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45章 锦鲤福女关我什么事45

长安以军功封爵,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样的功绩本就应该升迁的,但六部尚书都还在,没有空出来的位置,内阁也满了,让谁挪位置啊。

如今好歹只是个侯爵,将军的封号也只是显示圣恩的封赏,也没有手握重兵,而且也不是少保少师这类,因此朝堂上的抵制声,居然还没有提调工部左侍郎那次势大。

朱长春:“早知道,就该早早让你去领兵打仗了。”

长安:“现在也不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才更扎实。”

长安想要的不只是站在朝堂上,还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她是如何站在朝堂上的。

她本来就是朱长春幼时的伴读,如果没有博州烧出的玻璃,就不会有人相信,改良炮筒和火枪筒的精铁,是她设计出来的高炉烧制的。

如果没有乐安县的渔厂和果厂,也就不会有人相信,水泥也是她弄出来的。

哪怕朱长春将她空降到军中做将军,也不会有人服从她,只有她带着火器前去,才会被人正视,才会在提出改进火枪轮射之法时,不被认为是妄言。

人们只会相信自己看到的,如果走的不是这样一条艰辛的道路,大多数人宁可相信,这都是朱长春在给长安贴金,她不过是以幸进上的佞臣而已。

长安:“我不光要自己堂堂正正的站在朝堂上,还要杜绝世人的妄测,给更多的女子争取到一条坦途,”

长安在说这句话时,正是孔逢春来请辞的那日。

孔逢春是青州府孔家人,她的祖父孔道章是东山书院的山长,家学渊源。

长安在送郑王儿子那几车资料时,曾上门拜访过孔逢春的祖父,老爷子已是古稀之年,但依旧一副精神矍铄的样子,耳不聋眼不花,长安准备好的放大镜也没派上用场。

孔道章:“不过是几本书,原本就不值得这样的厚礼,倒是偏了武大人的时间,还要来看我这个老头子。”

长安端坐于一旁,言语之间多有恭敬:“莫说是您亲自批注过的书籍,就是一页纸,放到外面,也是能让读书人抢破头的。”

孔道章哈哈大笑,“是世人抬举老夫了,老夫无非就是个教书先生,比不得大人为了百姓劳心劳力。”

长安但笑不语,就听对方问到:“大人这般,是为了名利吗?”

长安:“当然,我一身的学识,不是为了困于后宅的。”

“山长,世人都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我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孔道章:“可历来都没有如此的。”

长安:“从来没有,不代表不应该有。”

她转头看了一眼侍候在旁的孔逢春,又对孔道章说:“听闻女公子饱读诗书,算筹之术无人能及,难道山长在教导之初,为的就是让女公子以后在夫家管账的吗?”

孔道章看着一旁沉默不语的孙女,心里也是无限感慨,屋内一时安静了下来。

良久后,孔道章才开口:“如大人有得用之处,还望将她带走吧。”

于是在长安带着书籍下山时,一旁还跟着孔逢春。

孔逢春自幼聪慧,在算数一道上的确有过人之能,长安一开始将她送到乐安的渔厂,和苍蓝一起负责渔厂的账目。

后来等她接到进京的旨意后,就将孔逢春带在了身边,在京城修路时,她就给长安打下手,负责图纸设计,调拨工人,计算进度等工作。

在随扈北征时,也被长安塞进了后勤队伍里,负责粮草消耗计算等事务,表现的极为亮眼。

大军回京后,户部尚书甚至还来找长安,问能不能让孔逢春去户部做个编外人员。

长安在问过孔逢春的意愿后,还是拒绝了对方,当时孔逢春只说她还有别的打算。

等到她来和长安辞别的时候,才说了自己之后的安排,是要回青州府参加一年后的院试。

孔逢春神情坚定:“大人,前路布满荆棘,我也愿意做个开荒人,言语如刀,口诛笔伐,我都不惧。”

长安看着孔逢春,内心情绪翻滚,有很多鼓励的话想说,却又觉得对她无关紧要,这样勇敢的女子,能帮助她的从来都不是空泛的夸赞或鼓励。

长安写了一封信,让孔逢春转交给孔道章,里面写了书院可以搞模拟考训练,还可以出真题集锦,将历年考试的考题汇总,再将中选的优秀文章也加进去,赶在会试之前,整理成册。

孔道章看到这封信,转眼就明白了长安的意思,他看着孔逢春,“去吧,万事都有祖父呢。”

孔逢春离京后,长安又去找了朱长春,开门见山道:“党争露出苗头了吧?”

