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30章 竹杖点天河,泥香裂帛声。 百工融一碑,天地共潮生。

青年乙的宣言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祠堂里激起涟漪。那位皮肤黝黑的农科青年突然冷笑,手中捏着的秸秆\"咔嚓\"折断:\"添砖加瓦?说得轻巧!茅山涡的田埂都板结成铁了,你当这是城里画图纸?\"他转身对着祠堂斑驳的\"耕读传家\"牌匾,声音在梁柱间嗡嗡作响,\"我测了三个月土样,重金属超标三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咱们捧着金饭碗要饭,地里长出的庄稼连猪都不吃!\"

人群突然安静,檐角风铃叮当作响。手工艺女子怀中的木雕簌簌落下木屑,她慌忙用袖口去擦,却见那精心雕琢的鸾鸟翅膀上裂开细纹。教书先生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光遮住眼底的情绪:\"所以李技术员的意思是……\"

\"叫我国栋!\"农科青年一拳砸在八仙桌上,茶碗跳起半寸,\"王家沟的生态农场就是笑话!那些个所谓有机肥,不过是把化肥厂的废料换个包装。要我说,茅山涡要破局,就得学愚公移山——\"他抓起把稻种撒向空中,金黄的谷粒在阳光里翻飞,\"把这三尺毒土全换了!\"

祠堂外忽然传来唢呐声,凄厉得像孤雁哀鸣。众人转头时,正见一尘拄着青竹杖踏过门槛,竹杖点地发出笃笃清响。他弯腰拾起粒稻种,指腹摩挲着胚芽处的凹痕:\"国栋兄弟可知,这谷种在茅山涡传了二十八代?当年太爷爷们就是揣着它逃荒,在涡河边插下第一根秧。\"

国栋涨红的脸渐渐发紫,脖颈青筋暴起:\"所以就要抱着祖宗的牌位饿死?我实验室培育的抗病稻种,亩产能翻两番!\"

\"翻两番之后呢?\"手工艺女子突然开口,声音清凌凌如山泉击石,\"把地翻烂了,让我们的子孙像城里人那样吃转基因?\"她举起开裂的木雕,阳光穿透裂缝在地面投下破碎的光影,\"就像这鸾鸟,非要打磨得毫无瑕疵,反而失了魂魄。\"

教书先生突然击掌而笑:\"妙哉!《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者合一,方为良器。\"他展开随身携带的宣纸,上面墨迹未干:\"诸位请看,这是我拟的耕读书院规划。东院设农科实验室,西院开手工作坊,中间辟出十亩试验田。春种时学生插秧,秋收后匠人教雕花,岂不美哉?\"

国栋瞪着纸上工整的小楷,喉咙里发出\"嗬嗬\"声。一尘却抚掌大笑,竹杖在青砖地上划出蜿蜒水痕:\"好个四时和合!记得《齐民要术》里说'顺天时,量地利',咱们何不效仿神农氏,在涡河岸边立个'百工坊'?\"

祠堂梁上的燕子突然惊飞,扑棱棱掠过众人头顶。手工艺女子怀中的木雕\"啪\"地完全裂开,露出内里用不同木材拼接的凤凰。她怔怔看着,忽然笑中带泪:\"原来爷爷临终前说的'破而后立'是这个意思!\"

去年深秋,茅山涡最后的老木匠张瘸子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把孙女玉蝉叫到跟前。油灯将灭未灭,照得满屋刨花泛着幽光。\"这雕花刀法,我教了你十八年。\"老人枯枝般的手指划过雕满百鸟的床楣,\"可你总问为啥不用电锯。\"

玉蝉低头盯着鞋尖的补丁,听见爷爷喉咙里呼噜作响:\"电锯快,快不过人心。你看这喜鹊登梅,电锯能雕出梅骨里的傲气?\"老人突然剧烈咳嗽,染血的唾沫溅在雕刀上,\"记住!真正的手艺,是拿心尖血养着的……\"

国栋盯着玉蝉手中残破的木雕,忽然抓起把铁锹冲出门去。众人追到涡河边,正见他发疯似的刨开岸边淤泥。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柄黑色的犁铧。

