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大话灵山 > 第131章 甑峰]

大话灵山 第131章 甑峰]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0 04:58:23 来源:小说旗

一、奇峰似器:灵山云海中的千年甑影

晨光刺破雾霭时,甑峰总以一种近乎威严的姿态显现。它孤耸于群峰环抱间,上阔下窄的圆锥状山体裹着赭红岩壁,顶部平坦如甑底,边缘凸起的棱线恰似甑耳,连山体褶皱都宛如木纹雕刻。山脚下的樵夫常说,这峰“晨蒸云雾夜凝霜,蒸了千年饭未凉”。

每逢梅雨季节,甑峰顶端便云雾翻涌,远远望去,恰似古甑腾起的蒸汽。守山老人王阿公的烟袋锅里总藏着故事:“鲁班祖师爷造这峰时,用的是天上的云当柴,地上的泉当水,蒸出的灵气能治百病。”山风掠过峰侧的古松,松针沙沙作响,仿佛木槌敲击甑壁的余韵。

二、巧匠天工:春秋战国的木艺传奇

周敬王年间,中原大地流传着“公输班一斧定乾坤”的歌谣。这位被后世尊为“鲁班”的匠师,能以三寸木片造飞鸟,用整根楠木刻龙舟。《考工记》记载,他曾为吴王打造机关城郭,城门开合间藏着七十二道玄机。然而,最令匠人歆羡的,是他那把从不离身的“墨斗”——相传墨线弹出时,连顽石都会自动裂开。

鲁班云游至灵山那日,恰逢山洪暴发。他见百姓躲在坍塌的草棚里,当即解下腰间墨斗,对着山体轻喝:“开!”墨线如银蛇游走,原本陡峭的崖壁竟轰然裂出百级石阶。当夜,他在破庙的梁柱上刻下镇水符,洪水竟奇迹般改道。自此,灵山百姓皆知来了位“木仙师”。

三、神工造峰:七十二艺的巅峰之作

鲁班选定灵山中央的孤峰时,正是中秋月圆夜。他命弟子伐来千年古柏,削成三十六根“定山楔”,又取三江之水调和五色土,塑成甑形雏形。《灵山志》载:“祖师爷以星斗为钉,以云霞为瓦,七日七夜未合眼。”

造峰最后一日,鲁班攀上峰顶,解下腰间酒葫芦畅饮。醉意朦胧间,他将葫芦抛向天际,葫芦落地处涌出清泉,正是今日甑峰的“玉液泉”。更奇的是,当他挥动神斧削平山顶时,木屑纷飞间竟化作漫山红叶——这便是灵山“枫香谷”的由来。

四、甑泉济世:灵液琼浆的造化之功

甑峰的泉水自山体裂隙渗出,色如琥珀,甘冽沁脾。明代《本草汇言》记载,此泉“饮之解百毒,沐之愈刀伤”。清光绪年间,瘟疫横行,县令取甑泉水熬药,三日内救活千余百姓。泉边至今留有石碑,刻着“一勺可延千年寿,半瓢能解万载忧”。

当地药农张阿婆记得,幼时摔破膝盖,祖母用甑泉水调和雄黄敷上,次日便结痂。更神奇的是,每逢大旱,泉眼便会涌出白雾,笼罩方圆十里——雾过之处,庄稼重获生机。地质学家检测发现,泉水富含偏硅酸与锶元素,确有消炎镇痛之效。

五、石城古刹:千年香火的沧桑印记

甑峰南麓的石城寺,相传为鲁班弟子所建。寺院以天然巨石为墙,檐角悬着青铜铎铃,风吹铃响,声传十里。寺中镇寺之宝是块“鲁班石”,表面布满规则凿痕,据说当年鲁班在此试斧,一斧下去竟削出九道凹槽。

南宋诗人陆游曾夜宿石城寺,写下“甑峰月照千僧饭,石斧声传万壑秋”的诗句。寺内藏经阁保存的《营造法式》残卷,墨迹竟与鲁班墨斗的丝线如出一辙。如今,每逢鲁班诞辰,各地匠人便来此焚香,在鲁班石前比试榫卯技艺。

六、奇石秘境: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甑峰周遭遍布着“鲁班遗迹”。东侧的“墨斗岩”形似倒扣的墨斗,石纹如缠绕的墨线;西侧的“刨花崖”层岩薄如刨花,风吹过簌簌作响;山脚下的“榫卯石”天然契合,严丝合缝。最奇的是“悬梁松”,主干横斜如挑梁,松针垂落似雕梁画栋。

地质学家在此发现罕见的“柱状节理”地貌,岩层如木柱般垂直排列。但山民更愿相信:“这是祖师爷用墨斗量过的痕迹,连石头都学着木头的样子生长。”

七、今古回响:匠魂永驻的灵山传说

现代游客登上甑峰,总爱抚摸岩壁上细密的凿痕。有人说这是风蚀纹路,有人却坚信是鲁班斧迹。登山步道旁立着“鲁班尺”雕塑,尺上刻着“财、病、离、义”等字样,游人常驻足测量身高,笑称“量量福气够不够鲁班爷的标准”。

非遗木艺传承人李铭在此举办“活态榫卯展”。他用甑峰松木雕成微型甑峰模型,机关开合间,竟能从中取出茶具——恰似鲁班当年“一木藏万物”的绝技。当夕阳为甑峰镀上金边,模型与真峰遥相呼应,恍惚间,千年前的匠魂仍在木屑与泉水中流转。

暮色中的甑峰依旧云雾蒸腾,山脚下的石城寺传来晚钟。卖葛根粉的老农吆喝着:“尝碗甑峰泉泡的葛根茶,喝出鲁班爷的巧心思!”山风掠过峰巅,仿佛又听见千年之前,那把神斧劈开山石的铿锵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