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 > 第185章 出使大炎

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 第185章 出使大炎

作者:杰外生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4 03:33:20 来源:小说旗

李世民龙行虎步,带着房玄龄径直来到御书房。

他挥退了所有宫人,只留下房玄龄一人。

“玄龄,朕意已决,科举必须变革!”李世民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只是这变革该如何进行?”

李世民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七分实际,三分圣贤”八个大字,掷于房玄龄面前。

“朕意如此,即刻安排户部,昭告天下!”

房玄龄捧起御笔题字,心中波涛汹涌。

他知道,这八个字将彻底改变大唐科举的走向,甚至影响整个大唐的未来!

他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安排户部拟定诏书,准备张贴告示,告知天下读书人明年科举的变革。

与此同时,弘文馆甲子一号学堂内,正值课间休息。

房遗爱偷偷摸摸地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身旁的杜荷。

杜荷看完,忍不住低声轻笑一声,将纸条递给了杜钩。

纸条上,赫然是一篇从大炎流传过来的策论文章,言辞犀利,观点新颖,与大唐传统的圣贤文章截然不同。

四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却没注意到夫子孔颖达正站在门口,将他们的举动尽收眼底。

“尔等在作甚?”孔颖达一声厉喝,吓得四人浑身一颤。

房遗爱连忙将纸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

可惜,这拙劣的动作如何瞒得过孔颖达的眼睛。

他大步走到四人面前,伸出手:“拿来!”

房遗爱不敢违抗,只得乖乖交出纸条。

孔颖达展开一看,脸色顿时铁青。

纸上那与大唐截然不同的行文风格和观点,让他感到无比的愤怒。

“大胆!竟敢私下传阅大炎文章!尔等可知罪!”

四人吓得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孔颖达怒斥道:“罚尔等站到后面,抄写《论语》十遍!没有抄完,不准下学!”说完,他将纸条狠狠地拍在桌子上,转身走向讲台。

房遗爱四人垂头丧气地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抄写《论语》。

程处默小声抱怨道:“这老夫子也太古板了,看看大炎的文章怎么了?”

杜荷附和道:“就是,人家大炎的文章写得多好啊,比咱们的圣贤书有意思多了。”

孔颖达坐在讲台上,听着他们小声的议论,心中更加恼火。

他拿起那张揉皱的纸条,本想将其撕碎,却鬼使神差地再次看了起来。

“这……”孔颖达的声音戛然而止。

虞世南踱步过来,看着面色铁青的孔颖达,轻声劝慰:

“颖达兄,何至于此?不过是些许文章,孩子们年少好奇,也是常情。”

孔颖达拂袖,语气中带着一丝怒意,“虞兄有所不知,此乃大炎之论!歪理邪说,恐乱我大唐学子之心!”

虞世南闻言,眉梢微挑,好奇道:

“哦?大炎之论?拿来我看看。”

孔颖达虽有不愿,但碍于情面,还是将那张揉皱的纸条递了过去。

虞世南接过,细细读来,起初漫不经心,但随着目光的深入,脸色逐渐凝重起来。

那纸上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锥心,与大唐的四平八稳不同,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锐利的锋芒。

“这……”虞世南惊叹一声,抬头看向孔颖达,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颖达兄,此文确有过人之处,不可小觑!”

两人屏气凝神,凑在一起,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

文章中对时弊的辛辣讽刺,对民生的深刻关怀,对未来的大胆设想,都深深地震撼着他们。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股新的思潮,正从遥远的大炎席卷而来。

良久,孔颖达长叹一声,脸上怒色尽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

“罢了,罢了,是老夫迂腐了。”

他走到房遗爱四人面前,语气缓和了许多,“尔等虽有错,但求知若渴,也值得嘉奖。今日之罚,免了。”

此事一出,弘文馆内一片哗然。

越来越多的夫子闻讯赶来,争相传阅那篇大炎文章。

一时间,弘文馆内,人人都在谈论着大炎,谈论着那股与大唐截然不同的思想。

孔颖达忧心忡忡地找到虞世南,“虞兄,这文章流传甚广,恐会动摇我大唐学子的根基啊!”

虞世南捋须一笑,“颖达兄多虑了。堵不如疏,与其禁锢他们的思想,不如让他们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再说了,这大炎的文章,又岂是禁得了的?”

虞世南顿了顿,眼中闪过一道光芒,“我倒有个想法,不如我们主动出击,将我大唐的儒学传到大炎去,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大唐文化的魅力!”

孔颖达闻言,眼前一亮,“此计甚妙!我等愿与虞兄一同前往!”