\"你干什么!\"玉蝉跺脚。

\"找活土!\"国栋头也不抬,铁锹撞上碎石迸出火星,\"《陈旉农书》说'土脉历世而未改',我就不信茅山涡的土真死了!\"

一尘忽然脱了布鞋,赤脚踏进泥泞。他弯腰掬起把黑泥,任河虫在指缝间扭动:\"国栋兄弟可知,这涡河每年清明都要涨水?老辈人说,这是河伯在哭——哭我们忘了怎么和土地说话。\"

教书先生从褡裢里掏出本线装书,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干枯的稻穗:\"《禹贡》有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古人在蒙山脚下种出贡米,靠的就是这'乂'字——以人之力,助天地化育。\"

玉蝉突然蹲下身,用木雕碎片在泥地上勾画。众人屏息看着,凤凰的羽翼渐渐化作层层田垄,鸾鸟的尾羽延展成纵横阡陌。当最后一笔收尾时,晚霞正巧烧红半边天,将泥画镀成金红色。

四十年前,茅山涡来过个戴眼镜的城里姑娘。她教村民用石灰改良土壤,却在暴雨夜看见自己指导的试验田被冲毁。浑浊的泥水里漂浮着秧苗,像无数溺亡的绿蝴蝶。

\"你们为什么不按我说的筑堤?\"姑娘攥着湿透的笔记本,指甲掐进掌心。

老村长蹲在田埂上抽旱烟,火星明灭:\"姑娘啊,涡河是条龙,你给它脖子上套缰绳,它不憋屈?\"他指着远处起伏的丘陵,\"看见那些沟壑没?都是老辈子人用锄头和河水谈判留下的疤。\"

那年深秋,姑娘离开了。她留下的笔记本却在十年后被翻到,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风干的枫叶,背面写着:\"我错了。农业不是征服,是和解。\"

夜色漫上涡河时,祠堂里点起了松明。国栋把土样分析报告摔在桌上,数据像尖刀划破沉默:\"铅含量超标4.8倍,镉超标6.2倍!你们还要守着这些破木头烂稻种?\"

玉蝉突然抓起把雕刀,刀尖抵住报告单:\"你知道爷爷怎么死的?就是给城里雕那些贴金箔的假古董,吸多了漆雾!\"她声音发颤,刀尖在纸面戳出小洞,\"茅山涡的手艺要是死了,才是真中毒!\"

教书先生猛然站起,长衫下摆带倒茶杯。褐色茶渍在\"耕读书院\"规划图上洇开,恰巧模糊了\"农科实验室\"几个字。他盯着那团污渍,忽然大笑起来:\"好!好!天意如此!\"

一尘用竹杖挑起浸湿的图纸,水珠滴落成不规则的墨点:\"《文心雕龙》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诸位,咱们不是在规划村落,是在写一篇大文章啊。\"

国栋突然抓起玉蝉的雕刀,在梁柱上刻下道深痕。木屑簌簌而落,惊飞满室尘埃:\"我要在涡河下游建湿地,种芦苇吸重金属。三年!给我三年时间,还你们一片能赤脚踩的田!\"

玉蝉夺回雕刀,刀锋在另一根柱子上刻出凤凰纹样:\"我要在村口建手艺传习所,但有个条件——所有建材必须用村里的老木头。\"她刀尖一顿,\"包括你实验室拆下来的废料。\"

教书先生从怀中掏出方砚台,墨色如漆:\"我明日就去找县教育局,但诸位得答应——书院里要设百工堂,让种田的、雕花的、教书的都来当先生!\"

一尘的竹杖突然点中祠堂中央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积灰簌簌而落:\"可还有人记得,这牌位原是五块?'天地'在上,'亲师'在下,中间空着的位置……\"他忽然剧烈咳嗽,竹杖在地面敲出急促的笃笃声。

松明火光忽明忽暗,照得众人脸上阴晴不定。国栋突然抓起把稻种塞进嘴里,嚼得咯吱作响:\"老子今天就把命押在这!要死,也死在自己的地里!\"

玉蝉抓起雕刀在手腕一划,鲜血滴进砚台:\"我以血为誓,定让茅山涡的手艺活过千年!\"

