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35章 锦鲤福女关我什么事35

先帝驾崩于北征的归途,丧仪还未结束,先皇后又薨逝了,底层官员和老百姓不知详情,但当日在场的诸人,都知道先皇后是在宗室的逼迫下,才气急攻心吐血而亡的。

因此都知晓当下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等到丧仪结束,才是真正的动荡之时。

迁都北平之后,武大牛也升了官,就把旁边的宅子也买下了,然后扩到了家里,改成了西跨院。

如今长安住在东跨院,武建安带着妻小住在西跨院里。

武建安的妻子,是他读书那个学院的教谕之女,兄长是武建安的舍友,也是中正平和之人,并不是掐尖要强的钻营之辈。

武建安成亲后,依旧是老老实实的读书,几经努力后,终于在当爹的那年考上了秀才,给崔万娘喜的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四处宣传。

当时长安也从博州来到了北平,看的好笑,就问:“娘,你激动是因为当奶奶了,还是因为有了个秀才儿子啊。”

崔万娘:“都有,也有你的缘故,你可是五品的女官了啊,多了不起啊!”

然后又抱着怀里刚满月的小孙女,宠溺道:“咱们小囡囡,以后也要做个了不起的人。”

长安心道,但愿我能走出一条坦途。

而如今,这坦途上的开拓者,早已不是踽踽独行了。

长安在东跨院的书房里写写画画,发财出去转悠了一圈,好久才回来。

发财:“咱们什么时候回博州呢?”

长安:“再等等吧,不着急。”

长安所说的不着急,那是因为她猜自己肯定要被调回宫中,博州的玻璃窑,那可是能生钱的,这样的钱袋子,哪怕是长安一手弄起来的,新帝也不会再让她把着了。

这么多年以来,博州官窑赚来的银钱,都是进了皇上私库的,偶尔剩下的利润,也是内监造和长安分了的。

内监造如何做的,长安不清楚,但她是从来没有给过东宫孝敬的,最多是在东宫和太子妃的生辰时,送上几分厚礼。

因为这些,朱长墉没少在东宫面前搬弄是非,但幸好东宫的脑子还是清楚的,没有想着跟自己爹抢金库。

但此一时彼一时,等东宫登基后,长安就会因为“不识时务”而被调离了,这种操作和帝王的品行无关,是人之常情,谁让长安不是人家的嫡系呢。

可要是让长安也给东宫送金山银山的,她可不愿意。

送给太子妃,当娘的至少还会留给朱长春。

送给东宫,哪怕到时候留给朱长墉一分钱,长安都会被气到。

而朱长墉之所以持之以恒的给长安找事,除了他生母的原因外,还有和朱长春叫板的意思。

朱长春也曾说过,“不必在意这跳梁小丑,他总是看二叔给父亲找事,以为自己也有这能耐,且看着吧,他早晚会有清醒的那日。”

可这样自视甚高,脑子有病的人,是看不清形势的,朱长墉以为东宫给的偏爱,是他同皇太孙争宠的底气,殊不知,东宫在重重压力下,对他就像是解闷的爱宠一样,是来自高压下的消遣。

长安:“殿下能稳得住就好,我这里不用担心,长墉公子的手还伸不到博州。”

朱长春:“你家人的身边也放心,无论是二叔,还是长墉,都不会有伤害到他们的机会。”

当时的谈话犹在耳边,今时的状况也不意外。

先帝同徐皇后被葬于长陵后,东宫登基,定下年号“洪熙”,封太子妃张氏为皇后,立皇太孙朱长春为太子。

东宫曾监国十几年,对朝廷政事的处理烂熟于心,且也对朝政弊端了如指掌,即使为了稳住朝局而匆忙登基,他也在最短的时间里下了诸多命令。

废除了数次北征中摊派的苛捐杂税,恢复生息,且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并在宫内开设学堂书院,请诸多大家进宫授课。

