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纽约1990 > 第87章 褒贬不一

纽约1990 第87章 褒贬不一

作者:海大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4 20:08:04 来源:小说旗

《纽约时报》1990年7月5日头版报道:《独立日新定义:从烟花到反家暴的世代觉醒》

“16岁偶像LINK与玛蒂娜·麦克布莱德用音符重写自由叙事,x世代举起媒体火炬”

记者:埃里克·詹森(Eric Jensen)

林恩坐在餐桌前,看着这份当下米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这好像是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登上它家的头版。

“当1990年的第一簇独立日烟花在纽约港上空炸裂时,自由女神像脚下却翻涌着另一种革命浪潮——紫色。超过2000名佩戴紫色丝带的抗议者,在16岁流行偶像LINK的带领下,用音乐与伤疤对抗一个古老而顽固的敌人:暴力。这场名为“Independence day”的活动,以LINK创作的同名歌曲为核心,将独立日的国家叙事撕裂,转而聚焦那些“在壁橱里发抖”的女性。”

纽约时报很鸡贼的把家暴主题改成了“暴力”,老白男们并不喜欢讨论这个话题,他们是这套压迫女性规则的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

“推开巨石,让罪者偿其恶果”(Roll the stone away, let the guilty pay)——这句来自歌曲《Independence day》的歌词,昨晚被投射在舞台背后的自由女神像基座上。LINK在演讲中讲述了在无数女性身上发生过的故事: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被喝醉男人骚扰和攻击,而今天,他们要让所有施暴者偿其恶果!”

嚯,比我想象的效果还好啊!蝙蝠侠的梗我的歌迷就这么爱玩吗?

“活动**属于玛蒂娜。这位手臂带疤的新人女歌手唱功惊人,仰头嘶吼出那句“这是独立日!”时,人群中的紫色如惊涛翻涌。她的伤疤经化妆强化,却露出边缘的乳胶痕迹——这一细节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好莱坞式伪善”,但《纽约时报》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玛蒂娜坚持保留化妆指令:“真实的伤会吓退那些还在沉默的人,但艺术化的伤能给他们勇气。””

国会唱片真是废物!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化妆痕迹被当场发现就算了,内部文件都被人看了个底掉!还好玛蒂娜人设立得很稳。

“60年代的人举标语,90年代的人举摄像机。”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阿米莉亚·卡特评价道,“LINK的团队深谙如何用mtV的语法包装社会运动。当他们把幸存者故事剪成30秒宣传片,在电视上每小时播放三次时,反家暴就不再只是社运者的地下集会,而成了青少年的流行文化。”

“这种策略显然奏效。国会唱片证实,《Independence day》发行首日销量突破20万张,其中70%购买者年龄低于25岁。年轻人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这比历史课本里的独立宣言酷多了。”

一天卖出20w张?这比自己的首单数据好多了啊!我记得当时才3w...玛蒂娜可真是幸运...70%购买者低于25岁,这显然是吃到了自己歌迷的流量吧?

“尽管LINK团队宣称“音乐无关政治”,但活动现场的族裔配额暴露了权力的拉扯。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动员的500名非裔与拉丁裔参与者,被安排在镜头最佳取景区;而舒默议员推动的《民权法案》修正案宣传册,则与反家暴手册捆绑分发。“这是给枪伤贴创可贴,还是印着舒默竞选口号的创可贴。”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在哈莱姆区受访时讽刺。他原计划在活动中质问庇护所预算削减问题,但彩排时被舒默助理要求“保持团结”。

这俩不都是驴党的么...斯派克不是也在推进《民权法案》?怎么自己人还吵起来了?

