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水东流 > 第19章 劫袁风云:忠义的抉择

汉水东流 第19章 劫袁风云:忠义的抉择

作者:陈留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4 20:08:09 来源:小说旗

几天后,三桂仿若霜打的茄子。

一脸憔悴地拖着沉重步伐前来与我辞行。

他的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重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唉,兄弟,我这便要追随洪承畴奔赴辽东,辅助我父亲吴襄了。多亏洪承畴大人大力举荐,我已获封守备一职。可这对我来说,却似有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啊。”

我心急如焚。

紧紧盯着他,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恳求。

再次劝道:“三桂,你我兄弟一场,如今袁督师蒙冤,深陷绝境,这可是关乎正义存亡、国家兴衰的大事啊!咱们怎能袖手旁观,弃他于不顾?你就忍心看着一代忠良含冤受屈,就此陨落吗?跟我一起参与营救袁督师吧,咱们定能想出办法救他!”

三桂苦笑着。

脸上的无奈像是凝固了一般。

无奈地摇了摇头,声音里透着一丝绝望:“兄弟,师命难违啊!如今师父吴伟业和洪承畴都已放弃,皇上对袁督师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齿,朝廷上下一片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况且,袁督师擅自斩杀毛文龙,在京师救援一事上又处理得一塌糊涂,依我看呐,这事儿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真的没救了。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三桂接着向我细细解释起来。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这次清兵绕过山海关,如同饿狼扑食一般,一路势不可挡,长驱直入,直逼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可在途中竟对清兵毫无主动出击的意思,就那样眼睁睁看着清兵如入无人之境,肆意横行。而且,他也没及时向皇上解释清楚原因,这才引得皇上猜忌的怒火越烧越旺。等到清兵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纷纷赶来,都归他指挥,可他却把援兵随意分散,甚至直接赶走,皇上自然认定他严重失职,还怀疑他心怀不轨,想要叛乱。兄弟,咱们虽心有不甘,可这局面,实在是无力回天啊!”

此前,三桂虽拒绝参与营救。

但我知道他绝非铁石心肠。

他与袁督师曾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情谊深厚得如同血浓于水。

如今他频繁带来朝廷消息。

我猜他定是在内心的忠义之间痛苦挣扎,备受煎熬。

一方面,他受洪承畴与师父所托,深感责任重于泰山;

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与袁督师的旧日情谊,那可是一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生死相依的情义啊。

他或许期望借传递消息,在不违背师命的前提下,为营救尽一份微薄之力。

只是不知如何抉择,才这般纠结矛盾,内心如同被千万根针扎着一般难受。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便曾留意到一些蛛丝马迹。

祖大寿与袁督师在营帐中私下交谈时,神色凝重。

祖大寿压低声音说道:“督师,为了以防万一,必须早做准备。”

袁督师微微点头,目光坚定。

那时我虽好奇,却并未多想。

还有一次,我看到袁督师在军中亲自挑选了几个身形与他相似的士兵,对他们进行特殊训练。

我询问旁人,大家皆是一脸茫然,不知其中缘由。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便到了崇祯三年八月。

三桂又一次带着令人心碎的朝廷消息匆匆赶来。

袁督师近日将被处以凌迟之刑。

崇祯皇帝给袁崇焕罗列了 “六大罪”: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便被辽东局势搅得焦头烂额。

后金势力日益壮大,对明朝边境的侵扰愈发频繁且凶狠。

朝堂之上,大臣们为了自身利益,分成数派,争吵不休。

有的主张议和,以保一时太平;

有的则坚决主战,誓要收复失地。

袁崇焕此前曾向崇祯皇帝许下 “五年平辽” 的宏愿。

彼时崇祯皇帝正为辽东战事愁眉不展,听闻此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对袁崇焕寄予厚望,给予他极大的权力。

其一,托付不效。

袁崇焕信誓旦旦的 “五年平辽” 之诺,犹如一颗璀璨却虚幻的星辰。

仅仅过了一年,后金皇太极便施展奇谋,率军绕道突破长城。

朝堂之上,大臣们得知消息后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指责袁崇焕欺君。

崇祯皇帝本就满心期待着辽东局势能迅速好转,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希望瞬间破灭,内心的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

