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野史,怎么全成真了? > 第29章:知识改变世界

这野史,怎么全成真了? 第29章:知识改变世界

作者:城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8 01:34: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时珍满意惊喜。

“好,很好!”

“天地人,只要把天地人三个字彻底了解。”

“王朝的覆灭就不再是任何问题。”

“首先:天与地,祂们之中都有一出【自然环境】。”

“细分一下,我们将会发现:自然环境总是伴随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由天地主宰:像暴雨、洪水、山火、地龙翻滚、寒冬。”

“自然灾害,我们人力无法抵挡,我们只能屈居于灾害之下;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所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了,那么我们大明百姓就需要什么?”

杨修立刻开口:“食物。”

李时珍问:“食物从哪来?”

“朝廷赈灾。”

“若朝廷没有粮食呢?”

“那么朝廷拨款,从其他地方购买食物。”

“若朝廷税收没收到那么多;导致钱财空虚呢?”

“这...”

对答如流的杨修,哑口无言。

很快,王权试图解决:“朝廷得提前预防自然灾害的到来;事先准备好赈灾所需。”

李时珍忍不住一笑:“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呀;你该怎么解决某流民问题;反正没钱没粮?”

此话一出,王权也跟着哑口无言。

若是预防灾祸出现的话;那么确实有解决方法。

“若是预防灾年的话,提前屯粮完全可以解决。”

“比如灾祸之前在全大明各地设立各种【仓】;当今年小灾遍地时,这种【民仓】与【官仓】将会派上用场。”

李时珍一脸好奇:“民仓与官仓意思是?”

王权想也不想,给出答案:

“民仓,是官府购买。”

“官仓,是官府从百姓这边征收的。”

“不论是购买和征收;都得用于发生灾祸之时。”

“若某年无大灾;那么就在粮食变质之前售卖给百姓;几乎价格上不会波动太大;皇权也不会亏。”

“用某年小灾不断,平日里储存的食物那就能够提供给灾祸地区;让百姓不至于饿死。”

看到此处,江哲一脸愕然,“等等,王权你在搞什么?”

“你们这是大明嘉靖年;不是清朝啊!”

“没想到清朝发生的事情,你现在也能做到啊?”

仔细一想,江哲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华夏人特有的【居安思危】的思维吗?”

李时珍愕然片刻,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王权的答案与自己在仙书中所看见的【清朝】有部分影子。

清朝那边叫做:平仓与官仓。

而在王权口中,叫做【民仓】与【官仓】。

既然他们能做到,我大明学子又为何做不得?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嗯,其实你说的这些;在大明各地其实有运用到。”

“那是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年设立的。”

“具体的就不细说了;不管是哪个朝代,多多少少都有这些影子。”

“可惜我问的是,发生巨大自然灾害;朝堂的储备粮不够了;完全不够。”

“可有短期的解决方法?”

“多看看史书,历史告诉我们答案了!”

很快,苏明顿时站了起来,“以工代赈。”

“嗯,这个才是最正确的,那该怎么以工代赈呢?”

他沉思片刻,举了个例子:

“其实这个事还要说到范仲淹。”

“不管是朝廷发钱、发粮还是发药材。”

“这些都需要朝廷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赈灾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难以长期为灾民提供救济。”

“可灾荒并不会因为朝廷赈灾成本太大就停息。”

“为了更好的帮助百姓,宋朝时范仲淹便独辟蹊径,他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救灾妙招。”

“据史料记载,皇祐二年,吴中、两浙路发生***,杭州的灾情尤为严重。”

“谁料此时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却日日泛舟湖上游玩,还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

“范仲淹先贤还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召集各佛寺住持说道:【现在是饥岁荒年,人力成本不高,各位不妨借此机会兴建寺庙,必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服务。】”

“之后各佛寺住持听后,马上招募工匠大兴土木。”

“范仲淹也派人募集了许多工人来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这让当时每天参加翻修建筑的百姓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人。

“范仲淹的事迹传到朝堂后,一些朝臣顿时大怒;忍不住弹劾范仲淹不顾荒年财政困难,百姓生活无着,竟公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竟还让住持们翻修寺庙,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但范仲淹却信誓旦旦地说:【我让百姓宴游湖上,是想让尚有余财的富人消费,从而让穷苦人家赚些生活费,而我鼓励寺院、官府大兴土木,也是想让贫苦无依的百姓可以借着官府与寺庙提供的工作机会活下去,不必背井离乡,饿死街头。】”

