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47章 往昔愁云绕 今时瑞气盈 齐心谋富路 共护故园情

我还记得往昔,咱们大伙走路都好似踩着一团混沌的云,心里沉甸甸的,仿若被一块千年顽石死死压着,连喘气都费劲,每一口呼吸都带着浓重的压抑。那时村里的路,简直就是麻子脸,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成了泥沼,一脚踩下去,鞋都能被吞了,拔都拔不出来。种的庄稼呢,也像被命运诅咒了一般,卖不上几个子儿,家家户户都被生计这头饿狼撵得愁眉不展,脸上的褶子能夹死苍蝇。有一回,张大爷家的屋顶不堪岁月重负,漏起了雨,屋里摆满了盆盆罐罐,那滴答滴答的接雨声,就像一把把小锤子,狠狠地敲在大伙的心口上,闷得人仿佛置身于不见天日的黑洞。

可如今呢,嘿,就像老天爷突然开了天眼,那压在心头的巨石不知被哪路神仙给挪走了,心里一下子敞亮得如同被太阳整个儿灌了进来,暖烘烘、美滋滋的,舒坦得我都想扯开嗓子吼两嗓子。我顿了顿,脸上绽放出一抹许久未见的笑容,那皱纹都跟着欢快地舒展,仿佛在诉说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咱这些在土里刨食的人啊,没啥大追求,就图个心安理得,日子能有个奔头。现在这变化,就像那大旱三年后落下的第一场春雨,贵如油,滋润了咱干涸的心田,也让咱瞅见了不一样的曙光。咱这村子,往后啊,指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比那田里疯长的庄稼还要旺!”

“是啊,是啊!” 王婶一听,眼眶瞬间就湿润了,那泪花儿在眼眶里直打转,像极了清晨草叶尖上摇摇欲坠的露珠,满是感慨。“你说起那安全事儿,咱村里现在搞得那叫一个严实,跟铜墙铁壁没啥两样,走在村里,心里头踏实得很。村里组织了巡逻队,每天夜里,李大哥他们几个就拿着手电筒,跟忠诚的卫士似的,沿着村子四周巡逻。他们的身影在夜色里,就像移动的灯塔,特别有安全感。再瞧瞧那些来游玩的游客,一个个乐呵得跟过年似的,脸上笑开了花,在咱这地界儿,就跟回了自个儿家一样自在。我这心里啊,比喝了自家酿了十年的蜜还甜,甜得都能拉出糖丝儿来。咱这穷乡僻壤的,能有今天这光景,真是祖上积德,祖坟上冒青烟了。我这把老骨头啊,也算是没白忙活,看着就高兴,高兴得像个拿到了糖的孩子!”

阿秀啊,你瞅瞅那天上的星星,亮得跟咱地里最饱满、最金贵的玉米粒似的,简直能把人的眼睛闪瞎。我一边说着,一边用我那布满老茧、如同枯树枝般的手,不轻不重地拍了拍阿秀的肩膀。我俩的眼神,穿透了这熙熙攘攘、喧闹非凡的人群,就像穿透了层层厚重的迷雾,直直地望向那片被星星点缀得如同梦幻般的夜空,心里透亮得如同被水洗过的明镜。“阿秀啊,你说这星星,咋就这么亮堂!就跟咱茅山涡这片土地一样,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啥苦没吃过?可如今啊,总算是熬出头了,就像那久旱了一整年的庄稼,终于盼来了救命的甘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金光闪闪的,看着就让人心里热乎,浑身充满了劲儿。” 我这话,说得朴实无华,可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窝子里硬生生掏出来的,带着一股打不垮、压不倒的坚韧劲儿,还有那深入骨髓、对这片土地深沉得化不开的爱。

阿秀嘴角一扬,笑得跟春日里盛开得最娇艳的桃花似的,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从心底最深处冒出来的喜悦和对未来满满的盼头。“我啊,你说得太对了。以前啊,咱心里那愁啊,就跟地里疯长的杂草似的,怎么除都除不尽,总怕这日子就跟那大旱天似的,一眼望不到头,没个盼头。可瞧瞧现在,村里老少爷们儿,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嘴里念叨的全是对往后日子的好打算。我这心里啊,就跟被春日暖阳晒着似的,热乎乎、美滋滋的。咱们啊,真的是手挽手、肩并肩,硬是把那崎岖难行的路给趟过来了,这份情分,比啥都金贵,比那纯金还纯!” 阿秀这话,说得质朴又饱含深情,让人一听,就能真切感受到她那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子,还有对乡亲们深厚得如同大山般的感情。