与此同时,还下令赦免了建章时期的许多旧臣,允其从流放之地归乡,又执行宽刑平狱的政策,废除连坐酷刑。

在此之外,还取消了诸多烧钱的国策,比如叫停了郑大人的下西洋之行,即使朝中有诸多反对之声,郑大人依旧被安排了新的事务。

赦免旧臣,邀买人心,填补朝堂人才,改制内阁,这些都暂时同长安无关。

与她有关系的,是她被调回内宫,履行正五品的尚功局尚功职责,而接管青州府博州官窑的另有他人,是东宫潜邸时的内侍全满。

长安很爽快的交出了博州官窑的印信,又同继任者全满事无巨细的交接完毕,并亲自将其送到博州上任,勉励官窑众人,一切都听全满大人的安排,但是却不能误了先帝在时就定好的烧制任务,否则就是大不敬的死罪了。

交代完这些事情,长安又和陈仲昭几人见了面,嘱咐其照常烧制小瓷器,但暂时不用售卖,先攒攒货。

这一去一回的,等长安再回到北平时,已是新帝登基的第四个月了。

长安回去后,就按部就班的去尚功局上任了,负责宫内金银珠宝和衣服材料的采买。

而博州窑口,因为长安早在先帝最后一次出征前,就上折子询问了后续的赏赐等事项,所以早早就制定了每个月的烧制数量和次序,这份工作计划也是先帝过目批准了的。

因此新上任的全满,只能每日看着窑工们劳作,但凡他去插手,就会被全德以僭越先帝为由给推回去。

而至于玻璃烧制的方子,只要全满开口打探,全德就会要求其先去请示内监造,否则他是不敢同其一起私窥秘方的。

可请示的折子到了内监造后,就会被暂时压下,问就是新帝继位后,诸事繁多,一切先照旧烧制。

全满恨恨道:“先让你们猖狂这几日,等皇爷处理好前朝事,咱家就去告你们的状。”

长安知道这话后,也无不盼着前朝能早日事定,实在是如今想做些什么,都太过掣肘了。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新帝的政策倾向以和善为主导,表现出了宽容与仁爱的特质。

太祖晚期的朝堂大清洗,建章帝在位那几年的动荡,以及先帝登基后的数次北征,朝臣们不说是提心吊胆的来上朝,也总是战战兢兢的,生怕出了什么纰漏。

可如今见新帝如此仁善,面上不显,其实心里都是庆幸的,可高兴了还没多久,即位刚十个月的新帝,就猝然驾崩了。

这个在监国期间,就能做到朝无废事,并在即位后又以“朝无阙政,民无失所”为治国理念,多行仁政的帝王,终究是留下了诸多未竟之事,溘然长逝。

给先帝守孝的白布还没摘下,这又死了一个皇帝,对朝臣们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这时大家都在庆幸,庆幸太子已定,且还是早早就接受了正统教育的,不会造成权力真空期的乱象。

不作乱是不可能的,朱长春匆匆登基之后,先帝时期被送去就藩的汉王,就多有狂悖大逆之言传来。

而被先帝封为定王的朱长墉,也曾在先帝的灵堂上大放厥词,直指先帝之死有异。

朱长春是匆忙即位不假,但他对脑生反骨的二叔和庶弟,一直心怀戒备,几日之间就做好了亲征平叛的准备,不至于事到跟前再应对。

但是在和长安谈及此事的时候,还是免不了有些怅惘。

朱长春:“自从皇爷爷靖难后,就再也不愿看到同室操戈的祸事了,否则后世之人,当如何看待我们这一家呢。”

长安:懂了,类似于“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记载”。

毕竟这一次,朱长春面对的不只是叔叔,还有弟弟,哪怕是庶弟,那也是一个爹。

虽说在后世的评判里,帝王的加分项不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帝王的减分项也不是杀兄囚父,而是文成武德,天下大治。

但站在当下,还是没有哪个帝王愿意背负这样的名声,大家都追求做个道德上没瑕疵的明君。

长安:“那就让汉王出面检举,圣上再行赦免好了。”

朱长春:“二叔都快魔障了,好不容易有朱长墉这个马前卒,怎么可能检举他呢。”

长安:“汉王那个人,无非就是觉得自己有治世之能,那就让他去治一治呗。”

朱长春看着长安,后者微微笑道:“陛下可以效仿周天子分封诸侯,也可遣汉使。”

