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10章 茅窝旧貌更 众志似金诚 聚力谋兴处 明朝好梦成

早些年,茅山窝的人像极了田埂上那些孤立生长的稗草,根须各自扎进泥土,彼此疏离。日头从东山挪到西山,家家户户守着巴掌大的薄田,就像守着命根子,一门心思扑在自家生计上。碰面时,那招呼声就像敷衍的哈欠,“吃了?”“嗯,吃了。” 话一出口,人便像受惊的野兔,匆匆跑开。

直到有一天,一个让大家齐心的盼头,如同惊蛰的惊雷,炸响在村子上空,打破了多年的死寂。

村长蹲在村口,旱烟袋在暮色里明明灭灭,他眯着眼,眸子里跳跃的,不只是烟头的火星,更有对我这后生深深的谢意与打心底的佩服。岁月在他脸上犁出一道道沟壑,每一道都藏着往昔的艰难,恰似一部无字的村史。他一笑,眼角的皱纹能夹住星光,暖烘烘的,让人莫名心安。他身上那件蓝布衫,洗得发白,衣角像狗啃似的参差不齐,裤腿上的泥点子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散发着泥土的气息,那是生活最真实的味道。

我身形瘦高,像棵晒弯了腰的高粱秆,整日在村里村外奔波,皮肤黑得能滴出墨汁,一笑,两排牙齿白得晃眼,能照亮整个村子。村里人提起我,大拇指竖得比旗杆还直,说我就像久旱后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滋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女人们围坐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树影像破碎的铜钱,洒在她们身上。她们手里的针线上下翻飞,鞋底上的针脚密密麻麻,如同她们心底藏不住的喜悦。张婶的大嗓门像铜锣一样,以往说话风风火火,如今言辞里多了几分温情:“瞧瞧咱这娃子,简直是村里的福星呐!以前咱各过各的,现在心往一处使,这日子,甜得赛过蜜!” 旁边几个婶子不住点头,手中的针线活一刻不停,仿佛在编织着美好的未来。

李大伯平日里沉默寡言,像头闷不吭声的老牛,总是独自在地里默默劳作。这会儿,他也忍不住开口:“是啊,这小子,有想法,更有行动,带着咱们干,连咱们这些老骨头都觉着自己年轻了几岁!” 说着,他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那架势,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挑着担子健步如飞的岁月,脸上泛起少见的红晕,眼里满是兴奋。

孩子们在村头你追我赶,笑声像一串串糖葫芦,在空气中飘荡。小胖墩跑得满头大汗,脸蛋红得像熟透的柿子,还不忘回头冲大伙喊:“快来追我呀,咱们一块儿赢!”

我心思细腻得如同春雨,平日里,我像个巡田的老农,整日在村里转悠,跟乡亲们唠家常。我常念叨:“要想地里庄稼长得好,得先摸清土地的需求,人的心也是一个道理。” 我穿着一件旧衣裳,袖子高高卷起,露出黝黑结实的小臂,手里攥着个本子,见人就问:“婶儿,您觉着这路修到哪儿最方便?” 我微微弯下腰,专注地看着婶子,本子和笔随时待命。“叔,咱村里啥东西最难买?” 我边问边挠挠头,那认真劲儿,比赶考的书生还上心。

王婶一瞧见我,眼睛笑得眯成了缝:“哎呀,咱这娃子可太贴心了,比自家孩子还懂咱的心思。” 说着,顺手从篮子里拿出几个刚摘的黄瓜塞给我,“拿着,解解渴!大热天的,你跑来跑去多累啊。” 我略带羞涩地接过黄瓜,笑着道谢,那黄瓜上还带着刺,鲜嫩欲滴,就像乡亲们炽热的心。

贾大爷平时话不多,总爱坐在自家门口,静静地看着村子,像一尊沉默的石像。可一提到我,眼里就放光:“这小子,有远见,不像咱以前,只知道闷头干自己的事儿。他是真心实意想为村里做点实事。” 贾大爷边说边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那力度,满是信任与期待,我能感受到他手掌的粗糙,更能体会那沉甸甸的心意。