他望着满朝慌乱的大臣,心中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动摇,觉得自己被狠狠欺骗了。

其二,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

袁崇焕行事向来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在与朝廷的沟通中,确实存在诸多隐瞒不报的情况。

当时,明朝与周边蒙古部落有着复杂的关系。

为了稳定局势,袁崇焕决定与科尔沁蒙古人进行粮食贸易。

然而,崇祯皇帝却担忧这会让蒙古人与后金勾结,多次警告袁崇焕不可为之。

但袁崇焕认为从大局出发,此举能分化蒙古与后金的联盟,依旧擅自交易。

谁料,部分粮食最终流入后金手中。

朝堂上,一些与袁崇焕有隙的大臣趁机煽风点火,向崇祯皇帝哭诉这是袁崇焕故意资敌。

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经此一遭,对袁崇焕的怒火愈发旺盛,认定他欺君罔上。

其三,以谋款则斩帅。

毛文龙在辽东拥兵自重,其军事行动常常不听从朝廷调遣,且在地方横征暴敛,引起诸多不满。

袁崇焕为了整顿辽东军务,在未获皇帝批准的情况下,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此消息传回朝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部分大臣认为袁崇焕此举严重越权,破坏了朝廷的权力平衡。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向崇祯皇帝进谗言,称袁崇焕这是为了讨好后金,故意为清兵扫除障碍。

崇祯皇帝对权力极为看重,此事让他觉得袁崇焕目中无人,对其信任降至冰点。

其四,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皇太极率领清兵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

但在行军途中,他对清兵采取了避战策略。

朝堂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指责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袁崇焕畏敌如虎,有人说他别有用心。

崇祯皇帝在宫中焦急等待着袁崇焕的捷报,却迟迟未等到,心中的猜忌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袁崇焕又未能及时向皇帝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得崇祯皇帝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他故意放纵清兵,罪不可恕。

其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清兵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纷纷赶来支援,且都归袁崇焕指挥。

可他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将这些援兵随意分散,甚至直接赶走。

这一行为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袁崇焕,称他这是自毁长城。

崇祯皇帝看到一封封弹劾奏章,心中大怒,认定袁崇焕严重失职,行为可疑,有叛乱嫌疑,对他彻底失望。

其六,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清兵兵临城下之际,袁崇焕的军中竟带着与后金议和的喇嘛,而且还提出让部队进入北京城休整的要求。

这一要求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堂。

崇祯皇帝本就对后金极为忌惮,袁崇焕此举,让他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一些大臣趁机添油加醋,说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意图里应外合。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达到了顶点,认定他居心不良,罪大恶极。

一代名将,即将落幕。

命运的齿轮冷酷无情地转动着,发出令人心碎的嘎吱声。

此时,师父吴伟业已在朝为官,且被崇祯皇帝任命为监斩袁崇焕之人。

听闻此消息,我只觉心头仿若被一座大山狠狠压下,沉甸甸的,几乎喘不过气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

我心中叫苦不迭。

若师父吴伟业插手此事,凭他那绝世武功和在朝中的尊崇地位,想要劫法场救出袁督师,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一任命,无疑是崇祯皇帝对袁督师恨意的极致体现,也是对我们营救计划的致命一击,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刺进了我们的心脏。

我呆立当场,脑海中一片混乱。

无数念头像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

回想起与师父往昔的点点滴滴,他向来刚正不阿,对朝廷的旨意更是坚决奉行,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朝廷的权威。

如今站在这般对立的立场上,我们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一场激烈冲突似乎一触即发,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弥漫着紧张与绝望的气息。

可袁督师蒙冤受屈,他是国家的脊梁,是正义的象征。

我又怎能轻易放弃?

我在心中不停思索,试图寻觅一丝转机,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拼尽全力去尝试,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

此前,祖大寿与袁督师在军中时常秘密商议。

我便有所察觉他们似在谋划应对危机之策。

如今赵毅带来一个头戴斗笠、面容被遮得严严实实的人。

那人缓缓取下斗笠。

我不禁瞪大眼睛,差点忍不住惊呼出声:“袁督师!”

这一声呼喊,饱含着惊喜与难以置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