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42章 锦鲤福女关我什么事42

青色的长安还未上任,她将要调去青州府的消息就在乐安县传开了。

讲真的,对于老百姓而言,皇位上坐着的是谁,他们真的不关心,知府是谁,他们也不在乎,可是谁能带着他们吃饱穿暖,他们是绝对会放在心上的。

这个放在心上,指的是赋税有没有降低,摊派有没有减少,而不是县令的性别,要让老百姓来说,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才是好官,是男是女不重要。

什么,女子不能当官?那都是朝廷的老爷们要考虑的事情,同他们这些在地里刨食的人,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听说长安升官了,乐安的百姓都很高兴,自发的缝了万民伞,在长安离开的那日,堵在了她前往益城的必经之路上。

长安不是圣人,看到万民伞自是很激动的,同前来送行的人们说了许多话后,才上马离去,走出去老远了,还能看到那些不曾离开的百姓们。

发财:“太感人了......”

长安被擢升为同知,乐安县的县令是原县丞吴岱山,而渔厂的负责人则是苍蓝,郭世佑和黄长白那几个读书人,已经在全力准备下场考试了。

长安身为同知,主管的就是盐粮防务水利等工作,她上任之初,就着手清理军籍,清查全府范围内士兵的情况,包括在役的和退伍的,以及战死之人。

青州府十六个县,博州,乐丘和寿安三县,都有长安和陈仲昭等人建的民窑,她的收益几乎都用来铺路修桥做善事了,这三个县的百姓私下一直供着长安的生祠,而乐安县就更不用说了,那简直就是长安的大本营。

长安掌控了这四个县,相当于架空了一半知府,可以说有了在青州府掰腕子的实力和底气。

她从布政使司那里调取了青州府的军籍黄册,将其与卫所的军伍问册进行比对,重点核查是否存在一户多逃和一田多占等现象。

说起来王朝到如今,朱长春虽是第五任帝王,但加起来也未过百年,这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贪污和吃空饷,以及军户溃逃和“垛集军”的问题。

因此当下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千户侵占农田,或者军户被强拉为漕夫,尤其是登州卫里,居然出现了书吏直接虚报兵员,冒领粮饷的现象。

对此长安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打法,先是追回被侵占的田地,又招募民壮,募兵补缺,并将追回的田地分给现役的军户们,还免了其三年的赋税,以激励逃兵归队,民壮入伍,迅速补齐了青州府的卫所兵力。

同时还制定了青州府军籍实征册,记录现役的军户,田亩和器械,一式三份保存好,而且还定下了每年由知府和巡按御史复核的惯例,防止再次**问题。

此外还要对负责军册的书吏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查账,可雇佣民间账房辅助审计,以防出现瞒上欺下的吃空饷现象。

一串的连招下来,长安迅速站稳了脚跟,并且在登州卫所出现小规模的哗变时,还亲带府兵将作乱之人斩杀。

等到青州左卫的将士闻讯赶来时,看到的就是青衣染血的长安,正在冷静的主持安抚工作,而在后续的折子里,也为这些无辜的将士求情,让他们免遭连累之罪。

有雷霆手段,也有仁爱之心,立了威也施了恩之后,长安就开始组织修路了。

也是历经几世后,长安才明白,以前觉得在古代造水泥有多发财,其实不然,古城墙是很厚实的,以乐安县为例,走过城门还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呢,更不要提边城的城墙和金陵北平这种了,骑着马都要走上一段距离呢。

