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96章 聚讲峰]

大话灵山 第96章 聚讲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04:29:33 来源:小说旗

一、松风初叩:文星降世聚灵峰

周敬王四十二年的暮春,鲁国的硝烟如恶犬追着残阳,子墨牵着青牛踏碎最后一片战乱的月光。牛铃在寂静中碎成细响,惊起寒鸦数声,却惊不散他眉间的忧虑——自孔丘夫子归西,礼崩乐坏愈演愈烈,诸侯争霸的铁蹄踏碎了诗书礼仪,他背着半卷《尚书》辗转千里,只为寻一处能让文明火种延续的净地。

行至信州地界时,群山如青铜笔架横亘天地,最高处的平顶峰突兀而出,古松如巨笔倒悬,松针间漏下的月光竟凝成诗句般的光斑,在花岗岩上拼出\"格物致知\"的雏形。青牛忽然仰天长哞,蹄子踏在光滑的岩面上,竟踏出个\"仁\"字浅痕,墨色从牛蹄中渗出,顺着石纹蔓延,如活物般生长。子墨抚掌而笑,衣袂拂过牛首:\"此峰当名'聚讲',正合吾传道之心。\"

他解下腰间的韦编竹简,取山涧清泉研墨,狼毫在石壁上落下\"格物致知\"四字,墨痕未干,山风便卷着松针在地面拼出\"知行合一\"的纹路,每根松针都带着灵气,仿佛天地在呼应他的心声。讲堂选址在三株合抱的古松之间,树皮上的虫蛀处被修成菱形窗棂,透光处可见云海翻涌,如置身仙境。子时初刻,子墨在石案前备课,忽闻峰顶传来清越的鹿鸣,循声寻去,见岩缝中生长着七株连理芝,菌盖呈北斗状排列,每片都映着不同的卦象——乾卦象天,坤卦象地,震卦象雷,正是天地赠予的\"七政讲席\",每株芝草的纹路都暗藏《周易》玄机。

二、云阶论道:群贤毕至传薪火

立夏那日,第一个学子攀上山峰。少年伯鱼来自吴地,衣襟上的血渍尚未洗净,眼中却闪着求知的光芒。子墨递过一杯松针茶,茶汤在陶盏中映着云海:\"汝看群山,看似各自孤立,根脉却在地下相连。治学如登山,须见树木更见森林。\"伯鱼低头啜饮,忽然发现茶汤中竟浮现出九州地图,山脉河流清晰可见,这才惊觉先生的茶水竟藏着天地玄机。

讲堂渐渐聚起三十六位弟子,有农夫之子、樵夫之女,亦有逃亡的贵族子弟。子墨教他们辩日影定节气,观星象知农时,更在石坪上画地为卦,以灵山十泉比附\"九流十家\"。他常赤脚站在草地上,指着抽穗的麦秆:\"道不远人,田间禾苗的生长,便藏着'生生不息'的易理;溪中游鱼的摆尾,暗合'顺势而为'的智慧。\"最动人的是\"仁者之辩\",仲秋之夜,山雀坠入烛火,翅膀被灼伤。子墨捧起小生命,血珠滴在他青衫上,问众弟子:\"鸟兽草木,可堪为友?\"弟子公明抱拳道:\"人贵物贱,自古如此。\"子墨摇头,取来捣烂的蒲公英敷在雀翼:\"《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仁者之心,当如灵山之泉,泽及万物而不争。\"

三、天阙惊澜:文气冲斗触天威

天庭璇玑殿内,太白金星的浑天仪突然发出裂响,青铜齿轮间渗出金色流光,映照人间的水镜里,聚讲峰顶浮动着三十六道文气光焰,竟比南斗六星更亮。\"下界有凡人聚众论道,文气冲犯斗牛!\"纠察灵官的玉笏惊落《仙班名录》,书页翻到\"凡人造反\"篇,字里行间泛着血光。玉帝凝视水镜,见子墨正以山泉为墨,在云雾上书写\"民为贵\"三字,山风过处,字迹化作金色鲤鱼,摆尾游向人间村落,所过之处,战乱的伤痕竟在愈合。

