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78章 浪潮之巅的逆袭之光

1995年7月3日,蝉鸣如沸的午后,刘强东站在东关村写字楼的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框上的划痕——那是三年前用三轮车搬运电脑时留下的印记。此刻,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电脑屏幕,京东网站后台的实时数据如同沸腾的岩浆般跳动:当日营业额突破3000万,股票市值较年初暴涨26.9亿,刷新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增长纪录。

“强子!税务局的人来了!”楼下传来发小的喊声。刘强东深吸一口气,转身时已经换上沉稳的笑容。办公室里,临时拼凑的会议桌上堆满订单报表,墙角的纸箱里还塞着没来得及寄走的货物。谁能想到,这个曾在苏北农村靠乡亲凑鸡蛋换学费的少年,如今正站在中国互联网商业的风口浪尖。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商界。星宁工作室总部,沈知意看着陈昊递来的财经简报,嘴角泛起欣慰的笑意。六年前那个在人大校园犹豫是否申请创业基金的年轻人,用五年时间将京东从一个销售特产的小网站,变成覆盖家电、数码、图书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他的物流体系是关键。”沈知意指着简报上的配图——京东自建的华北仓储中心里,工人们正用条形码扫描仪快速分拣货物,“当其他电商还在依赖第三方时,他已经开始布局基础设施。”

而在京东的客服部,龚晓京戴着耳机耐心解答客户疑问。她面前的白板上写满改进方案:“优化退换货流程”“增设方言客服”“建立客户分级体系”。作为人大经济学系的高材生,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策略,京东的客户满意度连续12个月保持行业第一。“晓京,又有两家风投想约谈!”助理推门而入,手中的预约单已经排到下周。龚晓京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目光却依然坚定:“先安排和做供应链金融的机构谈,我们需要更灵活的资金周转。”

夜幕降临时,刘强东独自来到仓库。叉车的轰鸣声中,他弯腰检查一箱即将发往青海的电脑配件。“刘总,这批货走空运还是陆运?”仓库主管问道。“陆运。”刘强东直起身子,“虽然慢两天,但能省三分之一运费。咱们的优势,就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的思绪回到创业初期,那时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和员工们常常睡在仓库地板上,用纸箱当枕头。

此时的互联网行业,质疑声与惊叹声交织。《计算机世界》杂志专题报道称:“京东的崛起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但重资产模式能否持续?”论坛上,网友们激烈争论:“自建物流太烧钱,迟早拖垮公司!”面对质疑,刘强东在接受采访时举起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18岁的他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身后是宿迁老家漏雨的土坯房。“我从不敢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京东的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

千里之外的深圳,马化腾盯着电脑屏幕上京东的股价曲线,对团队说:“看看人家的用户粘性,我们的oIcq也要加强电商功能开发。”而在杭州,马云在黄页网站的例会上播放京东的宣传视频:“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开放,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沈知意拨通刘强东的电话时,听筒里传来打包货物的嘈杂声。“强子,庆祝的同时别放松警惕。”她的声音带着兄长般的关切,“记得你说过要做百年企业,现在才刚刚开始。”刘强东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仓库,那里的霓虹灯牌上,“京东”二字在夜空中格外醒目。“沈姐,我永远记得在星宁学的第一课——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他顿了顿,“等下个月新物流基地落成,我想邀请您和所有帮助过京东的人,来宿迁老家看看。”

1995年的这个夏天,京东的崛起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中国互联网商业的新大门。当传统企业家还在犹豫是否“触网”时,刘强东用白手起家的传奇证明:在时代的浪潮中,没有天生的赢家,只有敢于逆流而上的勇者。而那些散落在仓库、办公室、客服中心的奋斗故事,终将汇聚成改变中国商业格局的磅礴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