这种城墙的抵御能力是很牢固的,哪怕是火炮轰炸,也不是一打就碎的,所以在没有钢筋的情况下,抹上水泥也只是增加了美观,而不是变得百毒不侵了。

因此长安一直没有鼓捣水泥,玻璃好歹还能卖钱,可水泥铺路是要用钱的。

所幸长安现在不用为钱发愁,第一段水泥路是在博州修好的,引起的轰动,连远在京城的朱长春都听说了,还写信问长安,什么时候给他家门口铺路。

长安表示要先排队,博州县衙有钱,所以铺的最早也最快,而道路通顺了后,县里的老百姓就更富了,其余的几县也都跟着铺水泥路,乐安是第二个用上了水泥路的县城。

水泥的方子一直在长安手里,不是没有官员上疏,想让朱长春暗示长安把方子交给朝廷。

对此朱长春的回应是,直接在大朝会上点出这几人,让他们出列,询问他们家是否有维持生计的营生,为何不献给朝廷呢。

长安对此什么表示也没有,反正没人敢当着她的面问,她就装作不知道。

水泥路再好,也还没修到北平,没有修到百官们的门口,所以长安装聋作哑不理人,那这些人也装聋作哑,就是不提给长安封赏的事情。

朱长春也不心急,因为他在等长安说的礼物。

当初允许宗室科举后,身在云南的郑王之子就率先站出来响应号召了。

朱长春还亲自写了家信,去鼓励这位不知道隔了多少房的堂弟,赞其心志高远,不坠先祖之名。

然后在发财看到郑王封地里的橡胶树都成熟了后,长安也打着关心旧友的名义,给郑王送去了一车书籍和历年考试真题,其中还有孔山长的批注。

前去送温暖的人,在受到郑王的亲切接见后,面对郑王的疑惑,解释道:“我们大人也曾在文华殿读书,还看到过王爷您的作业呢,如今送来这些,也只是同窗之谊罢了。”

郑王在就藩前,也是在宫里读过书的,但是那时候太小了,没读两年就出来了,这都过去几十年了别说是作业了,就连门窗都不一样了,毕竟郑王当初还是在金陵读书呢。

可郑王还是感动的跟什么似的,对素未谋面的这个同窗嘘寒问暖,同时也对当今感激涕零的,没办法,谁让来送温暖的是内侍呢。

就这样,长安和郑王搭上了线,并在无意中表示对橡胶树很好奇,然后郑王就派北上读书的儿子,带去了一船的橡胶树,美其名曰给同窗的见面礼。

郑王上了请安折子,啰里啰嗦了一大堆,夹带了几句这个见面礼的事儿,要表达就是一点,可不是藩王私交大臣啊,只是一些树苗,不值钱的。

值不值钱的,要看这东西怎么用了。

在郑王手里,这橡胶树就只是个物件。

可在长安手里,那就是她进京之路上的石头了。

长安用石头划开橡胶树干,露出了里面的粘液,“加把劲,争取早日给大马驹送辆马车。”

取了橡胶液,又是晒干,又是捶打定型的,再抹上桐油防止老化,包裹着橡胶带的木轮就制好了,再在车厢和车架之间垫上橡胶垫,用作弹簧减震。

长安坐上去后,和发财感慨:“终于不颠颠了,这要是再配上水泥路,那舒适度才简直了。”

这辆马车被送到北平,朱长春立刻坐上去绕着皇宫跑了一圈,然后大赞长安心思巧妙,并召来工部官员,让其观察马车后,想法子改良当下的火炮运输车,务必要抓紧时间。

工部的官员愁的满嘴泡,这车的轱辘是用了橡胶轮圈的,还混合了皮革和棕绳,制成了简易的减震层,原理看起来很简单,可关键是橡胶轮圈是咋弄的,原料配比又是什么啊。

这就跟上司指着一门大炮,告诉你赶紧多造几个成品出来,你就算知道用的是芒硝和硫磺,也要知道秘方配比吧。

可听听皇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是让他们务必抓紧改良火炮车,再结合朝堂的风声,就知道又要对外用兵了,这种情况下,谁敢耽误?

那就只好去求造马车的人了,一打听,居然又是青州府的同知,这水泥路还没过去呢,就又来了减震的马车,工部的官员只好去找了工部尚书,问这件事儿该怎么办。

水泥路可以等等,但火炮车真不敢延误。

工部尚书只好去求见朱长春,问是否能借调青州府同知一段时间。

朱长春模棱两可道:“青州府的事务也很重要。”

工部尚书也是入了内阁的,自诩还是能猜到几分当今心思的,于是就试探道:“是啊,要是借调的话,青州府的事务就无暇顾及了,再耽搁了防务就不好了。”

这老头觑着朱长春的神色,继续道:“不如直接将武大人调到工部吧,再另选贤能任青州府的同知,这样两相便宜,也不会耽误要紧事。”

朱长春露出了真心实意的笑容,“那就劳烦卿家上折子吧。”

工部尚书有些觉得自己上当了,但造火炮车和修水泥路的念头压过了一切,回去后就写了折子,同知已经是五品了,那求人家办事,必然是要给个高些的官职吧,于是就力荐青州府同知武长安升任工部右侍郎。

工部右侍郎,那可是正三品的官职,如今给了一个五品同知,且还是女子,一时间朝堂里跟油锅进了沸水一样炸开了,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朱长春想到了小时候,长安曾教过的吵架之法,即不管对方说什么,只要牢牢抓住他的痛处猛打就好。

于是,有官员以长安是女子为由,拒绝诏其入朝。

朱长春:“嗯,所以你有万民伞吗?”