“LINK在演讲中痛斥“某好莱坞演员”将威士忌泼向女性尊严,虽未点名查理·辛,但其团队早有准备——讲到这句时,反家暴联盟成员突然展开“查理辛,你也是施暴者吗?”横幅,镜头精准捕捉到妮可·基德曼的含泪侧脸。这种“道德猎杀”引发两极评价。《华尔街日报》批评“用一场悲剧掩盖另一场悲剧”,但纽约反家暴联盟热线数据显示,活动后求助电话增长500%。“至少他们砸开了沉默。”热线主管玛乔丽·克拉克说。”

“当被问及《Independence day》能否推动立法时,舒默议员的回答充满务实与虚无:“法律不会因为一首歌改变,但听这首歌的人可能会。”而舒默议员已向国会提交提案,要求将反家暴教育纳入公立学校课程——该提案的封面,正是玛蒂娜在集会中歌唱的自由女神像”

编者按:这个独立日,自由的定义在纽约港被重新校准。当玛蒂娜的疤痕与女神的火炬在镜头中重叠时,人们或许该思考:真正的独立,是摆脱暴力的勇气,还是制造新伤疤的权力游戏?这首歌也许会被记录进两种历史:流行文化的里程碑,或权力操弄的注脚。但在1990年7月5日的纽约,它至少证明——当音乐响起时,暴力的锁链曾短暂崩裂。

《纽约时报》拿出头版报道,证明这次活动的影响力已经出圈,虽然被舒默这家伙一搅和有点影响纯粹性但是和自己关系不大。名声、人情、热度、销量收益都达到预期,但是查理辛这家伙的事情怎么还会有‘两极评价’?

林恩又翻了翻其他的主要媒体报道,关于自己对查理辛的猎杀,媒体褒贬不一。

坏消息是:媒体确实对白人男性明星非常宽容,支持查理辛的论调大概是虽然他干了很多坏事,但是确实有在悔改,罪不至此。

好消息是:他们对自己同样宽容,没人因此攻击自己,反而大力夸赞自己主导的这场活动意义深刻,只是有些方式还欠考虑,力在淡化矛盾当和事佬。

林恩感觉这套和稀泥的方式隐隐有些熟悉,也不知道在哪见过....

对这次活动本身的评价总体向好:瑕疵是有的,但活动是成功且影响巨大的。

《纽约邮报》则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LINK放狠话:我的电影公司永不录用家暴人渣!”(内幕:查理曾骚扰妮可基德曼)

[配图]:LINK在演讲台握拳怒吼(仰角拍摄显压迫感)\/查理辛被捕档案照(警局编号清晰可见)。

“昨日独立日集会上,乐坛金童LINK以远超年龄的狠辣姿态,向好莱坞‘坏小子’查理辛投下核弹级指控!这名16岁少年不仅曝光查理19岁被捕黑历史,更宣布旗下电影公司全面封杀‘这个欺辱女性的败类’!”

“把这种危险分子放进剧组?等着他搞出盖不住的丑闻吧!”

——LINK嘲讽查理新片《沉默的羔羊》选角决策,制片方暂未回应。

他们还创意十足的拉了个表格数据对比:

LINK vs ?查理辛

年龄:16岁 vs 25岁

被捕次数:0 vs 4次(醉酒闹事、吸毒、毁坏公物、纵火)

法律纠纷记录:0诉讼 vs 5起性骚扰指控庭外和解(和解金超$200万)

律师团队:专注版权保护 vs 专精销毁监控录像

代言品牌:calvin Klein青少年代言 vs 金箔避孕套“狂野体验“

教育背景:拉瓜迪亚艺术高中全A优等生 VS 高中辍学理由“教室天花板压抑创造力“

女性支持率:87%(《teen people》民调) vs 17%(《花花公子》读者票选)

核心粉丝群体画像:13-29岁女性(89%认为“理想男友模板“) VS 35-50岁离婚男性(32%有家暴案底)

家长支持率:母亲群体支持率 94% VS 支持率-22%(民调显示“希望他消失“)

...

“哈哈哈...”林恩看着这些数据笑得乐不可支,《纽约邮报》真是太有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