孩子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总是跟在我身后。我一出现,他们就立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自己的小愿望:“哥哥,我想在学校旁边建个秋千!这样下课就能玩啦。” 一个小男孩拽着我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还有还有,我想有个图书室,可以看好多好多书!” 另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说道。我总是耐心倾听,蹲下身子,与他们平视,把这些愿望一一记在本子上,还时不时和他们交流几句,那认真的模样,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无比重要。

就这般,我用自己善于倾听的耳朵和真诚的心,一点点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我深知,只有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忧虑,才能做出那些暖人心、让大家都受益的好事。

有一回,村里要规划新建一条灌溉水渠,我和几个村民代表一同去实地勘察。一路上,大家各执一词,争论声像一锅煮沸的粥。有的说沿着东边山脚修,水源近;有的说走西边田埂,不占耕地。我仔细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还时不时蹲下,捧起一把泥土,查看土质,判断水流走向。走到一处地势低洼的地方,李大叔皱着眉说:“这儿怕是容易积水,修渠可得留意。” 我点头回应:“李大叔,您说得对,这地方得垫高些,再铺上石头加固,确保水流畅通。” 一番讨论后,终于敲定了最佳方案,大家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未来丰收的憧憬。

可在这齐心协力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村里有个叫赵二的,生性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像条无家可归的野狗。一开始,对于村里的集体事务,他不仅不参与,还在一旁冷嘲热讽:“哼,就凭咱们这穷村子,还想搞出啥名堂?别白费力气了。” 大家都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满,可我想着,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有一天,我找到赵二,拉着他坐在村口的石凳上,给他讲起了 “愚公移山” 的故事。我说:“赵二,愚公带着一家人,凭着一股子傻劲,愣是要移走挡在家门口的大山。咱们村子要变好,也得有这股子劲儿。你也是村子的一份子,大家都盼着你能一起出力。” 赵二一开始还满脸不屑,像只高傲的公鸡,可听着听着,渐渐低下了头。他小声嘟囔:“我…… 我就是觉得自己没啥能耐,怕拖大家后腿。”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愿意,肯定能为村子出份力。” 从那以后,赵二像是变了个人,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但也开始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

又有一次,村里因为土地流转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一部分人想把土地低价租给外来的承包商,图个现钱;另一部分人觉得承包商不靠谱,担心土地被糟蹋,坚持要自己耕种。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火药味十足,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王婶心急如焚,拉着我的胳膊说:“娃子,你快想想办法,再这么闹下去,村子非得散架不可!” 我想起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的典故,便把大家召集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我大声说道:“大伙听我说,咱们就像这树上的叶子,同属一根枝丫。要是为了这点利益争得头破血流,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咱们不妨借鉴前人智慧,坐下来好好商量,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大家听了,都陷入了沉思,争吵声渐渐平息。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土地由村里统一管理,一部分租给承包商,一部分留给村民自己耕种,收益按比例分配。

还有一次,在讨论村子产业发展方向时,有人提议种经济作物,有人主张发展农家乐,双方争执不下。主张种经济作物的张大哥急得脸通红,脖子上的青筋像蚯蚓一样暴起:“种经济作物见效快,能快速增加收入!” 而支持农家乐的刘姐也不甘示弱,双手叉腰,像只斗志昂扬的母鸡:“农家乐能吸引城里人,带来长远收益,还能提升村子知名度!”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我想起了 “田忌赛马” 的典故,便说道:“大家先别吵,咱们为啥不能把两者结合呢?就像田忌赛马,合理安排就能取胜。咱们可以先种些观赏性的经济作物,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农家乐,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大家听了,都陷入沉思,随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夜晚,繁星密布,忙碌一天的村民们又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当天的趣事,还有对村子未来的规划。村长抽着旱烟,感慨道:“咱们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这都多亏了咱这娃子。” 大伙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与感激。我望着大家,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乡亲们把茅山窝建设得越来越好,让这份幸福长久延续下去。

在时代的浪潮里,茅山窝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划桨的水手。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用汗水浇灌着梦想,用团结书写着未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