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95章 归乡筑梦:智能建造的星火燎原

2014年6月18日,炽热的阳光洒在华北平原的乡镇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设备的卡车轰鸣着驶向各个县城。曾经在星宁科技商务区工地打拼的包工头老周,正坐在自己新购置的商务车里,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农田,嘴角止不住地上扬——他的手机银行账户里,躺着刚到账的680万工程款,这是他在家乡县城成立“星辰智能建造公司”后,承接的首个大型项目的预付款。

“老周,你可算回来了!”老家村口,村长带着乡亲们围了上来。老周从车里搬出特意从京城带回的智能建造设备模型,兴奋地比划着:“大伙看好了!这台智能打桩机,效率是传统设备的5倍,误差不超过1毫米!”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几个年轻小伙凑上前仔细打量:“周哥,这东西操作难不难?我们能学会不?”

“只要愿意学,星宁集团会派工程师来培训!”老周拍着胸脯保证。他心里清楚,这一年在星宁工地的经历,不仅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智能建造的核心技术。他翻开手机里的项目规划图,“三个月后,咱们这儿就能建起第一座用智能技术打造的楼盘,保温、抗震性能都是顶级!”

与此同时,在邻县,另一位包工头李建国正带着团队调试新引进的3d建筑打印机。“以前盖楼要一两年,现在用这机器,三四个月就能交付!”他指着屏幕上快速成型的建筑模型,向县里的领导介绍,“而且全程AI监控,材料用量精确到克,成本直接降低30%!”更让他自豪的是,公司里80%的员工都是返乡农民工,“以前在工地扛水泥,现在操控智能设备,收入翻了好几倍!”

在星宁建筑学院的远程培训教室里,数十位返乡农民工正戴着VR眼镜,沉浸式学习智能建造技术。60后的老张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着镜头大声说:“原以为我这把年纪只能干苦力,没想到还能学会操控这么先进的设备!”屏幕另一端,授课老师笑着鼓励:“张叔,您操作的精准度比很多年轻人都高!”

这些返乡创业者的成功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曾经在星宁工地打工的90后小王,辞去了城里的白领工作,带着攒下的30万回到家乡,和几个同学成立了“智建建材科技公司”。他们研发的智能保温砖,不仅能自动调节室内温度,还能通过内置芯片实现质量溯源。“现在县里的新楼盘都指定用我们的材料!”小王兴奋地展示着订单合同,“上个月销售额突破了200万!”

随着智能建造企业在家乡遍地开花,传统建筑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某老牌建筑公司的老板望着停工的工地,满脸愁容:“同样的项目,人家工期比我们短一半,成本还低,根本没法竞争!”但很快,他主动联系上星宁集团,申请加入智能建造改造计划。“与其被淘汰,不如主动拥抱变革!”他在员工大会上坚定地说。

沈知意坐在星宁集团总部的监控室里,看着大屏幕上闪烁的全国智能建造产业分布图,欣慰地点点头。地图上,代表各地智能建造企业的光点越来越密集,特别是在曾经的建筑劳务输出大省,光点几乎连成了片。“启动‘星火扶持计划’,”她对着助理下达指令,“为这些返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解决供应链问题。”

三个月后,老周的首个楼盘顺利竣工。开盘当天,售楼处被挤得水泄不通。“这房子质量好,价格还比周边低!”一位购房者拿着智能房屋检测报告,兴奋地说,“墙体保温性能比普通房子高60%,每年能省不少暖气费!”老周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心血变成了乡亲们的幸福家园,眼眶不禁湿润了。

而在更广阔的乡村,智能建造的影响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返乡农民工们不再是城市建设的过客,他们用学到的技术,在家乡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医院,甚至是智能农业大棚。曾经冷清的乡镇,因为这些充满活力的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商业的价值,最终要回馈到土地和人民。”沈知意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方喃喃自语。她知道,这场由星宁点燃的智能建造革命,正在神州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而那些返乡创业者和农民工,正是这场变革中最耀眼的星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