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开局朱标被李承乾魂穿了 > 第101章 制定五年计划

大明:开局朱标被李承乾魂穿了 第101章 制定五年计划

作者:佛系无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9 03:28:19 来源:小说旗

许多人都在琢磨皇帝的意思。

皇帝脑子没坏吧?这么打击江南,是真放心淮西这群手握兵权的家伙?

要知道,相比于一群读书人,手握兵权的武将才应该更被猜忌才是。

不对……换一个角度想,皇帝对文臣都打压至此,那对手握兵权的武将,不得更狠?

嘶~先清理了江南集团,那接下来是不是要轮到我们武将集团了?

“朕接下来要说三件事,其一,大明要迁都北平,金陵降为陪都,建制保留,此后大明将有两京。”李承乾面色凝重地说道,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到了。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将发生转移。

而且,大家的根基都在南方,这一迁都,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一脸焦急地说道,“陛下,不能迁都啊!迁都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光是建造新都,国库就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开支啊,陛下还请三思啊!”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片附和声,以胡惟庸为首,哗啦啦站出来一群人,齐声高呼,“臣等附议!”

这些大臣们心中都十分清楚,迁都北方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

首先,他们在南方的势力和人脉将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其次,北方的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对于习惯了南方生活的他们来说,适应起来也绝非易事。

迁都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太大了。

李承乾微笑着看向众人,“朕是在通知你们,不是在跟你们商量!

第二件事,大明要修路,工部已经研究出水泥了,要想富,先修路!

朕要将水泥路铺满整个大明,这算在五年计划里面。

大明执行五年计划,新都要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建成。

这个五年计划,除了修路,还要普及教育和医疗。”

话音未落,李善长只觉得一阵头皮发麻。他不禁暗自思忖,李承乾究竟是受了何种刺激,竟然如此激进地推行这些计划?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吧!

李善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陛下,治国之道,犹如烹饪小鱼,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急躁冒进。依老臣之见,还是循序渐进为好。”

他的话音刚落,以胡惟庸为首的一众大臣纷纷附和道:“臣等附议。”

李承乾脸色一沉,目光扫视众人,“朕意已决!如今大明初定,南方虽富庶,但北方才是抵御外敌之要地,迁都北平势在必行,至于修路、普及教育和医疗,皆是利国利民之举,若事事瞻前顾后,何时能让大明繁荣昌盛?”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再言语。

这时,一直沉默的徐达站了出来,抱拳说道,“陛下圣明。”

有了徐达带头,一些武将也纷纷响应。

毕竟去了北平,就有可能要打仗,而武将就喜欢打仗。

因为如果不打仗,那就得马放南山。

武将只有打仗才能进部啊,大明是以战功封爵的。

而且修了路,大兵团兵马运输也要方便很多,反正赞同又不用花钱。

要愁的是那群文臣。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道,“第三件事,朕要推行科举改革,增加实用科目,选拔更多有真才实学之人。”

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大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震惊和困惑。

然而,李承乾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却让大臣们明白,这些计划已经是板上钉钉,无法更改了。

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就这样在大明的朝堂上拉开了帷幕。

其实,大明在开国之初也曾尝试过科举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搞得四不像,不得不放弃。

自那以后,大明便一直没有再开设科举。

如今,李承乾竟然要重启科举,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陛下,科举改革,您想如何改革?”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率先发问。

其他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心中暗自揣测着李承乾的意图,难道这次的科举改革会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若是如此,能够提前了解规则,也好提前安排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卖了个关子,“众爱卿稍安勿躁,具体的改革方案,稍后自然会知晓,不过,朕可以先透露一点,这次的科举将更加注重实用性,不仅要考察文学才华,还要考察实际能力。”

“实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陛下这是要放弃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清流了?”李善长暗自琢磨道。

李承乾环视了一圈朝堂,继续说道:“此外,修路、医疗、教育这三件大事,朕希望能在五年之内完成,李相国,你身为百官之首,要好好地居中调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若遇到问题,你要积极去解决,若不是一味地向朕诉苦喊难,朕知道你难,朕也难,所以我们大家就都勉为其难吧。”

李善长心中叫苦不迭,但也只能硬着头皮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

李承乾满意地看着他,又道:“朕会安排专人监督各项事务的进展,若有懈怠之人,严惩不贷。”朝堂上众人皆低下头,不敢有丝毫异议。

散朝后,大臣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胡惟庸皱着眉头道,“这迁都、修路、科举改革,桩桩件件都是大事,陛下如此急切推行,只怕会生出诸多变故。”

李善长叹了口气:“事已至此,只能尽力而为,且看这改革能否如陛下所愿,让大明昌盛。”

此时,一位年轻官员犹豫着开口,“或许陛下此举有其深意,现在北方边患不断,迁都北平可加强防御,修路能促进南北交流,科举改革也能选拔更多可用之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