教书先生摘下眼镜,镜片倒映着跳动的火光:\"我明日就写血书陈情,若不成,便在书院种满桃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尘突然抓起砚台泼向牌位,墨汁顺着\"天地\"二字蜿蜒而下,在\"亲师\"上方汇成新的河流。他仰天大笑,竹杖掷地有声:\"好!从今日起,茅山涡要立第六块牌位——\"

祠堂外忽然炸响春雷,惊蛰到了。

这场惊雷不仅震醒了茅山涡,更劈开了中国乡村的沉疴。当国栋的湿地芦苇抽出新芽时,他发现村民们偷割芦苇编凉席——比种地来钱快。玉蝉的传习所刚开张,旅游团就涌进来拍照,有个网红踩裂了镇馆之宝的木雕屏风。教书先生的书院终于立项,却发现生源都被县城重点中学挖走。

\"你们根本不懂!\"国栋在村委会拍着桌子,\"湿地是生态屏障,不是菜市场!\"

玉蝉把碎成三瓣的屏风残片拍在他面前:\"游客扔的烟头烧穿了百年樟木!你那些环保标语,能当雕花刀使吗?\"

教书先生举着退学学生的名单,纸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留不住孩子,耕读传家就是句空话!\"

一尘的竹杖在地面画出蜿蜒的线,像条挣扎的河:\"《盐铁论》有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可咱们要的,是让术数与力耕共舞啊!\"

深夜的祠堂里,三人围着将熄的炭盆。国栋突然掏出包烟叶——他戒烟三年了。\"我在省城农科院看到个新玩意儿,\"他声音沙哑,\"用纳米材料修复土壤,但价格……\"

玉蝉突然插话:\"李老板想收购我的雕花技艺,开直播带货。\"她指甲掐进掌心,\"他们管这叫'非遗活化'。\"

教书先生展开份泛黄的族谱:\"张氏先祖在明末也遇到过类似困境。当时他们没卖祖传的水碓,而是改建成水力染坊。\"他指尖划过发黄纸页,\"看这记载:'染一匹布,救活三家'。\"

炭火\"噼啪\"炸响,一尘忽然用竹杖挑起族谱伸向火苗。三人惊呼着扑救时,他却大笑:\"烧得好!烧尽旧壳,方见新芽!\"

惊蛰后的第一百天,茅山涡立起块奇怪的石碑。碑身用国栋实验室的废料浇筑,表面嵌满玉蝉的木雕碎片,底部刻着教书先生拟的《耕读赋》。最上方,一尘用竹杖刻下六个字:天地亲师万物。

当第一辆满载游客的大巴驶入村口时,导游举着喇叭喊:\"各位看这石碑,象征着……\"

\"象征着我们的骨头。\"国栋突然开口,他正带着实习生在湿地取样,\"没有这些碎石头烂木头,立不起真正的碑。\"

玉蝉在传习所里教孩子们雕石碑模型,有个男孩总把凤凰雕成变形金刚。\"很好!\"她抚摸孩子的头,\"让凤凰穿上钢铁铠甲,才能飞出大山。\"

教书先生的书院校舍快封顶时,他突然拆掉东墙:\"留个缺口,等国栋的湿地芦苇长高了,孩子们就能看着绿色上课。\"

一尘的竹杖终于磨秃了,他换成拐杖那天,涡河水突然变清了。村民们传说,是河伯收下了那些刻着《河图》《洛书》的青砖——那是教书先生带着学生夜投河底的。

秋分那日,石碑前摆满新收的稻谷。国栋抓起把金黄的谷粒:\"测过了,重金属含量降了七成。\"

玉蝉把木雕凤凰放进他掌心:\"翅膀用湿地芦苇染的色,能防虫蛀。\"

教书先生展开新写的《茅山涡赋》,开头便是:\"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人立于天地间,当如竹杖接骨,旧木生花……\"

一尘忽然夺过赋文掷入火中,青烟袅袅升起时,他拄着新拐杖走向涡河:\"走喽!去会会河伯,问问他肯不肯再借我们三尺活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