周天子给各个诸侯分封的时候,可不是说先把地盘打下来,然后铺好路盖好房子,你吃饱喝足了就直接带着家人过去享福吧。

而是在大家打下天下后,他先把最好的中原一带占了,再在地图四面八方的未知地带画个圈,告诉对方这地方不错,分封给你了,你带着人去探索吧,打下来了你就是诸侯,但一定要记得给我朝贡。

那时候都能分封到哪里呢,能圈到离中原十万八千里的燕国一带,后来燕国中间空缺了九代人的历史,足足有两百余年未和中原有过联络,未尝不是一直在探索的缘故。

汉王如今只是口头叫嚣,一直在准备谋反的路上,但从未真的举起造反大旗。

朱长墉去鼓动他起兵,他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所以长安提了这样的建议,比起最后被烹死,还是出去闯闯吧。

朱长春思虑之后,赞成了长安的提议,“但愿他不是个蠢人。”

汉王当然不是蠢蛋,他只是坏,可他做坏事也是为了获利,是想谋夺神器,不是脑子进水了,非得跟大哥一家子作对,净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可朱长墉就不一样了,他属于是口口声声为了你好,却灵机一动,能置你于死地的蠢人。

因此在长安低调的赶往青州府乐安时,朱长春一如既往的厚赏安抚汉王,言说定是有人挑拨天家亲情。

汉王的封地也在青州府,且乐安与博州离得还不远,中间只隔了乐丘一县。

汉王前脚刚接到朱长春的厚赏,后脚就被长安摸到了书房,用长剑指着他的脖子,来了场亲切友好的会谈。

汉王听了长安的来意后,直接拒绝:“老子不去,这不就是流放啊,老子宁可造反死在宫里,也不会夹着尾巴跑出去。”

长安:“殿下,怎么能说是灰溜溜跑走的呢,明明是在定王行谋逆之事时,您大义灭亲,后自觉愧对祖宗,才奏请出海的,为的可是扬国威啊。”

汉王不为所动,还出言嘲讽:“少来这套,他朱长春想做周天子,我可不是傻子,有能耐他就杀了我。”

长安:“哦,你不怕死,那是你觉得活够本了,该享的福都享过了,那你的妻子儿女们呢,你的妻族,你的姻亲,你的部下们,也都活够了?”

汉王梗着脖子道;“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再说了,我也没有起兵......”

长安懒得多费口舌:“汉王殿下,你也是学过史书的,射向周天子的那箭,不在于有没有伤到周天子,而是那只箭之后,诸侯们就不再把周天子当作天下共主了。”

“同样的道理,你虽未起兵,但说过的逆言却如同那只利箭,你觉得哪怕收起了箭,就不会被秋后算账了吗?”

汉王:“所以,我就是朱长春用来杀鸡儆猴,震慑各路藩王的对吗?”

长安唔了一声:“这也是种荣幸。”

汉王知道,既然长安能只身前来,那青州府一定在朱长春的掌控之中,这个反他根本造不起来,没准大旗刚竖起来,平叛的大军就到了。

更不要提,他前来此地就藩也不过一年的时间,可相隔一县的地方,却有长安的瓷器厂。

哪怕他嘴硬说不怕死,可妻儿呢,跟着他的三千亲卫呢,总不能明知前方是绝路,还要带着这几千人一起去死吧。

他看着面前的长安,了然道:“怪不得你一直窝在这里烧瓷器,也难怪当初父皇宾天后,朱长春非要让大哥将我的封地改到这里。”

“你来这一趟,劝我用朱长墉的人头换条生路,待你回去后,应该也少不了封赏吧。”

长安靠在椅背上,不介意同他谈论这些:“嗯,大概率还是要回这里的,所以,要提前清除一切的不稳因素。”

汉王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又为何帮我?”

长安收起了长剑,挽了个剑花,削掉了梨花木桌子的一角:“朱长墉不止一次建议你杀了我,你又为何不做呢?”

汉王苦笑:“这等事情,你居然也知道了,看来我这书房还真是个筛子啊......”

长安:“出去吧,往东走有琉球岛屿,到时候,咱们还可以做生意,但是,朱长墉的人头必须留下。”

汉王狠狠地闭了闭眼:“放心,朱长墉会是我杀的,和你没关系,你还是日月可鉴的忠贞之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