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257章 基建革新:科技引擎驱动城市生长

2015年12月4日清晨,阿广市政府会议室内,投影屏幕上闪烁着星宁地产分公司提供的智能建造方案。市长李建业盯着三维建模中自动拼接的高架桥模块,手指叩击桌面:“按照这个方案,跨海大桥的工期能从三年压缩到十一个月?成本还能降低35%?”

电话那头,星宁地产副总林宇飞的声音带着自信:“李市长,星宁的量子建造系统采用模块化预制技术,所有构件在工厂完成高精度生产,再通过磁悬浮轨道运输到现场。AI机械臂的定位误差不超过0.1毫米,比传统人工精准百倍。”他调出实时数据,“您看杭城刚竣工的智慧高速,就是用这套系统,通车时间提前了八个月。”

与此同时,沈知意正在港城的办公室内召开紧急会议。全息投影中,阿广的地形地貌与星宁建筑学院的规划图重叠交错。“我们要在阿广建三所建筑学院,”她的手指划过虚拟地图,“选址就在在建的高架桥沿线,形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实践’的闭环。”

沈舒推了推全息眼镜,调出教育方案:“课程设置要侧重智能建造、量子测绘和AI施工管理。我建议从总部抽调二十名工程师担任导师,再引入VR实训系统,让学生在校就能模拟真实建造场景。”

当天下午,沈知意拨通了林宇飞的量子电话:“小林,技术共享不能只停留在设备层面。”她将建筑学院的规划文件传输过去,“阿广需要自己的智能建造人才,你负责对接政府,把学院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林宇飞立刻行动。三天后,阿广市中心的奠基仪式上,量子打桩机发出低沉的轰鸣。沈知意站在贵宾席,看着智能机器人将第一块预制桩精准打入地底。“这不仅是建筑技术的革新,”她对身旁的李建业说,“等三所学院建成,每年能为阿广输送两千名专业人才。”

在施工现场的临时办公室,年轻工程师陈阳正在调试AI测绘无人机。“以前测量地形要花半个月,”他指着屏幕上实时生成的三维模型,“现在无人机群三小时就能完成,还能自动分析地质数据,给出最优施工方案。”

消息很快传遍阿广的建筑行业。老牌施工队队长老周带着二十名工人来到星宁的培训基地。“我干了三十年工程,从没见过这样的技术。”他戴着VR眼镜,惊叹地看着虚拟场景中机械臂的精准操作,“这哪是盖房子,简直是搭乐高!”

培训课程采用“理论 实战”模式。学员们白天在模拟工地学习操作智能设备,晚上通过量子课堂听沈知意的远程授课。“传统建造靠经验,智能建造靠数据,”沈知意的虚拟影像在教室中游走,“你们手中的平板电脑不是工具,是掌控整个工程的指挥中心。”

一个月后,首批学员毕业。老周的施工队接下了阿广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智能摊铺机自动调整沥青厚度,无人驾驶压路机根据AI指令完成压实作业,项目进度比原计划快了一倍。“以前最怕返工,”老周擦着汗笑道,“现在有量子监测系统,每个环节都达标,心里踏实!”

而在星宁建筑学院的施工现场,智能建造技术正在自我复制。建筑模块在工厂预制完成后,由磁悬浮列车运抵现场,AI机械臂如同精密的外科医生,将它们拼接成教学楼、实训楼和图书馆。学生们还未入学,就已亲眼见证智能建造的神奇。

2016年春节前夕,阿广首座智能建造的高架桥通车。沈知意站在桥头,看着车流在发光的智能路面上穿梭。手机震动,林宇飞发来捷报:“沈总,阿广政府追加了三个大型基建项目,还把星宁学院纳入重点教育工程!”

她望向远处正在建设的建筑学院,工地上的智能塔吊在夜空中勾勒出未来感的轮廓。从技术共享到人才培育,星宁正在阿广这片土地上,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城市的生长方式。而这场由基建引发的变革,终将如同高架桥延伸的方向,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