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九十一章 影响力扩大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第九十一章 影响力扩大

作者:梁园筑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5 17:11:48 来源:小说旗

《燕京文艺》在国内是比较老牌的文学刊物,又因为创刊人是老舍,汪曾祺这样的文坛巨匠,创办时间比《收获》还早几年,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的名气一点都不小。

这几年国内文学因为大政策的影响,算是缓过劲儿来了,开始有点起色。不过之前那些条条框框绑得太死了,现在想甩开膀子干,也不太现实。

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想蹦跶开可真不容易。

因此,作为复刊最早的《燕京文艺》并没有迎着机遇大踏步发展,反而因为内部的保守,最近几年并没有刊载出多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他们只是亦步亦趋,什么作品比较火,就收哪种类型的作品。

编辑部上下深感忧虑,但优秀的作品不是说你想就有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终于让他们碰到了胡为民的《孩子王》。

在张德宁这个编辑看来,《孩子王》中展现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远超时下的伤痕文学。

《孩子王》和伤痕文学的相同之处在于,揭开了那个年代给人们造成的伤疤,将时代的悲剧用文字精准地呈现了出来。

但《孩子王》比这二者更优秀的地方是在于,没有沉湎于伤痕文学的控诉,而是用冷峻的笔调刻画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它的力量不在于催泪,而在于逼着读者直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并在疼痛中思考:如果我们无法成为谢园,至少不该让下一个“谢园”孤独地死去。

它没有一味地讴歌,也没有渲染苦难。

命运给予他无数打击,他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人为什么而活”。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使得小说在绝望中透出微光。

没有什么是比希望之光更让人动容的,可以说,《孩子王》是对伤痕文学的超越。

那么,《孩子王》能火吗?

这其实很容易,就凭其现在的销量,谁敢说它不火。

但《孩子王》有没有可能形成当初《伤痕》那般强大的影响力,推动一个题材,一个类型文学作品的诞生。

这才是张德宁,乃至编辑部上下所看中的。

知青文学。

当张德宁从胡为民口中得知其创造的小说类别时,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小说类别旺盛的生命力。

她认为,只要《孩子王》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不错的讨论度,便足以让知青小说的类别进入文坛视野中。

借着这股风潮,胡为民也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出去,成为闻名全国的大作家。

显然,她的想法是颇有道理的。

第三期《燕京文艺》发行一周时间,报纸上关于《孩子王》的讨论一日多过一日。甚至已经有其他杂志社的编辑跑过来向编辑们打听《孩子王》的创作内幕以及有关知青文学的具体信息。

如此,张德宁确信,《孩子王》要大火特火了!

这天,主编周艳茹刚上班,便接到发行所那边打来电话,说是《燕京文艺》第三期在燕京以外的地区也爆了。

铺开的十万册快卖空了,必须加印,要不然新华书店都要面临缺货的风险。

周艳茹一阵恍然,继燕京城后,购买《燕京文艺》的风潮终于蔓延到了全国吗?

旋即,她立刻联系上社长。

“社长,第三期又卖爆了,还得加印!”

“还加印?距离上次加印才过去多久?”

杂志社社长的语气带着几分讶异,“《孩子王》的影响力真就那么大?”

周艳茹面露喜色,点了点头。如今的销售情况,远胜她最初的期待。

“一部小说,真能改变一份杂志的命运啊!”社长有些感慨,随后又做出决定,“这样吧,再加印二十万册。看来,我们之前确实保守了。”

周艳茹喜形于色,《孩子王》是她力主推荐的,现在杂志销量因为这部小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她又怎能不开心。

“艳茹,你说再加印二十万册,会不会有风险?”

“其实咱们还是保守了,靠着胡为民,《孩子王》在燕京是有基本盘的。一开始十万册短短时间卖空就是明证,真正的考验其实是全国范围。

但现在一周过去,外围也卖爆了,已经证明了《孩子王》的优秀。接下来还有三周的杂志销售时间,《燕京文艺》这一期的销量增长个五六倍一点都不成问题。”

“好好好,只要月底统计时销量符合预期,我亲自为编辑部请功!”

“谢谢社长!”

周艳茹放下电话,满心欢喜。

有了这份功绩,她这个主编的帽子戴的更踏实了。

“主编!”

就在周艳茹畅想未来的时候,张德宁一脸喜色地推开办公室大门。

她手里挥舞着报纸,“主编,大新闻,大新闻啊!”