消息传开,长安城内顿时沸腾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对即将到来的出使大炎充满了期待。

“听说弘文馆的夫子们,都要跟着使团去大炎了!”

“是啊,听说他们要将咱们大唐的圣贤书,传到大炎去!”

“不知道那大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就在这熙熙攘攘的讨论声中,即将出使大炎的使团,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孔颖达深夜难眠,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喃喃自语:“大炎……究竟会给我大唐带来什么呢?”

他似乎预感到,这次出使,将会给大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却无人可知。

他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上面写着“致长孙大人”,随后小心翼翼地将信藏了起来……

夜风微凉,吹动着孔颖达单薄的衣衫。

他凝望着长安城上空稀疏的星辰,心中却远不如星空般平静。

一封写给长孙无忌的密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他内心深处层层涟漪。

“大炎……”孔颖达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并非不知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势,也明白这趟出使大炎,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汹涌暗流。

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为大唐,为他心中的那份儒学理想,博得一线生机。

此刻的长安城,早已褪去了白日的喧嚣,陷入一片沉寂。

然而,在这片沉寂之下,却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暗流。

百姓们或许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权谋算计,但他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唐日渐衰落的颓势。

田地荒芜,赋税沉重,再加上天灾**不断,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他们渴望改变,渴望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居乐业的盛世。

而这出使大炎,无疑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机会。”一个老农望着远方,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是啊,听说那大炎富庶繁华,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身旁的人附和道。

百姓们议论纷纷,渴望着,期盼着。

他们并不知道,这所谓的“机会”,背后隐藏着多少风险与挑战。

他们只知道,为了生存,为了未来,他们必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大唐,真的需要改变了!

这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共识,更是无数百姓发自内心的呐喊。

长久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已经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变得暮气沉沉,失去了活力。

而与大炎的竞争,或许能给大唐带来新的活力,打破世家门阀的封锁,重新焕发生机。

这是李世民的期望,也是杜如晦等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长安城,城门缓缓打开,一队队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了出来。

他们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脸上写满了肃穆与庄严。

“来了!来了!”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晨曦穿透薄雾,为长安城镀上一层金辉。

城门洞开,仿佛巨兽张开的嘴,即将吞吐时代的洪流。

“咚!咚!咚!”沉闷而庄严的鼓声,从城墙上滚滚而来,震荡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这鼓声,不仅宣告着一支队伍的出发,更象征着一个帝国试图挣脱枷锁的决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飘扬的“唐”字大旗,猎猎作响,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大唐的威仪。

紧随其后的,是数百名身披明光铠的骑兵,他们手持长槊,腰悬横刀,目光坚毅,如同一道钢铁洪流,缓缓流出城门。

阳光洒在他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

骑兵之后,是数十辆装饰华丽的马车。

车厢以锦缎包裹,车辕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大唐的富庶与气派。

马车四周,是手持仪仗的侍卫,他们身着统一的服饰,神情肃穆,步伐整齐,显示出良好的训练素养。

马车中,坐着的便是此次出使大炎的使臣们。

为首的,是当朝宰相杜如晦,他身着紫袍,头戴进贤冠,面容沉静,目光深邃。

他轻轻捋着胡须,望着窗外涌动的人群,心中思绪万千。

此次出使,肩负着陛下的重托,也承载着大唐的希望,他深感责任重大。

秦琼、魏征、程咬金等一众朝廷重臣,也赫然在列。

他们或身披战甲,或身着官袍,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期待。

此次出使,不仅关乎大唐的国运,也关乎他们个人的荣辱。

儒学巨擘孔颖达、虞世南、盖文达等,则身着儒衫,手持书卷,气度儒雅,风度翩翩。

他们是儒学的代表,也是大唐文化的象征。

此次出使,他们不仅要展示大唐的礼仪风范,更要与大炎的学者进行交流,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

队伍缓缓前行,如同一条长龙,蜿蜒在长安城外的官道上。

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声欢呼着,为使臣们送行。

“杜相公,一路顺风!”

“秦将军,扬我大唐国威!”

“诸位大人,早日凯旋!”

百姓们的呼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直冲云霄。

李世民站在城楼之上,俯瞰着这浩浩荡荡的队伍,以及夹道欢送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他紧紧握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陛下,”身旁一位官员小心翼翼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这等盛况,多年未见了。”

李世民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眯起眼睛,目光落在了杜如晦的背影上,眼神复杂难明。

“但愿……此次出使,真能如你所言……”

他缓缓地说道,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话语突然停顿,似乎在思考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