朱长春:“哪怕朝廷只剩一个人了,他也会左右互搏的,拉帮结派永远都是常态。”

长安:“如今朝堂上派系明显,既然消灭不了党争,那就把水搅浑吧。”

文臣武将容易齐争斗,那就分而化之,再给朝堂注入新的势力,到时候,所有人就会知道,能依附的只有皇位上的人,而不是所谓的各派领头人。

于是在后面的朝会上,长安就开始上折子,矛头直指尸位素餐的官员,并猛烈抨击官员推诿和任人唯亲的现象。

长安激情开麦,御史闻风而动,朱长春也数次表露出对党同伐异的反感,一时间文官们又孤立了长安。

工部尚书苦着老脸来找长安,也摆不出上司的架子,人家身上还挂着爵位呢,“长安啊,还是要婉转一些,大家同朝为官,总不好直接朝脸上打的......”

长安表示受教了,会拐着弯打脸的。

然后长安就开始隔几日上一道折子,先是给参与制作精铁炉的匠户上表请功,朱长春赦免了那一家子的匠籍,又将其简拔为大同冶铁司的监造,虽是最末等的小官,但后代总算有了读书科举的资格。

长安又给一直窝在山沟沟里,改良火药的五道几个人请封,朱长春将其提拔进道录司为道官,属礼部管辖,虽是设官不给俸,但也是获得了官方身份证明的。

这还没完,长安又给提供了橡胶树的郑王,以及研制出了橡胶减震弹簧的工匠请功,朱长春也欣然同意,赏了郑王金银外,还推恩至他的儿子,即考上秀才的朱长培可以入太学学习。

而对于弄出减震弹簧的匠人,朱长春则是大笔一挥,赏赐了个从九品的官职,专职研究火炮车的改良。

这一连串的操作,整的满朝文武是摸不着头脑,不晓得这君臣俩又在打什么配合。

然后朱长春下旨嘉奖当初将红薯带回来的陈家祖先,恩泽其后人,封了一个虚爵,不传承不上朝只领俸禄。

而跟随着郑大人下南洋,发现并带回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人皆有封赏,七次下西洋的郑大人,领四品的内官监太监一职,赐蟒袍。

这断断续续的折腾了大半年的时间,弄得内阁首辅杨弘济都沉不住气了,他私下找到长安,态度谦和,语气和蔼,“老夫也不是老顽固,还是能为圣上效犬马之劳的。”

长安对杨弘济还是很尊重的,这老头虽然有着当下文人的硬脾气,但在大事上还是很支持朱长春的,也没有敌视长安。

长安:“当今有开杂科取士之意。”

杨弘济并无震惊,也不意外,只是问了一句:“是一心为国,还是出于私心?”

长安:“一片丹心,天地可鉴。”

杨弘济:“怕是会引起天下士子的反对。”

长安:“嗯,是预料之中的,毕竟大家一直认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是大人,这朝堂之上,总也要听一听别的声音吧。”

“党政之祸,显于当下,遗害百年。”

杨弘济倏然转过头,直视长安道:“原来如此,你当真不怕吗?”

长安:“不怕。”

杨弘济紧紧闭了闭眼,良久后才说:“老夫知道了。”

宣和十一年初,当今亲征漠北,将鞑靼部消灭殆尽,瓦剌部溃逃,再无威胁中原之力。

宣和十一年秋,当今下旨,开杂科考试,分为算术和匠艺,考中者皆可授官。

此诏一出,天下哗然,无数士子上书反对,在京的学子,也有叩宫门静坐之举。

而远在青州府,以前博州的县令杨开荣,如今已经升迁为青州府治所益都的县令,正是孔逢春参加科举之地的父母官。

在收到了长安的书信后,就琢磨要如何做,县试是不用在考场过夜的,当天考完当天出去,可孔逢春是女子,科举是要搜身的,那就要单独准备房间,还要备好检查的人。

杨开荣就从女监中调了女吏,又请了城里德高望重的老夫人,坐在考场的门口,既是陪同,也是监督。

孔逢春参加考试当日,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益都修好了第一条水泥路,可杨开荣作为县令都没呵斥,其余人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