\"若任其传道,凡人将不畏天命!\"托塔天王的话让殿角铜铃乱响,天兵天将在南天门整装,戈矛上的寒光映着聚讲峰的灯火。子墨在峰顶感应到天威时,正在教弟子们辨识《诗经》中的\"芣苢\"。他指尖抚过石壁上的\"格物\"二字,忽然笑道:\"所谓天命,岂在云端?在乎民心而已。\"命弟子点燃三十六盏孔明灯,灯上各书\"礼义廉耻\",如北斗悬于峰巅,灯光映着弟子们年轻的脸庞,比星辰更亮。

四、云战文锋:笔墨为兵抗天军

天兵降临的夜,聚讲峰被九道金光笼罩。雷部天将手举追魂幡,正要喝令子墨就范,石坪上突然腾起三十六道文气,化作《尚书》《周易》的竹简虚影,每片竹简都刻着\"仁者不忧\"的箴言,如盾牌般挡住天兵的刀光。子墨站在讲堂前,青衫猎猎作响:\"尔等可知,人间学问乃天地元气所化?吾非与天斗,乃与蔽日之云斗;非与神争,乃与锢心之见争。\"

最凶险时,三坛海会大神祭出乾坤圈,金光如烈日压顶。子墨不慌不忙,取过伯鱼手中的算筹,在石案上排出\"洛书九宫阵\",引动灵山十泉之水,化作八卦水阵。水幕中浮现历代贤者身影:大禹执耒耜治水,后稷播百谷教耕,孔子乘牛车周游列国,每道身影都带着人间的烟火气,竟将仙术一一化解。峰顶的连理芝发出七彩光芒,与弟子们手中的竹简相呼应,在云端拼出\"民胞物与\"四个巨字,每个笔画都如泰山压顶,让天兵的兵器纷纷落地。

五、墨魂归寂:丹心化石铸文魂

寅时三刻,子墨感到心力交瘁。他望向弟子们眼中的担忧,想起初登聚讲峰时的誓言:\"愿以百年心血,换人间千年灯火。\"指尖在石案上写下最后一个\"教\"字,墨迹化作青鸟,飞向每个弟子的眉心——那是他耗尽毕生文气种下的\"智慧种\",能让知识的火种在人间永不熄灭。

天兵的金刀劈来的瞬间,子墨张开双臂,护住身后的弟子。他的身体渐渐透明,唯有眼中倒映着聚讲峰的云海、讲堂的烛火、弟子们的泪痕。\"记住,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话音未落,已化作一尊石像,手中仍握着那卷被仙火烧焦的《尚书》,书页上的文字却在发光,如星星坠入人间。弟子们抱着石像痛哭时,峰顶的连理芝全部枯萎,却在石像脚下长出新的草木:茎干如竹简,叶片似书页,每片叶子上都天然生着\"仁义礼智\"的纹路——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文心草\",触摸者便能领悟先贤智慧。

六、文脉千年:薪火相传照古今

战国末年,弟子伯鱼在石像旁建\"七政书院\",将子墨的讲学语录刻在三十六块石碑上。每逢朔望,石碑便会浮现当年讲学场景,云雾化作子墨虚影,向学子们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理学家朱熹宿于书院,夜梦石像开口:\"格物须见其理,致知须尽其性。\"他醒后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聚讲峰之石,乃贤者精神所化,触之者能明本心。\"明代王阳明在此悟道,望着石像衣褶间的云纹,忽然顿悟\"知行合一\"的真意,衣袂一挥,竟让满山文心草同时发光。

现代的聚讲峰下,\"七政书院\"已扩建成文化圣地。某个深秋清晨,女生小林在石像前背诵《孟子》,山风掀起她的笔记本,纸上\"民为贵\"三字与石像掌心的墨迹重合。刹那间,峰顶云雾化作子墨身影,向她微微颔首,袖口飘落片文心草,叶片上的\"知\"字闪闪发亮。她忽然明白,千年之前的智慧,从未消逝,而是融入了灵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草木。

暮色中的聚讲峰披着霞光,石像的轮廓与云海融为一体,仿佛仍在讲授永不褪色的道理。峰巅石碑上斑驳的字迹记着:\"石可碎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山风里传来若有若无的吟诵声,那是千年不散的文气,在灵山的峰谷间回荡。聚讲峰的传说,是知识的丰碑,是传承的赞歌,更是人类对文明永恒的守望——只要有人仰望星空,只要有人守护智慧,那些刻在石上的文字,便会永远在时光中发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