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183章 学术交流(二)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第183章 学术交流(二)

作者:玉米扒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1 01:26:20 来源:小说旗

首先上台的是崇阳书院的学子,他们抽到的“礼法”一题。

要求从礼制与法律的角度,探讨治国安邦的根本。

崇阳书院这次的代表是一位名叫王明远的学子,他身着学子服,神情庄重,站定后微微一拱手,便开始论述:

“礼法者,乃治国之根本。古人云:‘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制之重要性,在于规范人心,维系社会秩序;

而法律之重要性,在于惩恶扬善,维护公平正义。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譬如周代之礼乐制度,奠定了八百年之基业;

而秦代之法家思想,虽使国家强盛一时,却因过于严苛,终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

故治国之道,当以礼法并重,方能长治久安……”

王明远的论述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果然,崇阳书院人才不在少数,这一位学子的名声不显,可这其中的辩论却丝毫不逊在场的众人。

这一次出场,也让众人更加了解了崇阳书院的实力。

“谢老,你这书院果真人才济济,今年的好苗子,真是不少。”

高台之上的邱大人,眉目当中都是欣赏。

毕竟看着这群 ,如此鲜活的少年,站在台上,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那种蓬勃的青春气息,总是让人格外的怀念。

而此刻的台上,随着崇阳书院话音刚落,鸿儒书院的学子便站起身来,提出了质疑:

“王兄所言礼法之重要性,固然不谬,然治国安邦,非仅靠礼法可成。

若无强兵之策,何以抵御外敌?

若无农桑之利,何以养民安邦?

此乃‘兵政’与‘农桑’之重要性也。”

鸿儒书院的学子显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发挥。当然,鸿儒书院的学子攻击力真的是强到没边。

紧接着,致远书院的学子登台,他们抽到的“农桑”一题,要求从农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治国安邦的基础。

致远书院的代表是赵小磊,毕竟在场的众人当中。

虽然赵小磊,对农桑可能不是那么精通,但他的家境,却让他能够更清楚地明白底层百姓的生活。

更别提,关于农桑本就是他们未来要接触到的东西,可以说,在场的众人,了解都不会少。

在周围同窗的眼神鼓励之下,赵小磊迈步上前开口便道:

“农桑者,乃治国之基础。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农业之重要性,在于养民安邦;经济之重要性,在于富国强兵。

譬如汉初之休养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终成文景之治;

而唐代之均田制,亦使国家富强,开创了开元盛世。

然农桑虽重要,却需与礼法、兵政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赵小磊的论述同样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

可对于彼此身上的才华却不吝啬于夸赞。

所以当大家堂堂正正的站在会场之中,说着自己的理念,说着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本来以为,这一轮很快也会结束。

谁知道,台上的谢山长,就让他们三方书院的夫子抽签。

最后,竟然被鸿儒书院的夫子抽到了此次命题的最后一个命题,也就是教化。

现在的局面也就相当于,鸿儒书院的学子,需要1打2。

而他们手中也有两张王牌,可以说,有利有弊,但鸿儒书院的学子那是显得相当的亢奋。

虽然1打2打难了点,但他们手上的命题也更多了,之前无法反驳的东西,又能够有新的思路去辩驳。

只见鸿儒书院的代表是一位名叫陈文远的学子,他站起身来,朗声说道:

“赵兄,所言农桑之重要性,固然不谬,然治国安邦,非仅靠农桑可成。

若无教化之功,何以启民智、正民心?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化之重要性,在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譬如孔子之兴学,使儒家思想流传千古;

而宋代之书院教育,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贤才。此乃教化之功,不可不察也……”

三方学子你来我往,辩论激烈而不失风度。

台下的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之声。有人低声议论:

“这些学子果然了得,个个学问深厚,口才了得!”

也有人感慨:“今日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治国之道还能如此辩论!”

随着辩论的深入,会场内的气氛愈发热烈。

各书院的学子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问,更在辩论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而这么精彩的辩论赛结束之后,只见谢山长缓步走上台前,衣袂轻拂,神情肃穆而从容。

他目光如炬,扫视台下,声音虽不洪亮,却如黄钟大吕,直击人心。

他缓缓开口,字字珠玑:

“今日之辩,诸位学子各抒己见,言辞犀利,理据分明,实乃文道之盛事。

然吾观诸君之论,虽各有千秋,却难免囿于一隅。

须知,文道之博大,非一人一理可尽述。譬如百花齐放,各有其香;

百川归海,各有其源。诸君之论,亦当如是。”

他略作停顿,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继续说道:

“学问之道,非独尊己见,而在兼容并蓄。

诸君今日所辩,虽针锋相对,然其理皆可相通。

譬如日月星辰,虽各行其道,却共耀苍穹。

吾辈求学,当以包容之心,纳百家之言,方能见天地之广,悟大道之深。”

谢山长微微颔首,语气愈发庄重,耳底下的学子,也更加的心潮澎湃。

毕竟,他们的一番表现,就连山长都口出夸赞,众人的胸膛都不免挺直了几分。

而谢山长的教诲还未结束,众人也听得更加认真。

“故吾今日所言,非为评判胜负,而为提醒诸君:

文道之真谛,不在争高下,而在明是非;不在固守己见,而在广纳众长。

诸君若能以此为志,则学问之路,必能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言毕,谢山长负手而立,目光如炬,仿佛在等待学子们细细品味这番话中的深意。

台下众人无不肃然起敬,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拨云见日,受益匪浅。

就连张时安,都不得不心有所感,果然不愧是大儒,说出的话,真的仿佛像超越了这个世纪一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