“果不其然,在范仲淹的一番神操作下,大量的工匠、民夫,还有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们拥有了宝贵的赚钱机会。”

“他们因此得以度过荒年。”

“而在这场席卷吴中、两浙路的***中,也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波及,避免了流亡他乡之苦。”

讲述到这,苏明作出总结:

“其实,以工代赈的核心是:用别人的钱买最划算的劳动。”

“相当于,从富人口袋中拿钱。”

此话一出,顿时惊呆了在座所有学子。

他们全都不可思议地看向苏明。

窗外。

吴院长,常斌,赵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苏县令;还是你家小子厉害啊;这么小,就能立刻想到了朝堂所做之事。”

“非常有潜力!”

苏县令也是被其的才能惊讶到了,“谦虚谦虚,估计平日里跟我接触得多了;我曾经就接过上面的命令这样做过。”

赵才附和句:“那还是您言传身教得不错!”

江哲却一脸笑意,“不错是不错;但最后到灾民手上的赈灾粮却不足十分之一;苏明还是低估了人的贪婪。”

李时珍满意地点了点头,“嗯,答案算是过关;但你低估了人类的贪婪;历朝历代的以工代赈大小案例;最后到灾民手里的又有多少呢?”

苏明立刻给出答案:“那也很简单,派人监督;抓到贪者,斩立决!”

“嗯,很费心费力;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若是灾荒不断;这个大明定然要无!”

“你的这次的答案,限制于灾害的短期预防;若灾害持续1年,2年,3年,5年,10年,乃至20年呢?”

该问题落下,就连县令之子苏明都迷茫了。

“我...没有。”

不仅是他,就连王权和杨修都感到细思极恐。

若灾害真持续如此之久,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李先生的问题太过夸张了吧?

看着学生们这幅反应,江哲忍不住偷笑:“至于这么难以置信,明末崇祯那时候持续了多少年,人家好歹还坚持一些年呢;换到现在你们就萎靡了?”

李时珍又说:“再想一想,老百姓吃什么。”

“稻米和面以及各种。”

“稻米和面,是由什么种植出来的?”

“种子。”

李时珍指着黑板上的【天】与【地】与【人】。

“请结合这三个字来考虑答案。”

“老天给百姓带来自然灾害、大地给百姓带来自然灾害、我们作为【人】,难道要甘愿受到自然灾害吗?”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难道我们就甘愿等死呗,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苏明顿时愕然不已,连连摇了摇头,“恕学生愚钝,李先生,我实在不知道。”

不止是他,就连室外的吴院长、常斌,苏约,赵才都眉头紧蹙。

李时珍都把灾害持续到了几十年,百姓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了!

难道要天天抓贪官,天天斩、天天筹钱、天天赈灾吗?

真有这种地狱般日子么?

看到此处,李时珍忍不住感慨:“果不其然,仙书中有句话说得好;【人类这辈子都想不到自己从未见过的学识与知识】”

“若非我接触过仙书,我也如苏明这般局限。”

虽声若蚊蝇,但台下前方的还是有学子听到了,他们忍不住瞪大双眼。

啥,仙书?

“好了,你坐下吧!”

“请问,先生,如何解决?”

“你之前回答的是什么?”

“【知识】。”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利用【知识】让种子和土地提高产量?”

“为什么有的土地肥沃,就能产出更多的粮食?”

“为什么土地普通;就无法产出更多的粮食?”

“你有考虑【肥沃】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为什么土地与土地之间有着大不同?”

“难道是老天创世之前,就给大明的每一块土地都限制了【你这块土地好,可以多产粮;你那块土地差,只能少产粮】。”

“我只想问,真没有人去钻研一下;去研究下,为什么土地也分好坏呢?”

此话一出,苏明傻眼了。

不仅是台下学子,就连窗外的院长等人都惊了。

对啊,凭什么土地好坏是老天定的?

难道里面就没有蹊跷?

看到这,江哲颇感意外,仿佛发现了什么。

“老李,你该不会要把生物书里的酸碱度,酸碱土地,大棚种植,以及化肥,还有植物的改良种植法搬出吧?”

“话说,大明的华清大学的高才子,他们能听得懂吗?”

“难道这就是你口中的【天】,让【人的力量改变上天注定的】,也就是【人定胜天】?”

“厉害了我的老李,你真是时刻都在给封建大明的学子传输【反抗】的想法。”

“论ZF,你是专业的!!!”

这些知识虽然只是初中生物,但听起来颇为有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