“别激动,慢慢说。”

“您看这篇评论!”

周艳茹接过报纸,是最新一期的《文艺报》,张德宁指着报纸的其中一个版块,“你看!”

【《孩子王》:一部扎根苦难却超越苦难的教育史诗】——冯先植。

“冯先植先生竟然评论了《孩子王》,还是正面评价?”看到那个人的名字,周艳茹是又惊又喜。

冯先植是《文艺报》主编,后来还兼任《中国作家》杂志的主编。同时,他还是着名的文艺评论家、作家、文艺活动家、评论家。

他所着的文学评论集非常出名,小说和散文作品在文学界当中也颇有影响力。

“看来《孩子王》确实要火了!”张德宁心情激动,脸色通红。

这个火和《甜蜜蜜》的火还不同,《甜蜜蜜》只是燕京地区大火,但《孩子王》可是有火遍全国的趋势啊!

“不要太乐观,口碑一夜之间反转的事咱们又不是没见过。”

周艳茹说得很保守,但她心里却同意张德宁的说法。

“今早到了很多读者来信,您猜都是从哪寄过来的?”张德宁问。

周艳茹眉头微皱,“读者来信……难道是外地的读者寄来的?”

这些天来读者来信不少,不过大多是燕京读者寄过来的。

不是燕京读者不重要,而是胡为民的基本盘就在燕京,他是自带书迷群体的。

所以,害怕被误导的编辑部选择等燕京以外的读者来信,再综合评判。

张德宁一脸喜色,“到了好多,一麻袋呢!”

一个星期时间,刊物两次加印、文坛大佬发表评论文章、读者反馈也开始陆续到来……

就周艳茹所知,不少小说在全国大火前,都是这么个路数。

“走,带我去看一看!”

两人离开办公室,看到编辑部的同事们正在整理读者来信。

周艳茹漫步其间,目光在信件中来回穿梭,这时,一封来自晋省小乡村的信引起了她的好奇。

她拆开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晋省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小县城下的乡村,恰巧,寄信的人也是一位乡村教师,她也曾是一位知青,下乡后一直担任教师职务,一干就是八年。

“编辑同志:

我是晋省山区的一名乡村教师,教书已有八年。今天读完《孩子王》,泪流满面,因为谢园的故事几乎就是我的生活。

我们这儿比小说里的小村稍好一些,至少校舍不漏雨,但同样穷得让人心酸。我的工资勉强够吃饭,但孩子们冬天还穿着单衣,有的连铅笔都买不起。我也像谢园一样,常拿自己的钱给他们买本子、买吃的,可杯水车薪,救不了所有人。

最让我难受的是小说里“狗被孩子吃掉”那段。去年,村里收成不好,有个学生偷了学校的粉笔去换红薯,被我发现后,他吓得直哭。我没骂他,只是心里发苦——粉笔是教具,可孩子饿啊。后来我每月从工资里挤出几块钱,买些粗粮分给家里最困难的学生。可这又能撑多久呢?

谢园病死在讲台上,我一点都不觉得夸张。我们这儿的老师,哪个不是一身病?去年公社卫生所召集附近几个乡的老师做体检,十个老师里六个有胃病,两个肺不好,还有一个查出肝肿大,可谁舍得花钱治?课还得上,孩子们不能没人管。

小说里说“现实给了他许多考验,却没有击败他那被磨砺的无比坚韧的心”,这话让我既感动又心酸。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哪有什么“坚韧”?不过是咬牙硬撑罢了。撑一天是一天,撑到哪天算哪天。

但我还是要说,《孩子王》写得好!它没把乡村教师捧成“圣人”,而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被看见。希望更多人读完这篇小说后,能明白——中国农村的教育,不能只靠谢园们的命去填。

——一名乡村教师”

看完信后,周艳茹眼眶都红了,她对张德宁说道:“《孩子王》,成了!”

《孩子王》在《燕京文艺》发表后的短时间内,便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也引起了部分文学界人士的关注。

《孩子王》不同于此前写知青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的小说,它描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虽然也有批判,但总的来说是偏向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

很多文学界资深人士和文学爱好者都敏锐地察觉到,一种有别于伤痕文学的体裁正在出现。

伴随着1980年《燕京文艺》第三期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卖,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了《孩子王》这篇小说,小说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加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