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大国科技,从1983开始 > 第61章 三个月出样品

大国科技,从1983开始 第61章 三个月出样品

作者:晚风吹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9 11:15:05 来源:小说旗

京城的秋阳把灰砖楼的影子拉得老长。

叶鹏程蹲在王斌楼下的槐树荫里,鼻尖萦绕着从供销社买来的酱肘子、酱牛肉的香味。

包里还装着两瓶二锅头。

楼道里飘来煤球炉的烟火气,混着炒白菜的香味,恍惚间竟有了几分金水一村的亲切感。

这个年代,农村和乡村,差距并不大。

六点整,王斌的自行车铃声从胡同口传来。

车后座坐着一位白发老人,中山装洗得泛白,却浆洗得笔挺,鼻梁上架着的圆框眼镜滑到鼻尖。

叶鹏程立刻上前打招呼:“王哥。”

王斌笑道:“鹏程,来了怎么不上楼,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周国维周老,咱们大夏太阳能发电领域的专家,虽然退休了,但一直关注大夏的太阳能发展。”

叶鹏程紧紧握住周国维的手,“周老先生好,我是叶鹏程,”

周国维扶着眼镜打量叶鹏程,笑出满脸核桃纹,“早就听说小斌插队时交了个能干的朋友,你承包工厂的事情,小斌也跟我说了,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

楼道里飘着煤球炉的硫磺味,于彩华正蹲在蜂窝煤前扇风,铁锅里的白菜豆腐汤咕嘟作响。

见三人上楼,她忙用围裙擦手,“这位就是鹏程吧,王斌总说以前在村里没少受你们照顾,快进屋坐。”

不足二十平的屋子被两张书桌挤得只剩过道。

于彩华打开碗柜,捧出套蓝边粗瓷碗。

叶鹏程拿出酱肉。

周国维夹起一筷子酱牛肉,半开玩笑道:“听说叶厂长要在农机厂造光伏板?农机和太阳能板完全是不同的领域,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啊。”

叶鹏程打开二锅头瓶盖,透明的酒液撞在粗瓷碗里。

“周老,兰博基尼最初也是造拖拉机的。我们农机厂有现成的车床、焊工,缺的就是您这样能把‘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的人。”

“而且,农机厂作为老牌国营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加工体系,车床、铣床、焊机等设备齐全,技术工人掌握金属切割、模具加工、部件组装等技能。”

说着,他从包里掏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简易的光伏板结构。

“周老请看,这是我自己设想的光伏板形状,而且我还从大毛弄来了镀膜机,他们用硅酸钠做储热材料,咱们农村有的是造纸黑液,正好能提纯。”

“镀膜机和农机厂现有的机床、热处理车间配合,可实现光伏板基板的切割、镀膜等基础工序。”

周国维的筷子停在半空,镜片后的眼睛忽然亮起来,“你连储热材料都想到了?”

他接过图纸,指尖划过上面的标注,眼前一亮。

“大毛的技术路线是不错,但他们的真空镀膜机能耗太高,咱们可以把大毛的不锈钢,换成大夏高锰钢,既降低成本,又适应北方严寒环境。”

“其实,大毛的技术路线是死胡同,咱们完全可以改良磁控溅射工艺,再配上国产的稀土永磁体,一定行。”

叶鹏程心中一喜,不愧是专家。

“还需要配套的储能技术,不能白天发电晚上歇火,周老,大夏的电池储能基础发展到哪一步了?”

“蓄电池耦合技术已经在研发,铅酸电池的改良配方也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白天发的电存进蓄电池,晚上能供五口之家亮灯、看电视。”

周国维的话,又给叶鹏程一个大大的惊喜。

“太好了,那我们的光伏产业又能早一天上马了。”

这时,于彩华端着玉米碴粥进来,见状,笑道:“周老,您可算遇到知音了,小斌在家总念叨如果你的理念能成为现实,那大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大夏成为世界上发电量最多的国家,说不定汽车都会用电能驱动。”

叶鹏程一拍大腿,“嫂子说得对,我们要让大夏成为世界上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酒过三巡,周国维握住叶鹏程的手,掌心的老茧擦过他的手背,“叶厂长,实不相瞒,我退休前曾有一个心愿,就是让西北的沙窝窝里也能亮起电灯。你敢把农机厂改成光伏厂,我就敢把这辈子的学问全搭进去!”

叶鹏程也是情绪高涨,“既然周老都这样说了,我还有什么不敢的,咱们大干一场,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光明计划’。”

酱肉的香气混着二锅头的浓烈,在狭小的房间里流转,气氛越来越热烈

“周老,您说咱多久能让第一块光伏板落地?”叶鹏程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周国维沉吟片刻,“三个月出样品,半年试投产。但是我有个条件,得给我在农机厂留间实验室,我要带三个研究生过去,吃住都在厂里,费用你负责。”

叶鹏程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工资您开口,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事儿办成!”

随着时间的流逝,窗外的夜色漫进屋子,于彩华给每人添了碗热粥。

叶鹏程说起当年自己跟着王斌学习的场景,并且表示,自己受益匪浅,没有那几年的学习,就不会有今天的叶鹏程。

周国维捧着碗,开口道:“小斌,当年你在村里插队,没想到还播下了一粒种子,现在看来,马上要长成参天大树了。”

夜深时,叶鹏程告辞下楼,胡同里的风带着秋霜的凉意。

回头望去,王斌家的窗户还亮着,两个身影在窗帘上晃成剪影。

王斌和妻子还在忙碌着。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他们这样的科学家,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废寝忘食,才有了大夏科技的飞速发展。

叶鹏程路过街角的黑板报,上面用粉笔写着“四个现代化”,非常醒目。

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在践行“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吗。

宾馆里,王敏房间里的灯还亮着。

王敏趴在桌上打盹,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

当隔壁叶鹏程房间的门被推开时,她猛地抬头,起身走出去。

“厂长,谈得怎么样?”

叶鹏程灌下一大杯水,水珠顺着喉结滚进衣领。

“周国维答应带着研究生入驻农机厂,连储能技术的突破口都找到了,用咱们造纸厂的烧碱改良铅酸电池,白天存的电够五口之家亮灯看电视。”

说到这里,他面露微笑,“最关键的是,他说三个月能出样品,半年就能试投产。”

王敏的眼睛亮起来,“这么快?可这是跨行业的大工程,要不要跟我爸说一声?”

叶鹏程靠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望着天花板上的霉斑,说道:“现在说还早。等首块样品落地,再带着成果去汇报更有底气。”

“再说了,王县长现在最头疼农机厂的80万债务,要是知道我要拿厂子改光伏,指不定以为我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