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195章 EDA平台的内部深化应用

“北辰”oS的界面日益惊艳,“天枢”Soc的设计即将定型。支撑着这两大核心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质量向前推进的,除了顶尖的人才和林轩的战略指引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外界忽略、但在启明芯内部却被视为“定海神针”般存在的关键因素——那就是由李志远团队持续开发和迭代的、完全自主可控的EdA平台:“盘古”和“女娲”。

如果说“北辰”和“天枢”是启明芯即将亮出的倚天剑和屠龙刀,那么这套EdA平台,就是为这两柄神兵利器提供源源不断能量、并能对其进行精确打磨和优化的“秘密熔炉”。

在一次由林轩亲自主持的、旨在评估核心项目风险和加速研发进度的技术战略研讨会上,李志远代表EdA平台部门,向与会的“北辰”oS和“天枢”Soc核心负责人,展示了过去一年多来,EdA平台在内部深化应用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它将如何继续为这两个“天字号”工程保驾护航。

“各位,”李志远站在讲台上,虽然依旧是那副不善言辞的技术专家模样,但谈及自己的“作品”时,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自豪,“过去一年多,我们EdA平台部门的核心任务,就是紧密围绕‘北辰’和‘天枢’项目的实际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我们的工具链,目标是实现林总提出的‘软硬件深度协同、极致效率优化’的研发新模式。”

“现在,我可以向大家汇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进展。”

他开始逐一展示EdA平台最新迭代版本中增加的、专门服务于“北辰”和“天枢”协同开发的关键功能:

功能一:增强版软硬件协同仿真与功耗分析

“我们对‘盘古’平台的系统级仿真引擎进行了大幅升级。”李志远调出一张复杂的仿真架构图,“现在,小张的oS团队不仅可以在高精度的RtL模型或FpGA原型上运行‘北辰’内核和驱动,更重要的是,我们集成了一个全新的**‘软硬件功耗协同分析’**模块!”

“这意味着什么?”他解释道,“当oS团队在原型平台上运行某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时(比如后台播放音乐、前台浏览网页),我们的EdA工具不仅能实时监测cpU、GpU、内存等硬件模块的活动状态,更能结合软件层面的信息(比如当前运行的线程、调用的ApI、执行的代码段),精确地将系统总功耗,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软件任务和硬件单元上!”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演示案例:oS团队发现某个后台同步任务导致手机待机功耗异常偏高。通过“盘古-系统级”功耗分析工具,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任务频繁地唤醒了某个看似无关的硬件外设接口(比如GpS模块,即使此时并未定位),并且其执行的代码路径中存在大量低效的轮询操作。

“有了这样的工具,”李志远说道,“oS团队就能像拿着‘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定位到导致功耗异常的软件代码或硬件调用,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比如,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可以优化同步算法,避免不必要的硬件唤醒,并将轮询改为中断驱动。这种基于精确硬件反馈的软件功耗优化,效率远超传统的纯软件分析或基于经验的猜测!”

功能二:智能化系统级性能瓶颈分析

“除了功耗,性能瓶颈的快速定位也是软硬件协同的关键。”李志远切换到下一个功能演示。

“我们增强了‘盘古’平台的性能剖析(能力。现在,它可以自动分析来自硬件仿真器或FpGA原型的、包含软硬件事件(如函数调用、中断、缓存命中\/缺失、总线事务等)的海量执行追踪数据。”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我们初步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平台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预设的性能模型,自动识别出潜在的系统性能瓶颈!比如,”屏幕上弹出一个分析报告,“‘系统检测到在运行图形渲染任务时,GpU纹理缓存的缺失率异常偏高,同时AxI总线出现高频率的读拥塞。建议:检查GpU驱动的纹理管理策略,或考虑在硬件层面增大纹理缓存容量\/优化总线仲裁优先级。’”

“这种智能化的瓶颈分析和优化建议,可以极大地缩短oS和应用软件开发者的调试时间,并为硬件团队的下一代设计提供最直接、最有价值的输入!”

功能三:面向并发与安全的增强型形式化验证

“对于‘天枢’这样集成了多个高性能cpU核、GpU核、dSp核以及复杂dmA引擎的Soc,如何保证它们在高并发、高负载下交互的正确性,防止出现数据竞争、死锁等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动态仿真很难覆盖所有可能的并发场景。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盘古’平台的形式化验证能力。”

“我们开发了专门针对多核缓存一致性协议、总线仲裁逻辑、以及关键硬件信号量等并发控制机制的形式化模型和验证属性库。利用这些工具,硬件设计团队可以在RtL代码冻结前,就从数学上严格证明这些关键并发逻辑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最隐蔽、最致命的系统级bug!”

“同时,”他补充道,“我们也开始探索将形式化验证应用于**硬件安全**领域。比如,验证‘天枢’芯片的tEE(可信执行环境)的隔离机制是否可靠?加密引擎的实现是否存在侧信道攻击的风险?这对于保障‘北辰’平台的整体安全性至关重要。”

内部反馈循环:EdA平台的自我进化

李志远最后总结道:“这些新功能的开发,都离不开‘北辰’和‘天枢’项目团队提供的宝贵反馈和真实应用场景。你们在使用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是驱动我们EdA平台不断进化、不断变得更强大的动力!”

“正是这种内部用户(oS\/Soc团队)与工具开发者(EdA团队)之间紧密的、快速迭代的反馈循环,使得我们的‘盘古’和‘女娲’平台,能够始终紧贴着公司核心产品的需求,提供最有效、最及时的支撑!这种优势,是那些需要服务成百上千个不同客户、产品迭代周期漫长的商业EdA公司,根本无法比拟的!”

林轩带头鼓掌,对李志远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博士和EdA团队的工作,是支撑我们整个‘北辰’战略能够成功的基石!你们不仅仅是在开发工具,更是在构建我们启明芯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他转向在场的所有人:“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这就是我们敢于挑战巨头、敢于提出三年时间表的底气所在!有了这样一套不断进化、与我们产品研发深度绑定的EdA平台,我们将如虎添翼!”

听完李志远的介绍,陈家俊、小张、阿杰等人更是信心倍增。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公司自研EdA的战略决策是何等英明!这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领先,这是一种研发模式和效率的代差优势!

“未来,”林轩最后展望道,“我们的EdA平台,不仅要支撑好内部项目,我甚至认为,它本身也具备巨大的商业潜力。或许有一天,‘盘古’和‘女娲’也能走出去,去服务全球的芯片设计产业,成为我们启明芯继硬件平台和软件生态之后的,第三个增长极!”

当然,这只是后话。眼下,这套强大的内部EdA平台,将继续作为“幕后英雄”,默默地为“北辰”oS的完善、“天枢”Soc的诞生、以及即将到来的Ipo和全球征战,提供最坚实、最可靠的技术支撑。

启明芯的“护城河”,正在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