羡慕。

朱盛昌一边听胡为民絮絮叨叨,一边随口附和几句。

等胡为民说(炫耀)完,他才说明来意,“为民,你发表在青年报的那部短篇写得非常棒,可惜的是《燕京青年报》是本地报纸,并不发行全国,实在是限制了小说的影响力。

不如交给我们《当代》,我们《当代》背靠人民文学出版社,牌子过硬,又是全国发行,可以将小说的影响力扩散至全国。同时,也可以借机让你的名字面向全国读者,你看怎么样?”

胡为民为难道:“能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当然好,毕竟和报纸比,文学杂志的影响力更强(有逼格)。但是吧,之前《十月》和《燕京文艺》也向我约过稿。”

“我之前不也找为民你约过稿?我们是编辑,你是作家,我们是有求于你的。既然是有求于作家,自然要展示诚意。这次《谋杀》引起的轰动那么大,他们可找过你?”

“还真没有。”

“这不就得了,他们诚意没我们《当代》足,同等条件下,你是愿意把稿子给他们,还是把稿子给更有诚意的编辑?”

“同等条件下,当然是谁更有诚意给谁。”胡为民肯定了他的说法,接着话音一转,道:“既然说到同等条件,那么朱编辑,你们《当代》愿意提供给我的稿酬标准是多少?”

朱盛昌嘴角一抽,面对胡为民这么直爽的性格多少有些不适应。

虽然话头是他挑起的,但他也没说得那么直白啊!

不过开诚布公也没什么不好,这样显得更坦诚。

朱盛昌想了想主编的交代,开口道:“稿酬方面我们可以给到最高,按照出版局发布的稿酬通知,今年开始,最高稿酬我们可以给到千字十块。”

“嗯?稿酬提高了?”胡为民大吃一惊,问道。

他知道今年稿酬要涨,但不知道具体时间。

本来还以为要到年中,没想到年初就涨。

朱盛昌道:“对,这是去年下发的通知,今年开始正式执行。”

胡为民突然眯起眼睛,他想到自己的《孩子王》和《黄飞鸿》两部中篇,这么看,两家杂志社也要按照最新规定,给他最高稿酬才对。

尤其是《孩子王》,下个月就要发表了,必须问清楚才行。

不问清楚不行,这里面的差距可是上百块呢。

不过,现在谈的是《谋杀》的合作。

胡为民道:“就按千字十块算吧。你要是同意,咱们今天就能签合同。”

“可以,那咱们可就说定了!”朱盛昌高兴道。

接着,胡为民跟着朱盛昌来到了朝内大街166号。

这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当代》编辑部所在地。

编辑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后楼,是一栋四层高的红砖楼。

《当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79年,创办人孟伟哉是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两家关系非常紧密,公用一处办公点也正常。

朱盛昌热情介绍道:“为民,这就是我们《当代》杂志社的办公地点,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带你转一转。”

和临街的老楼比,后院的这栋红砖楼建成还没多久。

胡为民估摸着,建这栋楼就是为了《当代》?

还真有这种可能,要不然,时间怎么这么凑巧。

不过也正常,《当代》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亲儿子,支持力度远不是《人民文学》杂志可比。

众所周知,后者的主管单位是作协。

一路上,胡为民可是听了不少介绍,其中就有杂志销量。

《当代》创刊号发行于1979年6月,印刷七万份一销而空。第二期,印了十一万份,仍旧供不应求。第三期印了十三万,每期递增,最高时达到五十五万。

眼下这个时间点,《当代》不过发行了三期杂志,却已经成为国内的一线文学杂志,在燕京地区也许比不过老牌杂志《燕京文艺》和《十月》,但在全国范围内,依旧有人把它和《收获》相提并论了。

创刊不到一年的杂志,能有这个销量自然离不开支持。

按照朱盛昌的说法,《当代》背后的出版社对其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首任主编秦昭阳是“百花时代”重要人物(曾主持《人民文学》改革),其复出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出版社抽调资深编辑卫君宜、孟韦哉等组成核心团队,这些人在文坛的人脉与政治经验为刊物规避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保障。

创刊号即刊登茅盾题词,首发作品大多来自和人文社交情颇深的作家。

作为“亲生子”,《当代》在送审流程、题材尺度上较地方刊物更具优势。比如触及改革矛盾的小说,能够通过出版社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获得放行,这背后是出版社政治资本的隐性支撑。

按照这个势头,《当代》几乎用不了一年时间便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量级文学杂志。

《当代》现在是季刊,才出了三期就已经显露出名刊的潜力了,但编辑部的压力依旧很大。

说句不夸张的话,人文社可是坐拥全国顶级发行网络,倾全社之力如果办不好一份刊物,岂不是辜负上下的期待?

可《当代》不可能永远都指望着人文社持续输血,过了这个关键期,它必须要有独立的造血能力。

所以,现阶段编辑部秉持着开放姿态,广纳全国优质来稿。

胡为民作为燕京本地作家,最近名声鹊起,肯定是被各方追逐的对象。

如果说之前,《当代》底气还不算很足的话,随着最近几期成绩单出炉,编辑部的心也越来越野。

他们渴望更高的知名度,最好能让全国读者一下子认识《当代》。

于是,胡为民的新作《谋杀》进入他们的视线。

这篇小说本身质量过硬,又有话题度,很容易炒起热度来。这点谁都没有怀疑过,毕竟这部小说首发是在报纸上,但造成的影响力,远超他们想象。

当时,他们真的很后悔没有早早认识胡为民,并且搞好关系。

要不然,这部小说在《当代》发表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好在,现在也不晚。

虽然《谋杀》已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但文学杂志的格调可不是报纸能比的。

拿下这篇小说只是《当代》发展计划的第一步,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同胡为民建立正式的关系。相比一部短篇小说,他们更看中能源源不断制造爆款小说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朱盛昌要比胡为民想象的热情。

“为民啊,来,跟我走。我告诉你,我们编辑部上下可是非常期待你能来这里和大家见个面。”

说话间,两人已经来到二楼。

和燕京文艺的办公楼差不多,南北都是办公室,中间是走廊,墙面是白灰刷的,墙边是用绿漆刷的。

朱盛昌推开一扇门,“这间就是我们的编辑部了。”

编辑部办公室朝南,沿窗靠墙摆放着数张办公桌,桌上地上堆满书稿和捆扎整齐的牛皮纸袋,每个纸袋都标注着作品名称。

朱盛昌高声道:“大家停一下,我把《甜蜜蜜》和《谋杀》的作者胡为民同志请来了!”

众人闻言,果然停下手中工作,纷纷围在胡为民身边和他聊了起来。

啧,这份待遇还真让胡为民有些受宠若惊呢。

不过,他对大家的热情还是很满意的。

通过一番交谈,编辑部众人对他的印象也非常好。

“没想到胡为民同志这么年轻!”

“我喜欢他写的《谋杀》,写得太好了,非常具有现实批判性!”

“我更喜欢《甜蜜蜜》,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读者反复回味的。”

“我更好奇为民同志的创造性思维,每次他都在尝试创新,这点殊为不易!”

好容易人群散开,胡为民又被带到主编办公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