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303章 残阳罩古丘,村议解田愁。互让怀贤德,齐心绘锦谋

残阳如血,将半边天浸染得如同燃烧的火海,橙红色的余晖恰似一层滚烫的金箔,不由分说地倾洒在这个古老的村庄上。村子里那些高低错落的房屋,仿佛是被岁月随意摆放的积木,在这炽热的光芒下,拖出一道道扭曲的影子,宛如一张张诉说着往昔的嘴。烟囱里升腾起的袅袅炊烟,本是柔和的烟雾,此刻却像是要挣脱束缚,疯狂地向着天空逃窜,给这原本就充满故事的画面,添上了几分烟火的喧嚣。远处的田野里,金黄色的麦浪此起彼伏,如同汹涌的金色潮水,在微风中疯狂地摇曳,似乎在向世人炫耀着大自然的慷慨与热烈。

我坐在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下,这棵槐树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它粗壮的树干满是斑驳的痕迹,岁月的刻刀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痕,每一道纹路都仿佛是一段被尘封的记忆。巨大的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曾为无数村民遮挡过烈日的炙烤和风雪的侵袭。斑驳的光影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明暗交错的光斑,宛如一幅神秘的抽象画。我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双手粗糙得如同干裂的树皮,背在身后,不停地摩挲着槐树那粗糙的树干。那树皮的触感,像是在向我传递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又像是在默默承受着我内心的忧虑。我紧锁眉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焦虑,嘴里喃喃自语:“这可如何是好?咱们村子,不能再被这土地纷争的阴霾笼罩了!这是祖辈留下的伤疤,绝不能让后代继续承受这份痛苦与不安。” 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最深处挤出来的,在这寂静的傍晚格外清晰,仿佛要打破这压抑的氛围。

这时,王婶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王婶是个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平日里总是笑口常开,可此刻,她的脸上却布满了凝重的神色。她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蔬菜,嫩绿的菜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和谐。王婶将菜篮子往地上一放,双手叉腰,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那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就像一把利剑,要刺破眼前的困境。“老李啊,你说得对!” 她边说边用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咱们得齐心协力,不能等着祸事上门,得主动出击,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绝不能让它有机会肆意蔓延。”

村民们渐渐围拢过来,大家的神情各异。老张头蹲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映照着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仿佛是岁月在他脸上点燃的一盏灯。他眉头紧皱,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缓缓地吐出一团白色的烟雾,那烟雾在空气中缭绕不散,如同他心中的忧虑一般,久久无法消散。“这土地的事儿,可不好办啊!大家都各有各的理,这可咋整?” 老张头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带着一丝无奈和迷茫,仿佛在向这空旷的天地寻求答案。

一旁的年轻媳妇抱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的后背,眼神中满是担忧。“这要是一直闹下去,咱们这村子还咋安宁?孩子们以后可咋生活?” 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了关切之情,怀中的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凝重,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大人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小赵,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那眼镜后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 t 恤和蓝色牛仔裤,看起来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小赵沉思片刻后,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我们得开个全村大会,集思广益,用现代的方法来解决这古老的问题。比如,引入第三方调解,让专业的、中立的人来帮忙协调;或者制定更明确的土地使用规定,让大家都清楚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能做到让大家都心服口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书卷气,那是知识赋予他的力量,却也透露出年轻一代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决心。

老村长拄着拐杖,缓缓步入人群中心。老村长年逾古稀,他的身体虽然已经有些佝偻,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穿着一件黑色的中山装,衣服上的扣子整整齐齐地扣着,显得格外庄重。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那一道道皱纹仿佛是村子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村子的兴衰荣辱。老村长用拐杖轻轻地敲了敲地面,发出 “咚” 的一声响,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说得都对,咱们村子要团结一心,不能再让土地纷争成为分裂我们的利刃。今晚,就召集所有人,咱们开个灯火通明的夜会,把问题解决掉!” 说着,他用力一顿拐杖,地面再次发出 “咚” 的一声响,那声响仿佛是一声战斗的号角,在寂静的傍晚回荡,振奋着每一个村民的心。

夜色渐浓,村中的灯火逐渐亮起,一盏盏灯火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汇聚在一起,照亮了整个村庄,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黄色灯光,灯光下,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温馨场景。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伴随着饭菜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村子里,似乎在试图营造出一种平静的氛围。

在老槐树下,村民们或站或坐,围绕在临时搭建的几张桌子旁。桌子上摆放着几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映照着村民们认真而期待的脸庞。有人搬来了几条长凳,大家纷纷坐下,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老村长坐在桌子的一端,他的面前放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那是他用来记录村子大事的。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乡亲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为了讨论咱们村子里的土地纷争问题。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村子的未来。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李老汉第一个站起来,他的双手有些颤抖,声音也微微发颤:“村长,我觉得咱们得先把每家的土地边界弄清楚。以前的划分太模糊了,这才导致了现在的纷争。”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王婶也站起来说道:“我同意老李的说法。还有,那些荒地也得重新规划一下,不能就这么一直荒着,不然大家都争着去开垦,矛盾只会越来越多。” 王婶的语气坚定,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似乎已经在脑海中构想出了荒地规划的蓝图。

小赵接着说:“我之前查了一些资料,我们可以请县里的土地管理专家来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土地测量和规划。他们有专业的设备和知识,这样划分出来的结果大家都会信服。而且,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份村规民约,明确土地的使用和流转规则,违反规定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小赵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一阵讨论,有人点头表示赞同,也有人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这请专家得花不少钱吧?咱们村子能负担得起吗?” 人群中有人提出了疑问。

小赵回答道:“这钱的事儿,我们可以大家一起凑。而且,我觉得这是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是值得的。如果我们一直拖着不解决,以后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损失会更多。”

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争吵声。原来是张二和刘三,他们因为一块土地的归属问题,再次吵得面红耳赤。张二涨红了脸,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大声吼道:“这块地明明是我家的,你们家凭什么抢!” 刘三也不甘示弱,跳起来反驳道:“你胡说!这地一直都是我家在种,怎么成你家的了?” 两人越吵越激动,甚至差点动起手来。

老村长见状,赶紧站起来,用拐杖用力地敲了敲地面,大声喝道:“都别吵了!这样吵下去能解决问题吗?咱们今天就是为了解决土地纷争才聚到一起的,不是让你们来吵架的!” 老村长的声音如同洪钟,震得大家耳朵嗡嗡作响,两人这才停下了争吵,气呼呼地扭过头去。

这时,村里的老教师张老师站起来说道:“我觉得除了这些,我们还得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误会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问题也许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增进大家的感情。” 张老师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村子里的人都是多年的邻居,以前大家的关系多么融洽,怎么能因为土地的事儿就伤了和气呢?

为了缓和气氛,我想起了一个典故,便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吧。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家人写信告知宅基纠纷,张英看后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咱们能不能也学学古人,互相让一让,别为了一点土地就伤了邻里和气。”

我的话刚说完,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议论声。有人小声嘀咕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真要让起来,谁又愿意吃亏呢?”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王婶站出来说道:“老李说得对!咱们不能因为一点利益就忘了祖宗的教诲。我提议,咱们就以六尺巷为榜样,在解决土地纷争的时候,都多为对方想一想,互相让一让。” 王婶的话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大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虽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村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方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上,我们正用智慧和勇气,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书写着村子新的传奇。而关于土地纷争的解决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夜已深,村民们陆续散去,老槐树下只剩下一片寂静。月光如水,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村庄,见证着它的变迁与成长。而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村民们将带着希望和决心,继续为村子的和谐与发展努力奋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