哪怕当时有学子提出了异议,也被杨开荣一句“可以直接去信礼部”给挡回去了。

孔逢春通过了县试,名字是要上报礼部的,大家这才知道青州府益都出了个女秀才。

消息传开,宫门口静坐的学子,情绪更加激愤,几近闹出事端。

杨弘济作为内阁首辅,文官之首,士子仰慕所在,站出来安抚读书人,言说“并未有律法规定,不许女子参加科举。”肯定了孔逢春的功名。

又表态赞同当今开杂科取士的政令,劝说各地学子认真读书,不要行扰乱朝政之举。

杨弘济的态度,可谓是油锅里泼进了热水,一时间,矛头直指他这个首辅。

同僚间的指责,学子们的怨怼,士人的谩骂,几乎将他的肩膀压断。

而这时,青州府孔家极其高调的推出了一种低价纸张,且将造纸的工艺公布于世,取名“长安纸”,言说都是定安候武长安的功劳。

随着“长安纸”在大江南北的铺贴,还有东山书院所编纂的,孔道章亲自捉笔的历年考题集锦,同样以极低的价格供给读书人取用。

与此同时,杂科取士,就是君子六艺的延续,是格器致知的富民之道这一言论也传遍了全国。

老百姓们这才知道,原来读书人是怕杂科占了他们的位置,才反对朝廷的,一时又言论四起,支持皇上开杂科,谁要是反对,谁就是不想国强民富。

读书人都要脸,不能被老百姓指着骂是害怕考不过人家,再加上内阁的态度,以及东山书院这几招,声势立刻大减,不复最初的嚣张气势。

就在这时,朱长春才又下令,杂科取士每科只取常规进士人数的一成,且杂科进士不得入翰林院,杂科官员子弟可免试入国子监,并在工部设立匠士科,仅授予八品以下的技术官职。

诏令一出,各地的学子自觉取得了胜利,就不再上书请命和闹事了。

孔道章说孙女:“你瞧,比起关注女子考不考科举,他们更害怕被抢走的资源。”

“去吧,去做第一个女进士。”

杂科取士这件事情,一直从宣和十一年秋,闹到了宣和十二年秋才尘埃落定。

宣和十二年冬,杨弘济以年迈体弱为由乞骸骨,朱长春再三挽留不得,赐其千金归乡荣养。

宣和十三年初,朱长春任命长安为户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长安从朝臣队列的第二排走到百官之前,不过四步的距离,横亘在她和朱长春之间的,已是数十年的光阴。

发财一直在脑子里放烟花,嗷嗷直哭。

长安还未行礼,就有御史站出来,指责她牝鸡司晨,倒行逆施,会成为世间女子的异类。

长安:“牝鸡司晨这样的话,我当不起。”

“我只是首辅,一心为公,两袖清风。”

“我不会行伊尹霍光之事,随意废立天子。”

“我也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割据地方逐鹿天下。”

“我更不会当街射杀天子,起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

她环视大殿,走到那御史的面前,“王莽之后,从来不缺想做王莽之辈,曹操之后,也不乏心怀野望之人,哪怕如司马懿之辈,估计也会是许多人的目标。”

“怎么这时就没有人说,他们走死了权臣之路呢?”

“在争权夺利这条路上,做过错误示范的有那么多的男人,怎么不见衮衮诸公都缩在家里安稳度日呢?”

“平心而论,你们站在这里,真的比我的功劳还多吗?”

“你能站在这里,无非是你熟读四书五经,科举中士得蒙圣恩。”

“而我能站在这里,是我又熟读了四书五经,还做到了你们都没做到的事情。”

“我在博州烧玻璃时,在乐安打渔时,在青州府修水泥路时,在大同冶所造火枪时,在宽河杀敌之时,你又在哪里?”

“我从来不认为,我站在这里,会将天下女子的路给走窄了。”

“因为有人走过,到达过那样的高度,才会让所有人都知道,有才有能之辈,哪怕是女子,也是能身居高位施展抱负的。”

“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才会是死路一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