有官员以长安未参加过科举,不是进士出身为由,拒绝与她同朝为官。

朱长春:“嗯,所以你有万民伞吗?”

有官员以长安六年内连跨数级,不符合官员的升迁调令为由,劝皇上先将其外放为官。

朱长春:“嗯,所以你也有万民伞吗?”

百官们:............

万民伞是什么便宜的东西吗?老百姓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送万民伞啊?我们没有,是我们不想要吗?是老百姓没送啊!

虽然这法子有些缺德,但效果很好,至少没有人再来朱长春面前叨叨了。

可杨弘济的耳朵就遭殃了,所有人都来找他,说辞也都差不多,就是你身为首辅,是百官之首啊,此刻就应该站出来劝谏皇上。

杨弘济:烦死了,知不知道我也没有万民伞啊!

可面对着来人,杨弘济还是耐心问道:“你们如此反对,究竟是因为简拔程序不合理,还是因为武大人是女子呢?”

简拔程序不合理,那还能说上一句为国为公,可要是因为女子的缘故,传出去就是嫉妒贤能了。

所以来人都说是因为升迁不合理,是皇上过于宠信了,会妨碍户部以后工作的。

杨弘济哦了一声,“既是如此,那老夫知道了,必会给诸位一个交代的。”

那些人听到这话后,高高兴兴的就离开了,只等着杨弘济带着内阁去宫门跪谏,劝皇上不要一意孤行,然后大臣们就取得这次君臣拉锯赛的胜利了。

可后续却让百官们都傻了眼,然后暗叹不愧是首辅,人家能坐上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是真的有两把刷子啊。

杨弘济没有去找朱长春,因为他知道从长安去乐安做县令之初,就阻挡不了这对君臣的脚步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这天下又不是他家的,就算有女子入朝为官,那也是骂皇上,跟他有何关系。

再者,他看着长安为官后的政绩,也属实值得他这次谋划。

杨弘济先以武大牛多年来忠君体国为由,将其从坐了八年的礼部五品清吏司次官的位置,简拔为了苑马寺的正四品少卿。

未出一个月的时间,又以武大牛分理马政事务上佳,将其提为从三品的苑马寺卿。

然后,武大牛就因劳累过度,坚持带病上岗而倒在了衙门,倒下之前还当众立誓,要在三个月内修完北平的水泥路,让老百姓都走上平坦大道,绝对不能辜负圣恩。

这个话就将打主意接任的人都吓了回去,实在是他们可没那本事,在三个月内修好全城的水泥路啊,工部里面的人还在天天掐架。

于是,长安就临危受命,接任了武大牛的从三品职位,替他完成未竟的心愿。

围观的百官们都傻了,一个个都看着杨弘济,这怎么跟说好的不一样呢,不是说要去劝谏皇上,不许女子上朝为官的么。

杨弘济:“你们当初说的是调任程序不合理,如今这是特殊情况,武大人也只是暂任苑马寺卿,你们要是有推荐之人,那就赶紧报上来。”

跟着叫嚷抵制长安入朝的人,有真心实意的老顽固,也有随大流喊两句拉倒的,看到内阁都和皇上一个鼻孔出气了,就歇了折腾的心思,反正他们抵制过了,个顶个的都是忠贞之士,只是皇上太武断,他们做臣子的也无奈啊。

长安:“我当然知道朝堂上的人会如何的抵制我,可那又如何?”

“朱长春的圣心,我有。”

“青州府的民心,我也有。”

“上下之心,我皆得,百官又算的了什么,大不了就做个孤臣,正好看谁不顺眼了,还能捶谁。”

说完后,又看着身上的绯色官袍,感叹道:“谁说红色俗气啊,这红色,可太好看了。”

发财:“好看,还喜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