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356章 老槐围众议,尘语唤心潮。共筑教育梦,新苗向九霄 。

人群中,一位年迈的妇人静静地站在角落里,岁月的风霜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那双手如同干枯的树枝,微微颤抖着抬起,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她身旁的一位青年,身姿挺拔却如同一座蓄势待发的火山,双拳紧握,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那火焰仿佛要将一切不公与苦难焚烧殆尽。

李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使命感愈发强烈,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这里,让过去的悲剧成为未来孩子命运的预言。我们要行动起来,用爱、用教育、用希望,为每一个像康辉一样的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绝不能再让他们的梦想被现实的风雨轻易打湿。”

周围的村民被李亮的话深深触动,有的开始默默点头,脑袋如同捣蒜一般,仿佛在无声地宣誓着自己的决心;有的则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没能忍住,低声啜泣起来,那压抑的哭声如同夜空中孤独的鸟鸣,揪着人心。

一位年迈的老者,身形佝偻,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他费力地站起身,用那只颤抖得如同秋风中落叶的手,轻轻拍了拍李亮的肩膀,浑浊的眼睛里透着坚定:“孩子,你说得对,咱们不能让康辉的悲剧重演。咱们一起努力,为了咱村的未来,为了娃娃们的明天!这村子是咱们的根,娃娃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咱们得护住咯!”

村头的老槐树下,宛如一幅古老而庄重的画卷缓缓展开。村民们围坐成一圈,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或深或浅的皱纹里藏着往昔的艰辛与喜乐,可此刻,他们眼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仿若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在这宁静而又庄严的时刻,一尘,这位身材瘦削却眼神坚定的引领者,缓缓站起身,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承载着整个村落的命运与希望,如同古老仪式中的祭司,庄重而肃穆。

一尘的衣衫虽旧,颜色也已有些发灰,但却干净整洁,每一道褶皱都透着他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那是在困苦中依然坚守的体面。他的双手因长年劳作而布满厚茧,粗糙得如同砂纸,那是他与土地、与命运抗争的见证,每一块老茧都诉说着一个勤劳的故事。此刻,他轻轻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动作娴熟而自然,目光深邃而温暖,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目光仿若一道温暖的光束,能够穿透人心、直达灵魂深处,让人不由自主地挺直脊梁。

“乡亲们,” 一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古老的洪钟在山谷间回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般敲击在村民们的心上,“自古以来,咱们华夏儿女就信奉一句话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不仅仅是祖辈们留下的训诫,更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在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咱们不就是靠着对知识的渴望,一步步熬过来的吗?”

他微微侧身,目光温柔地投向不远处一群正在嬉戏的孩童。那些纯真的笑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红扑扑的脸蛋如同熟透的苹果,他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着、欢笑着,你追我赶,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台,笑声在空中回荡,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一尘的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与慈爱,仿若看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知道,这些孩子就是村落的未来,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所在。

“看看这些孩子,” 一尘继续说道,声音里满是宠溺,“他们是咱们村的未来,是这片土地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他们培养成有公正之心、公平之念、正义之感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应当是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光的勇士。他们应当是有力量的人,这股力量不仅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更来源于内心的坚韧与不屈,就像那悬崖边的松柏,无论狂风如何肆虐,都稳稳扎根,傲然挺立。”

一尘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每个人的心田,清凉而甘甜。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期望与关爱,也充满了对村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仿若一位画师,用言语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未来画卷。他深知,要让孩子们成为有力量的人,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能再走老一辈的老路。

“我们绝不能让他们成为那些只知贪图安逸、依赖长辈的啃老族,” 一尘的声音变得更为坚定,仿若敲响的战鼓,“我们更不能让他们成长为自私自利的独善主义者,或是那些眉眼高低、钻营取巧的伪君子。我们要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善良与正直,来源于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就像村里老一辈人,灾年里自家都揭不开锅了,还惦记着给更困难的邻里送口吃的。”

说到这里,一尘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看到了老人们眼中的感慨与回忆,仿若时光倒流,回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了年轻人眼中的斗志与激情,仿若燃烧的火把,随时准备为村子的未来冲锋陷阵;更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敬畏,仿若纯净的湖水,倒映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他知道,自己的话语已经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让他们开始思考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但是,乡亲们,” 一尘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鼓舞与希望,仿若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改变,从来都不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成长空间。我们可以建立图书室,把大伙家里闲置的书都收集起来,让知识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让孩子们放学后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们还可以邀请外面的老师来村里支教,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一尘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房,仿若冬日里的热汤,驱散了所有的寒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信心,让大家仿若看到了村子光明的未来。他知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拥有真正的力量,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而且,” 一尘补充道,“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田野里观察庄稼的生长,去山林里探寻鸟儿的踪迹,去亲身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像村里第一个用新技术种果树的年轻人一样,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一尘那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般渗透进每个人的心田,村民们脸上的神情逐渐由迷茫转为明悟,他们纷纷点头,仿若成熟的稻穗,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仿若破晓时分的曙光。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将这一幕温馨而庄重的场景镀上了一层金辉,仿若一幅天然的油画,定格了这充满希望的瞬间。

此时,一位年轻的媳妇站起身来,有些羞涩地说:“俺家有几间空房,收拾收拾能当图书室,俺愿意出这个力。” 话音刚落,一位中年大叔也拍着胸脯表态:“我认识几个老师朋友,我去联系联系,看能不能请他们来支教。”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为村子的教育发展出谋划策。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中,资金、人力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究竟该如何一一克服这些困难,让村子的教育蓝图变为现实呢?这仍是摆在村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等待着他们携手攻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