“对,咱俩得一块儿使劲儿!” 我激动地说着,紧紧攥住了阿秀那双同样粗糙却无比温暖的手,我俩的手在夜色里,暖得像刚从炉子里拿出来、还冒着热气的烤红薯,一股子蓬勃的力量在里头暗暗攒着。“往后的日子啊,长着呢,但咱心里得有数,只要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咱们得让茅山涡这地界儿,在大伙心里牢牢扎下根,让它成为大伙一提起来就满脸笑意,心里美滋儿滋儿的地方,一个充满温情和无限盼头的人间乐土。” 我这话儿,说得就跟从自家田埂上一步一步踏实走回来似的,特别接地气儿,听着就让人心里热乎,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我对家乡那赤诚的深情厚谊。

周围的乡亲们一听,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聊开了,那热乎劲儿,就跟夏夜漫天飞舞、聚成一片光海的萤火虫似的,满是对好日子的热切期盼。

“我说啊,我想在村口支个小摊儿,卖点自家编的手艺活,竹篮、草帽啥的,让外头的人瞧瞧咱们茅山涡的手艺,那叫一个精巧,保准让他们看了就爱不释手,牢牢记住咱这地方的美。” 说话的张大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里闪着光,此刻她正坐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新编的竹篮,细细地摩挲着,那股子自信,就像她手里编的竹篮一样,结实又耐用,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茅山涡人的手艺传承。

“我呢,打算把果园再好好拾掇拾掇,引些外面的好果子品种进来种种,让咱这山里的水果也能改头换面,穿上新衣裳,走出这大山沟,去城里头露露脸,让全国人民都尝尝咱茅山涡的甜蜜滋味。” 李大伯边说边比划着,他刚从果园回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果香,那眼神里既有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满足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果园丰收、水果畅销的盛景。

“还有啊,我琢磨着建个文化中心,把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故事、手艺、老歌儿,都好好地收集起来、传承下去,让咱的孩子们不忘根,也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听听咱们茅山涡的声音,看看咱们的故事。”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老教师王伯,他正坐在院子里那棵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槐树下,翻看着一本泛黄的旧书,那上面记载着村里的一些古老传统。他的话语里满是深情与担当,仿佛每一句话都在为这片土地的灵魂注入新的活力,让人听了心里既暖洋洋又沉甸甸的,为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而动容。

可这美好的背后,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村里土地流转这事来说,原本是为了引进投资商,发展乡村旅游,让大伙能有更多收入。可有些乡亲心里犯起了嘀咕,觉得祖祖辈辈守着的土地就这么交出去,心里不踏实。其中有个叫赵叔的,脾气倔得像头牛,说啥也不同意。他红着眼,脖子上青筋暴起,跟村干部理论:“这地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我死也不能卖!你们说的那些好处,都是虚的,我就知道没了地,我就没了根!” 村干部们苦口婆心,又是讲道理,又是摆事实,可赵叔就是油盐不进。

这时候,村里的老支书站了出来,他缓缓说道:“赵老弟啊,你还记得当年咱村里闹饥荒吗?那时候,大家都快饿死了,要不是邻村伸出援手,咱们哪能有今天?这土地流转,就像是咱们把自己的力量汇聚起来,去拥抱更大的世界,说不定能给咱们带来更多生机。就像当年大禹治水,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因势利导,才让百姓免受水患。咱们也得与时俱进,不能被老观念困住啊。” 赵叔听了,沉默许久,最后叹了口气:“老支书,我懂了,我这就签字。”

你听那风声,都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跟咱们茅山涡每个人的嗓子眼里憋着的那股子冲劲似的,响当当的!每个梦想啊,就跟田埂上的萤火虫,虽小,但聚在一起,那光啊,能照亮整个苍穹,能把咱们茅山涡的未来照得通亮通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